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數字貨幣的走勢、貨幣制度的興衰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

本文將刊於《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11期,內容以正刊為準。

談數字貨幣的走勢、貨幣制度的興衰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

Libra的白皮書是6月18日宣佈的,我當時即不持贊成的態度,認為它有很大的問題,可能不會被監管部門批准。現在過了幾個月了,大家可以冷靜一點,全面地、客觀地分析了。Libra消息出來第二天,據說馬化騰在微信上說了一句話,Libra在技術上沒有問題,主要是監管方面有問題。我個人覺得這句話雖然很簡單,卻體現了他的很多經驗之談,而且我認為是很正確的。很多人對於Libra的分析,基本上隱含了一個假定,就是它能夠通過監管部門的審查。而我認為,恰恰它未必能通過這樣的審查。

那麼,為什麼Libra可能會“胎死腹中”?美國國會7月16、17日兩天舉行聽證會。Libra負責人馬庫斯參加,議員們問了很多問題,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Libra對數字保護,個人隱私權,存在很大缺陷。二是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沒有充分的措施。三是Libra可能對金融體系金融穩定會產生衝擊。這三條,可以分成兩大類,就是說Libra存在兩大類的隱患:一個方面,它本身可能存在的風險;另一方面,它可能對外部,對全球的金融體系產生風險。就前者而言,主要是它在數據保護隱私權、反洗錢方面存在著隱患。這其中又包含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FaceBook數據隱私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五千萬個人數據被洩露,剛剛被罰50億美元。二是,Libra現在公佈的方案,對這個問題的安排在結構上存在著重大缺陷。為了避免數據方面出問題,Libra協會讓下面的100個節點來負責數據和隱私的保護。把這麼重大的責任推給下面的節點,我覺得是不負責任的。如果其在100個國家發行的話,要100個國家管100個節點,怎麼來管,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談數字貨幣的走勢、貨幣制度的興衰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

除此之外,在內部金融管理方面,Libra還存在三個主要問題。第一,資金購買Libra以後,如何託管?誰來託管?是央行託管?還是第三方託管?有沒有監督機制?這些重大的問題都沒有說清楚。第二,由於籌集來的資金,隨時要進行支付,Libra協會一定要有一部分的備付金。這個備付金,它是如何來決定的?怎麼來計算的?這是很大的問題。另外,它沒有一個制衡監管糾錯的機制,也是一個缺陷。第三,它本身存在著貨幣錯配和匯率風險,Libra由一籃子貨幣所組成,用其他貨幣來購買Libra,就有一個匯率風險的問題。這個風險怎麼來防範?概括而言,Libra內部除了隱私權、數據方面的風險,再加上金融管理方面的三個風險,一共存在著四大風險。儘管有些方面以後是可以慢慢進行彌補和修改的,但是,最根本的第二類風險,即對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可能會造成的衝擊和傷害,這是無法進行彌補和修改的。

關於Libra是不是貨幣,現在也有很多爭議,有人說它不是真正的貨幣,是代幣,或者是資產。至少按照它的意圖,Libra是要在全球發行和流通的,這樣就會執行貨幣的四個功能,流通、支付、計價、儲藏。它這麼做,實際上是損害了各個國家發行法幣的主權。據德國貨幣委員會的一個成員計算,假定1億人將本幣換成了Libra, Libra Association將會是全球最大的債權人,它的資產相當於全部德國銀行的資產。那麼大的一個盤子,產生的流動性非常大,不可能不損害各國政府發行法幣的權力。同時,它也影響了各個國家貨幣政策的執行與傳導。Libra Association聲稱沒有影響貨幣政策的意圖,貨幣政策屬於各國央行的職責範圍。但我們不能僅根據它口頭上表達的意圖進行判斷,而是要根據它要採取的行動的實際後果來分析這會不會影響貨幣政策。而答案是肯定的。它有那麼大的流動性,怎麼會不影響貨幣政策的執行和傳導呢?有些人認為如果Libra發行了,美元在Libra籃子裡面份額最大,就會對美元有好處,因而可能美國政府在後面支持。這在邏輯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談數字貨幣的走勢、貨幣制度的興衰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美國政府或者美聯儲失去了對這部分流動性的控制,是不願意的。如果這種推論成立的話,那麼美國應該支持SDR,因為SDR籃子中也是美元佔主要份額。那麼為什麼現在美國不支持SDR?因為它實際上可能會削弱美元,會使美聯儲失去對貨幣政策的完全控制。現在Libra協會設在瑞士,美國同樣不會容忍這種情況的出現。歸根到底,我認為Libra這樣一種私人控制的全球貨幣,觸及現代文明的底線。目前,各中央銀行發行法幣的現狀是歷史形成的,有其客觀必然性,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方面。儘管這種貨幣制度也存在很多問題,如貨幣發行如何匹配實體經濟發展等,但目前看不到有其他更好的替代。

