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日本有“託老所”,廣州也有!離家一碗湯的距離

不僅日本有“託老所”,廣州也有!離家一碗湯的距離

南都訊 面臨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日本,一種名為“託老所”的養老服務應運而生。白天,老人在“託老所”接受照顧,晚上回家感受家庭溫暖。南都記者走訪發現,在廣州,也有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老人可以選擇入住離家較近的社區養老院,可以隨時回家煲湯,也可以通過養老機構提供的家居改造,讓家裡變得更安全。

社區養老院,隨時回家煲湯

“退休前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要住進養老院,我還能走能動,為什麼要來這裡?”85歲的楊伯回憶一個多月前還沒住進養老院時的焦慮。上月,楊伯和妻子梁姨剛入住位於廣州越秀區的一家社區嵌入式養老院。所謂的社區嵌入式養老,就是指把養老機構和居家上門照護結合起來,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機構周邊的社區居民。

不仅日本有“托老所”,广州也有!离家一碗汤的距离
不仅日本有“托老所”,广州也有!离家一碗汤的距离

楊伯所在養老機構的公共活動區。

“老人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一聽到老人院就怕,去老人院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覺得自己老了,沒有用了,雖然清楚子女心裡不是這樣想的,但是要離開家心裡就會難過。”在家生活了幾十年,楊伯來老人院前有點抗拒,剛來時也不習慣。“龍床唔似狗竇。”楊伯用一句粵語俗語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

因為梁姨中風,在省中醫院住院。楊伯的女兒找到了省中醫院附近的這家養老院。“她左手左腳都動不了,我在家不能很好地照顧她。”原來和女兒女婿一起住的楊伯考慮到孩子都要上班,最後同意住進養老院。“住在這裡比在家裡請保姆要好,交通也方便,可以經常回家,女兒女婿也時常過來陪我們吃飯。”入住一個多月後,楊伯坦言思想負擔少了,心態也變好了。“回家就在樓下坐公交車,3個站就能到。”他正打算第二天回家一趟,“老伴喜歡吃魚,打算買條魚回家做個魚湯,再清蒸一部分。”楊伯把洗衣機也搬了過來,他說,這是在香港工作的孫子特地買給奶奶用的。

不仅日本有“托老所”,广州也有!离家一碗汤的距离

楊伯和老伴梁姨在用餐。

環境好、離家近是不少老人選擇新式的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的重要原因。楊伯選擇的養護院院長周雯芹介紹,與一般的老人院相比,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選址,“只有在市區才能做到嵌入式,老人對所生活的社區存在依賴性,傳統的養老機構一般都在郊區,社區配套、交通距離方面都有不足。”

家庭適老化改造,住得更安全

周院長介紹,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除了提供入住服務,還提供家庭養老床位的上門服務,包括適老化改造入戶、智能化設備入戶,以及工作人員上門服務。通過給老人家中安裝地面防滑、洗手間安全扶手、防漏氣等設備,進行適老化改造的同時,加裝智能化的安否系統,可以實時觀測老人在家裡的狀態,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和老人的子女都能同步看到,必要時提供上門服務。

不仅日本有“托老所”,广州也有!离家一碗汤的距离

安否系統後臺

“系統能檢測長者在家中的活動軌跡,如果按照設定需要2個小時監測一次,但是長者2個小時都沒動,系統就會產生警示,該長者家裡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地圖上就會標紅,工作人員就會馬上和長者聯繫,如果聯繫不上則通知家屬和就近的街道工作人員,我們也會派工作人員上門。”周院長介紹,目前在越秀區人民街就有30套這樣的設備正在使用。也就是說,有30個家庭的長者正在體驗安否系統帶來的養老服務。

今年80歲的葉伯和老伴莫姨就住在附近,他們家率先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安裝了智能化設備。莫姨說,他們也考慮過以後住到養老機構,但是現在兩人還能自理,暫時不需要。“現在家裡的家務都是他做的。”莫姨看著葉伯笑了笑。談到使用體驗時,葉伯非常直接地說:“方便,安全。洗澡、上廁所都有扶手,晚上進房間自動亮燈,很方便。”家裡裝上設備接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夫妻倆覺得很實用,“這個應該推廣給其他老人家。”

不仅日本有“托老所”,广州也有!离家一碗汤的距离不仅日本有“托老所”,广州也有!离家一碗汤的距离

葉伯家的適老化改造情況,洗手間加裝了防滑扶手、浴椅等。

“老人家的思想都比較傳統,無論生老病死,他們都更願意住在自己家裡。”葉伯的女兒葉小姐特意選擇住在父母家附近,她也曾提出讓父母跟自己一起住,方便照顧,但被父親拒絕了。“他們生活也還能自理,有時候還會反過來照顧我。”葉小姐說,爸媽喜歡刷一下“存在感”,“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已經老了。”所以,葉小姐也沒有想過把父母送去養老機構,而選擇把居家養老服務引進家裡,既方便了老人家的生活,她也更加放心。

不仅日本有“托老所”,广州也有!离家一碗汤的距离

安裝在葉伯床頭的SOS緊急按鈕。

在給記者介紹家中的設備時,葉伯十分熟練,他清楚知道每一個設備的作用。“安全”“方便”是他重複得最多的兩個詞。

據瞭解,葉伯家這類居家環境進行適老化改造,價格不一,要按照工程量進行收費。

輻射範圍和空間受限,嵌入式養老仍有不足

目前,社區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因範圍的限制,一般是以養老機構所在地為圓心,輻射周邊10-15分鐘的步行範圍內,超出這個範圍,工作人員的調配和到達的時長都會有所侷限。這也是社區嵌入式養老需要多布點才能擴大服務範圍的原因。

另外,在市區做嵌入式的養老機構,空間所受的侷限比較大。一方面要有合適的建築用地不易,另一方面則是老人的活動空間不足。因此,只能在垂直空間上想辦法。不如楊伯入住的養老機構就在16層的天台打造了一個供老人活動的花園,這是老人家在這裡為數不多的戶外活動空間。

不仅日本有“托老所”,广州也有!离家一碗汤的距离

周院長表示,接下來會進一步開拓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預計在明年運營成熟後,長者日託、喘息服務等都會和社區養老服務結合起來,讓更多周邊社區的老人能夠共享機構的資源。這對於社區嵌入式養老來說,是一塊很美好的版圖,不過,對目前的他們來說,資源和人手各方面都仍有欠缺。

採寫:實習生 曹詩 南都記者 衛志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