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應充分重視人工智能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衝擊

11月2日,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承辦的“2019全球科技發展與治理國際論壇”開幕式在京舉辦。

在論壇開幕式上,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人工智能的演變會對就業、收入分配等問題產生深遠影響,應該儘早在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方面做準備和研究,應對AI未來發展對就業、收入分配的影響,使公共政策儘早做準備,更好推動科技的發展,以便應對未來的局面。

周小川:应充分重视人工智能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冲击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發表主旨演講。圖片來源:新華網

以下是周小川的演講摘編:

今天,我想談談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衝擊。

首先,人工智能已經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近若干年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主要是在名為“神經網絡”的機器深度學習領域取得了快速進展,從而引發各方面的關注,同時也在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人工智能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推進,特別是在其他一些與“神經網絡”並駕齊驅的深度學習領域,例如類比學習、進化法學習、符號學習、貝葉斯學習等。在這些領域,人工智能還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突破。

現在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給就業帶來衝擊,但我認為所有學科相互之間的融合和結合會帶來更大的機會。人工智能與自動控制技術相結合,再加上ICT(信息通信技術),三者疊加在一起就會對就業產生重大的衝擊。

自動控制技術對就業的衝擊已有近百年曆史,人工智能對就業的衝擊也不再是新鮮事。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自動化技術是如何影響就業的?但人工智能帶來的衝擊可能有所不同。

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在工業和製造業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人從中間環節轉移出去。最開始可能是一些需要精準操作和快速響應的環節,人工智能慢慢代替了規程性工作。也可能一些需要苛刻條件的工作,比如深海或者是太空這樣的環境 。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簡單重複勞動會被替代。但在最近,就連寫新聞稿,機器也可以做了。十年前曾有一本雜誌刊登過這樣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名電氣工程師,最後如何轉為醫院的男護工。這樣,人類從有形部門向服務業就業轉移現象,今後可能會越來越多。

我們說現在也有幾種說法,大概意思是對於人工智能不需要太擔心。有人說既然機器可以做規程性工作,人類就可以負責創新性工作。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根據經濟學和統計學的分析,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人,佔比不是太高,因此不能指望以後所有人都搞創新。真正能創新且能成功的人,佔比更少。

第二種說法是將來機器幹苦活兒,人類只需要給機器編程,因此將來會產生大量編程工作機會。從統計分析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也不太靠譜。真正能幹好編程工作的人可能數量相當少,佔比相當低。一些簡單的編程工作也可以由機器解決,不需要人做。因此,這種替代的影響不可低估。

在這種情況下,收入兩級分化的情況會進一步加重。最高端的人才對社會和生產將越來越有控制力,一般人的就業機會將更多地被機器所替代。在經濟學中,歷來有比較優勢的說法,未來不只是人與人之間,也要考慮人與機器相比究竟有哪些優勢。未來很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趨勢:有人參與的服務,與人溝通的行業和環節,其價格會越來越高,因為人們對它的價值會給出更高的估計,機器提供的服務則會越來越便宜。未來在文化、娛樂、健康、護理、餐飲等行業,相對於機器而言,人類將擁有新的比較優勢。

面對這種情況,從公共政策角度,我們該如何應對?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設法引領這個過程,也就是說要主動引導人工智能幹什麼和不幹什麼。特別是涉及到遺傳學、DNA研究的學科,設立倫理道德的人文界限十分重要。

十五年前,我曾看過一部音樂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家叫MusicSoft的公司,開始通過人工智能等辦法,替代所有的作曲和樂器演奏。這家公司隨後在全球收羅各種實體樂器,把它們都埋到建築、水泥柱子裡。實體樂器就這樣慢慢消失,導致很多喜歡音樂的人在全球各地尋找實體樂器。

這樣一個故事,儘管非常諷刺,但也很有啟發。

最後,既然人工智能可能對收入分配產生巨大影響,我們現在就需要研究未來該如何調節收入分配。未來我們不僅要對傳統的公司、個人徵所得稅,對流轉環節徵增值稅,還可能要對機器徵稅。因此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對機器收稅,如何確定稅基和稅率。

近來在法國的帶動下,歐盟已經開始考慮對數字服務徵稅,這在美國產生非常大的爭議,這也是今年G20及明年G20討論都會涉及的問題。我想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應針對這一方面極早作準備,以便應對未來的局面。

周小川:应充分重视人工智能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冲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