我想引用周小川行長在今年7月1日的一段話,在講述了央行的目標和使命後,他說“央行其人員、組織與組織構成對其使命予以支撐,並有法律立法保證,這也是近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產物。至少目前來說,這與商業機構的目標和使命相去甚遠,尚難相信輕易衝擊這一文明能有好結果。”這段話秉承了他一貫的風格,講得比較委婉,但意思是很明確的,就是說現在各個國家央行發行主權貨幣是現代文明的組成部分,看不到其他的私人的商業機構替代它會有什麼好的結果。我個人覺得他點到了問題的實質。這也是為什麼它通不過監管機構的審查、會胎死腹中的最根本的原因。

各國央行發行主權貨幣或者信用貨幣,是信用時代的特點。人們一講到貨幣往往注重貨幣的物質形態,從貝殼到貴金屬再到紙幣,或者注重貨幣的功能,但沒有注意貨幣跟社會的關係,或者說貨幣的制度,而這恰恰是全面深刻理解貨幣的重要環節,但現在往往被大家所忽視。然而,目前討論Libra的大部分文章和議論,大多隻是從技術層面去解讀而沒有將貨幣制度的因素考慮進去。而貨幣與社會的關係可以粗略地分為三類:

第一類,貨幣本身具有內在價值,這是一種體制。第二類,是以貴金屬、儲備貨幣作為本位的貨幣。這個貨幣的形態不重要,可以是紙幣,可以是記帳貨幣,或者是電子貨幣。第三類,自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就是信用貨幣時代。信用貨幣的物質形態、物理形態不重要,可以是紙幣也可以是記帳貨幣。主權貨幣或法幣是以政府的信用為支撐,其本身沒有內在價值,也沒有什麼作為擔保。支付寶也好,財付通也好,都沒有改變信用時代的特徵,它們是法幣的一種支付手段而已,這點非常重要。信用貨幣時代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逐步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山西票號在歷史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後來衰敗了。山西票號為什麼會走向衰敗?從經濟上來說,外蒙古的逐步獨立衝擊了晉商的經濟基礎。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銀行。開始時叫戶部銀行,是官商合辦,在北京開業。後來到1908年,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改名為中國銀行。政府的信用強於私人的信用,山西票號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

談數字貨幣的走勢、貨幣制度的興衰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

而美國同樣出現類似的政府信用與私人信用的糾纏。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前,美國折騰了差不多100年,成立了中央銀行,又撤掉,後又成立。也正由於這樣一種反反覆覆的折騰,人們對於貨幣制度的認識在加深。所以現在,央行成為貨幣信用時代的最重要的金融機構或者金融基礎設施。儘管央行存在很多問題,這是肯定的,但是搞一個Libra,或者任何一個東西來替代它,能讓人信服嗎?!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挑戰。

談數字貨幣的走勢、貨幣制度的興衰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

蒙代爾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蒙代爾在1961年關於“最優貨幣區”的開創性論文中說,“在現實世界中,貨幣主要是國家主權的體現,所以實際貨幣的重組只有伴隨著深刻的政治變化才是可行的。”因而,僅靠技術層面的進展是不足以解決貨幣制度的問題的,認為技術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技術至上”觀念是片面的。從歷史上看,貨幣制度(不是貨幣的物理形態)的變化首先是由經濟增長所推動的。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貴金屬貨幣成為羈絆,使得紙幣發行的擔保成為累贅。現代經濟的錯綜複雜不僅使得金融成為經濟的核心,而且使其形態更為複雜。而代表不同經濟部門、不同金融業態的利益集團不可避免地形成政治上的博弈,這種博弈最終導致貨幣制度的變化。當然,儘管我批評了Libra,而且覺得它可能不會出生,我同時認為,Libra的出現,還是給我們很多新的啟發。

