就因为儿子误入歧途,此人杀儿子毫不含糊,从此中国多了一个成语

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冀豫鲁三省交界处,先后建都于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平王东迁时,曾出兵勤王平戎。

卫庄公,又叫“卫前庄公”,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卫庄公和他最宠爱的一个小妾生了一个名叫州吁的儿子,州吁仗着卫庄公对他的偏爱各种作恶,但是,卫庄公对他的行为却从不加以制止,卫庄公的夫人卫庄姜则很厌恶他。

就因为儿子误入歧途,此人杀儿子毫不含糊,从此中国多了一个成语

对此,士大夫石碏又叫“公孙碏”的人(此处公孙并非姓氏中的公孙,因石碏源出于公(靖伯——卫康叔六世孙),公之子称为公子,公之孙则为公孙)曾向卫庄公进谏说道:

“传言,如果疼爱自己的孩子的话,应该教他道义德行,使他成为人中之龙,而不是让他学会骄、奢、淫、逸,导致他沉迷在一些歪门邪道里。人之所以会有骄、奢、淫、逸的行为,就是因为太过受宠了。如果,真的决定好要定州吁为太子的话,那么,就应该提前定下来。

如果,不定太子又不对州吁加以管束的话,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大祸。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受宠却不骄纵的人,他们可能暂时受宠,但是,日后却能够适应地位下降的落差感,心中没有对社会产生恨意,或者心有恨意但能够克制住自己,可是,这种人十分少见。

在过去,人们把以身份的低贱妨碍地位高贵之人,凭借着自己年龄小而欺负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以疏离和自己亲近的人,因为淫欲而突破道义等等行为视为‘六逆‘;

把一国之君讲究道义,臣子用行为实践道义,父亲对孩子慈爱,弟弟尊敬兄长等行为看作‘六顺’。

作为一个人,如果不向这‘六顺’看齐而仿效‘六逆’,那么,很快就会引来灾祸了。作为国君,难道不应该尽快地处理掉这个祸端吗?”

就因为儿子误入歧途,此人杀儿子毫不含糊,从此中国多了一个成语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更何况,石碏掏心底般地说了这么多。然而,卫庄公对此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左耳进右耳出,就连石碏的儿子石厚也不愿意听他的。石厚从小就和州吁一起长大,两人无论是打猎还是玩女人都是形影不离的。虽然,石碏很想禁止石厚和州吁来往,可是,儿子根本就不愿意那样做。

于是,等到太子完登上王位(也就是卫桓公)以后,石碏就以自己年老为由而辞官了,因为,他觉得州吁迟早会惹出大祸来,自己越早远离州吁就越安全。

不得不说,石碏的预见能力确实很强。

在卫桓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州吁太过横行霸道,卫桓公便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对此十分不服气,不久后就逃到别的国家去了,在途中,他结识了拥有同样经历的共叔段。卫桓公十六年,州吁联合身处异乡的卫国人一起造反,杀死了卫桓公,夺取政权,取代了卫桓公的位置。

就因为儿子误入歧途,此人杀儿子毫不含糊,从此中国多了一个成语

从小就很喜欢打仗的州吁,在他当上了国君以后,立刻帮跟着自己共过患难的共叔段出头,他先找来宋国、陈国和蔡国,然后,一起围攻郑国。不过,这场闹剧并没有持续很久,四国只打了五天就撤军走了。

州吁暴躁的性格和弑君的行为使得人们都十分惧怕他,不支持和不拥护他。另外,他这样的行为也引起了王室中人的强烈不满。一时之间,卫国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州吁便派石厚去请教早已还乡的石碏以求应对之法。

石碏对此回应道:“去觐见周天子吧,如果,周天子认可了州吁的身份和地位,那么,王位自然就合法并得到巩固了。”石厚心里寻思着这方案可行,于是,便继续提问道:“那要怎样才可以见到周天子呢?”

石碏嘿嘿笑了一声,说:“你去找陈桓公吧,他和周天子关系十分密切,天子也很信任他,而且陈、卫两国一直以来都是盟友,关系友好。如果,陈桓公愿意出面帮忙引见天子的话,这事很容易就可以成功了。”

于是,州吁和石厚马上就收拾包袱动身陈国。

就因为儿子误入歧途,此人杀儿子毫不含糊,从此中国多了一个成语

而石碏看到州吁果然被骗了以后,立刻找到被杀死了的卫桓公的母后戴妫,两人私下联手,偷偷展开了另一番行动。

石碏率先派人前往陈国朝见陈桓公,并且,传话说:“卫国只是一个小国,我也算是半只脚踏入棺材里的人了,不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只是,那州吁可真是个让人憎恶的贼子,竟敢弑君篡位,希望您能够找个机会帮我除掉他,我必定谢以重酬!”

从古至今,弑君上位的行为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于是,心怀仁义的陈桓公立刻就答应了这件事。他先假装想跟州吁结好,然后,等州吁一行人走到郑国都城的城郊时,立刻派人把他们给捉了,并囚禁在了陈国的濮地里。

过了几天以后,石碏便派右宰丑(注意,在当时,右宰是一个官位,丑是人的名字)去陈国进贡,并找机会把州吁给杀死了。至于石厚,石碏也一并杀了,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碏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

就因为儿子误入歧途,此人杀儿子毫不含糊,从此中国多了一个成语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便是来源于此。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同年十二月,卫国遣人把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从邢国接回国内,拥为了新的国君。

【《春秋左传》、《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