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底層技術(雙離線模式支付),連Libra也不能實現這個功能

中國人民銀行(PBoC)正在全速推進其數字貨幣計劃,希望比 Facebook 的 Libra 更快推向市場。上證報記者近日獲悉,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下稱央行數研所)迎來了新任掌門人,央行支付結算司原副司長穆長春正式擔任所長,而備受關注的央行數字貨幣距離正式亮相近在咫尺。(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上證報原文)2014 年,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便提出構建數字貨幣的想法,央行也成立了全球最早從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官方機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該所主要工作職責是根據國家戰略部署和央行整體工作安排,專注於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創新發展,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據悉,自前任所長姚前擔任中證登總經理後,央行數研所掌門人一直處於空缺狀態。多家與該研究所有合作的金融機構向記者表示,穆長春成為第二任所長後,央行數研所工作進展順利,備受關注的央行數字貨幣距離正式亮相已經不遠。

數字貨幣亮相為期不遠

2014 年,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便提出構建數字貨幣的想法,央行也成立了全球最早從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官方機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該所主要工作職責是根據國家戰略部署和央行整體工作安排,專注於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創新發展,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新任所長穆長春近期就數字貨幣發展發表了諸多觀點,並於本週發佈了《Libra 與數字貨幣》的公開課,詳細解讀了中國數字貨幣 DC/EP,同時也回答了市場對於 Libra 等市場熱點問題的關切。

關鍵的數研所掌門人

其實早在 2014 年,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便提出構建數字貨幣的想法,央行也成立了全球最早從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官方機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

在籌備之初,數研所還是技術掛帥,2017 年 5 月,央行內部宣佈,原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姚前出任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副所長由原科技司科技處處長、絲路基金技術總監狄剛出任。

兩個月後,2017 年 7 月 3 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根據央行公佈的信息,數字貨幣研究所是央行旗下專門從事數字貨幣的技術和應用可能的研究機構。

對於技術官員出身的首任數研所所長姚前對外曾經描繪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未來的法定數字貨幣體系將有著自己的生態系統,整個生態圈是“央行-商業銀行-終端用戶”。

其中,終端用戶涉及全社會各種主體,可以是機構,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NGO 等,也可以是個人。連接整個生態圈的,是通信基礎設施即終端用戶的終端設備。

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和攻關,數研所在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方面的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最新一期的“2018 年全球區塊鏈專利企業排行榜 (TOP100)”中,中國人民銀行數研所獲得 44 項專利,超越眾多研究機構和大型金融機構位列全球第五,同時也是排名最靠前的央行研究機構。

去年 10 月,姚前正式出任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穆長春赴任後即將成為第二任所長

區別於比特幣等區塊鏈技術,央行數字貨幣強調是中心化貨幣。

近兩年,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央行也紛紛計劃實踐某種形式的央行數字貨幣 (CBDC),多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早已宣佈啟動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研發,烏拉圭已經發布了一個 CBDC 項目。中國、巴哈馬、加拿大、瑞典、東加勒比貨幣聯盟以及烏克蘭都在積極探索中

閉環測試待考

作為央行主管支付結算的副司長穆長春出掌數研所,側面顯示數字貨幣已經從技術研發階段逐步進入應用階段。

“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注重 M0 替代,而不是 M1、M2 的替代。這是因為 M1、M2 現在已經實現了電子化、數字化。用央行數字貨幣再去做一次 M1、M2 的替代,無助於提高支付效率,且會對現有的系統和資源造成巨大浪費。相比之下,現有的 M0(紙鈔和硬幣) 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此前,穆長春在一個公開論壇表示。

而最能體現央行在數字貨幣思路的,莫過於今年 8 月底,央行印發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對金融科技發展,包括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應用提出詳細的方案,其中提出到 2021 年要實現金融科技國際領先,應用水平先進可控。

至此,中國數字貨幣頂層設計思路基本成型、實施路徑漸次清晰。

《中國日報》曾在 9 月 3 日援引中國央行官員透露,央行數字貨幣已經開始“閉環測試”,測試中會模擬某些支付方案並涉及一些商業和非政府機構。不出意外,中國將第一個推出央行數字貨幣 (CBDC),全球央行數字貨幣元年即將到來。

中國數字貨幣技術更完善

“中國版數字貨幣項目稱之為 DC/EP,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我們對它的定義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穆長春對於中國版數字貨幣進行了清晰定義。

中國版數字貨幣不需要賬戶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具體場景中,只要手機上有 DC/EP 的數字錢包,不需要網絡,只要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賬功能。傳統電子支付在沒有信號的環境中無用武之地,而 DC/EP 不需要網絡就能支付,因此也被稱之為收支雙方“雙離線支付”。

“即便是 Libra 也無法做到這一點。”穆長春表示。此外,中國版數字貨幣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賬戶,擺脫了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的控制。