第一,Libra引起了全球對數字貨幣的關注。最近,英格蘭銀行的行長卡尼表示美元霸權不行,其他單個貨幣的霸權也不行,提出要搞一個全球數字貨幣SHC,叫綜合霸權貨幣。具體的細節尚不清楚,總的意思是,每個中央銀行搞了數字貨幣以後,也許可以搞全球性的數字貨幣。第二, Facebook搞Libra很有想象力,也很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而且想到把很多其他品牌如Uber、VISA卡等都納入其中,這樣的話,它的流量的入口就很大。以後如果要搞全球性的數字貨幣,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借鑑的,即擴大流量入口。第三,它抓住了目前全球金融體系所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跨境支付成本非常高。有的人說跨境支付成本是5%,有的是說10%。這也是以後搞全球性數字貨幣必須引以為戒的。

那麼,在此背景下的全球貨幣體系,以後可能怎麼演變呢?我曾講過一句話,可能比較絕對:

“沒有一箇中央銀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法定意義上的全球貨幣;而要有全球中央銀行,必定要有一個全球的中央政府,沒有全球中央政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央銀行。”

有人可能會質問美元呢?美元是事實上的全球儲備貨幣,但不是法定意義上的,是可以被改變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歐元是很有趣的的實驗。雖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歐洲的中央政府,但是它有理事會,有議會。特別在歐洲,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政治願望,即不願意再發生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死了那麼多人,歐洲的政治家覺得必須要聯合起來,避免戰爭,同時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於是,先搞了統一的貨幣,由於全球金融危機觸發了歐洲的債務危機,因此它要搞銀行聯盟,財政統一也在做。它能否繼續活下去,取決於今後怎麼走。這對我們分析全球金融體系今後的演變,有非常大的啟示意義。

貨幣的物理形態的演變,取決於技術進步。從貴金屬到紙幣,沒有造紙技術就不會有紙幣。但是貨幣的制度,並不是靠單純的技術來推動的。蒸汽機有否造成了金本位?答案是否定的。1971年,尼克松宣佈不再承諾美元兌換黃金,並不是由於什麼技術方面的原因。那麼,金本位為什麼退不回去?因為全球經濟的發展速度,遠超過黃金產量的增速。未來的全球貨幣體系會如何變化?它一定不會單純取決於體量,更取決於格局。上世紀70年代美元之所以能取得主導地位,是因為美國經濟體量大、獨佔全球經濟鰲頭;經濟上的獨霸又導致了外交、軍事上的霸權;而這一切又都與美元的霸權是密切相關的。今後美國只要在經濟上還是老大,美元霸權的現狀基本上是難以改變的。除非以後全球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形成美、中、歐三足鼎立的局面,那時的全球貨幣體系也許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我認為,這種情況在幾十年後是完全可能出現的。中國經濟總量在15年~20年後超過美國,應該沒有多大問題。我們的挑戰是,如何使中國的經濟增長保持高質量,如果使經濟保持活力,如何使經濟體量增大轉化為軟實力的增強。而歐元區經濟總量已經是全球第一,但這樣的第一尚未能提升歐洲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也未能使歐元在歐洲以外地區得到廣泛的使用,解決這些問題,是歐洲面臨的挑戰。如果中、歐能較好地解決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全球貨幣體系的變化將存在以下幾種可能。第一,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人民幣成為真正的儲備貨幣,歐元增強其地位,全球貨幣體系可能出現一個多元儲備貨幣體系,美元、人民幣、歐元平分秋色,共同提供全球流動性,支撐球貨幣體系。

第二個可能,則取決於各國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進展情況,如果進展順利,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形成全球主權數字貨幣,類似SHC,但完全不同於Libra那樣的全球私人數字貨幣。

第三,通過數字貨幣的形式推動SDR的廣泛應用。由於種種原因,SDR目前未能取得廣泛使用,但它畢竟是得到國際認可的儲備資產,具有擴展成為全球主權貨幣的合法性基礎。第四,也許可能會產生某種突發事件,使全球形成一種強烈的一體化共識,達成類似於創立歐元的動機。這樣,也許會成立一個新的國際金融組織,雖然不是全球的中央銀行,但能起到某種類似於IMF的作用。目前IMF針對的是國際收支的短期行為。如果產生另外一個國際金融組織,對匯率進行協調等,那個時候可能會推動全球的貨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