在電子支付手段如此發達的今天,央行為何執著於研發數字貨幣?穆長春強調,首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需要未雨綢繆。

同時,DC/EP 的推出也考慮到居民消費的隱私權。穆長春表示,公眾有匿名支付的需求,但如今的支付工具都跟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緊緊綁定,滿足不了消費者的匿名支付需求,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現鈔支付。而央行數字貨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它既能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價值特徵,又能滿足便攜和匿名的訴求。

央行對技術路線保持中性

穆長春表示,目前 DC/EP 採用的是雙層運營體系——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對公眾。這意味著將有一些商業機構也將參與數字貨幣運行之中,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調動市場機構積極性。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央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正式推出國家支持的數字貨幣“DC/EP”,初期將向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阿里巴巴、騰訊以及銀聯 7 家機構發行。

穆長春透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不預設技術路線。Libra 是混合架構,DC/EP 也是混合架構。但在這個層面,央行保持技術中性,不干預商業機構技術路線選擇。商業機構向公眾兌換數字貨幣時,採用區塊鏈技術還是傳統賬戶體系都可以。無論採取哪種技術路線,央行都能適應。

他表示,DC/EP 的投放過程跟紙鈔投放一樣。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開戶,按照百分之百全額繳納準備金,個人和企業通過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開立數字錢包。DC/EP 依舊是 M0 替代,具有法償性。

對於用戶而言,只要下載一個 App 進行註冊,就可以使用數字錢包,充值取現則需要對接傳統銀行賬戶。


區塊鏈底層技術(雙離線模式支付),連Libra也不能實現這個功能


不過,此次穆長春並未討論備受關注的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功能。穆長春此前在多個場合表示,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加載智能合約。但如果加載超出其貨幣職能的智能合約,就會使其退化成有價票證,降低其可使用程度,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數字貨幣會加載有利於貨幣職能的智能合約,但對於超過貨幣職能的智能合約還是保持比較審慎的態度。

央行數字貨幣 和電子支付究竟有什麼區別?

央行數字貨幣是數字化的紙鈔。日常生活中,大家支付渠道選擇一般就是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或者直接現金支付。支付寶和微信都屬於電子支付,與紙鈔相區分。而央行數字貨幣的功能屬性設計就是和紙鈔一樣,唯一區別就是形態是數字化的。

以後支付轉賬就不需要網絡了,這就避免了網絡信號不好的困擾,哪怕你在信息化落後的非洲,兩個手機一碰,收支雙方“雙離線支付”。只要手機裝有央行數字貨幣錢包,就能實現無網絡下的轉賬。這種收支雙方的“雙離線支付”十分先進,絲毫不遜色於 Facebook 的 Libra,甚至 Libra 也還不能實現這個功能。

雖然現在交易轉賬都不用現金和銀行卡,但對微信或者支付寶還是要綁定銀行賬戶或者實名認證的。但是央行數字貨幣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賬戶,也不受銀行賬戶的管控,可以實現完全匿名支付。

這意味著,以後出門只需要帶一部手機,只要手機上裝有央行數字貨幣的 APP,沒有網絡也可以實現支付。除了在充值取現的時候對接銀行賬戶,其他時候都不需要在支付的時候透露個人的銀行信息,也不需要擔心現金的毀損。

不過,央行多年來的未雨綢繆絕非僅僅為了支付的便利,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

今年 6 月,Facebook 上線了加密貨幣 Libra 官網,併發布了白皮書,此後,全球央行密集釋放研發數字貨幣的信號,中國央行也不例外。


區塊鏈底層技術(雙離線模式支付),連Libra也不能實現這個功能


貨幣背後是利益、權力、國際政治、外交。如果一種支付工具,甚至還發揮貨幣的職能,必然會衝擊法定貨幣,從而對一個國家貨幣調控、金融調控等各方面帶來直接影響。在貨幣這一涉及到國家主權的領域,能否敞開胸懷迎接所謂國際的貨幣、一種超主權的貨幣需要打很大的問號。

Libra 對於各國貨幣政策、金融穩定,乃至對國際貨幣體系可能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對此,央行直接發行數字貨幣有助於提升貨幣政策有效性,未來要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研發。

8 月 10 日,在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也拋出了一個重要的設問:中國電子支付規模早就是全球第一,為什麼要推進發行數字貨幣的工作呢?

此次央行要發行的數字貨幣,與 Libra 並不是一回事,最重要的區別是,Libra 需要運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去中心的加盟鏈網絡體系,在這個網絡體系中只運行專用的加密貨幣,即 Libra,而不再運行其他各種法定貨幣。而央行加密貨幣,並不是要取代現有的人民幣體系。

目前,央行數字貨幣主要想解決現鈔和電子支付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兩個問題,一是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被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的風險;二是基於現有銀行賬戶緊耦合模式的電子支付,無法滿足公眾匿名支付的需求。正如穆長春總結的,央行數字貨幣其實主要是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