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一定会强大?

中国为什么一定会强大?

假如你穿越到1929年的美国,美国从1895年开始就已经是GDP世界第一,到现在已经过去30多年了,诺贝尔奖年年都是英法德屠榜。就连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美国的3倍,而且人家基本都是实打实的科学奖,美国这边小一半都是和平奖。

整天就知道搞基建,帝国大厦建起来了又能怎样?基建搞出的GDP能让国家富强么?还有福特汽车,有核心科技么你,还不是人家德国人最先搞出来的。

股市市值全球第一又怎么样?全国人就知道炒股票,没一个好好搞实业的。

看看这国家吧,芝加哥的黑帮整天火拼,老百姓想喝个酒都能被抓到监狱里去。一群人还整天咋呼着美国崛起。

几个小注释:

1、到1930年前,英法德是诺贝尔奖上的常客,美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较少。

2、帝国大厦开工于1929年。

3、1929年大萧条前夕,美国股市达到巅峰。

4、1920年美国发布了禁酒令,凡违令者将被处以1000美元罚款并监禁半年。禁酒令的发布导致了大量的黑市交易出现,并催生了芝加哥等城市的黑帮犯罪。直到1933年,禁酒令才被罗斯福总统废除。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年美国人口那么多,GDP世界第一30多年,在你们认为的“顶尖人才”上仍然无法跟英法德相抗衡,是不是就说明美国的GDP虚高?

当今世界上,桥隧工程的顶尖人才在哪儿?高铁工程的顶尖人才在哪儿?你以为基建狂魔的名号,就是加班加出来的?

在运动领域,乒乓球的顶尖人才在哪儿?跳水、体操、射击等的顶尖人才在哪儿?

2016年奥运金牌榜中国位列第三,这些奥运冠军就不是运动界的顶尖人才了?

美国这么厉害,样样运动都能拿金牌?美国的足球水平当然比中国好不少,但放到世界上能跟欧洲强队比?

为什么说拿诺贝尔奖说事是耍流氓?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奖励的对象是作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而基础理论研究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于迫切需要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优先选择。比如在当年的美国科学界,钱学森、邓稼先的水平和影响力并不逊于杨振宁、李政道,但是钱学森、邓稼先回国之后,中国最需要他们去设计火箭、原子弹,而不是去大学里教物理。假如钱、邓不回国的话,未必不会是又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另一方面,诺贝尔奖通常是会在一个理论提出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才会对学者进行奖励,因此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年龄普遍都在五六十岁以上。二三十年前,中国是个什么样的经济水平?能支撑得起这样大规模的基础科学研究?

尽管中国人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确不占优势,但得益于中国四十多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大潮推动,中国人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或者说基础科学的应用领域却已经取得了比较出色的优势。在军工领域,歼-20、055就算不是世界第一,说世界领先总是没问题的吧?桥隧工程领域,世界工程难度前10的大桥中国占了一多半。在超算领域,中国这么多年始终压着美国一头(去年美国刚刚排名第一,不过随着中国新一代超算的问世,这个榜单肯定还会有变化)。

难道说在你眼里,这些领域的人才都不是人才?

再说到最近的5G领域,华为一群研发人员的努力算什么?如果华为的技术算不上顶尖,某大国至于玩出绑票这种小流氓才会干的事?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先以技术应用建设世界领先的工业体系,然后以工业体系的需求来反哺基础科学的研究。

如果用现实中的情况来做比喻的话,技术应用好比开车,基础科学研究好比造车。在一条路上,别人已经跑了几千公里了,而你刚刚接触车。在这个时候,你最需要做的不是从热力学、发动机工作原理、扭矩的力学分析、轮胎的材料化学分析等等开始学,而是先学会开车,赶紧追上前面的人。尽管这时候你可能还是不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但只要开的时间长、见的路况多,你的开车技术就不会比别人差。

在开车的路上,你可能会遇到发动机损坏、轮胎磨损等等问题。在维修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了解他们的工作原理。等开到目的地之后,你就可以给造车的人提需求:我需要一个XX花纹、抓地力大、适应高寒环境的轮胎。根据你的需求,造车的人员就会跟材料科学的科学家们研究不同材料的物化特性,最后就有可能造出世界领先的轮胎。

在军工领域,这个表现的就尤为明显。在以前,中国军工只能是靠模仿和魔改来研发新装备。但最近十几年,这个状态就被打破了。比如中国要研发电磁武器,而电磁武器需要大量的电能供应,这就要求中国在供电技术、装备上有所突破。而想要在舰船供电技术上有所突破,又涉及到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会推进新材料的研发,最后会传导到基础学科领域的突破。

整体来说,只要中国技术成长的整体趋势不变,中国能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进步就是可预见的,同时中国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

最后补充一下,西方的人才多,一方面是几百年来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发达的社会、物质条件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其中,美国在二战后的高速发展更是天时地利人和一系列作用的结果,这样的历史条件很难再次出现。所以,在未来两三代人的时间之内,想要让中国在顶尖人才的数量上跟外国——或者说西方相抗衡,是不现实的。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在科研经费上的总投入已经是世界第二——当然人均并不算高。至于说基础科学人才的问题,决策层看得比键盘侠们要远得多。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3年到现在,我国投入到基础科学领域的经费占比正在不断上升,其增速高于科研经费整体增速不少。所以,我想如果未来没什么意外的话,以后政府可能会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支持者,而那些产业化的技术研发则可以交给华为这样的公司去解决。

那些只会BB嘴炮“没有基础科学,技术研发走不远”、“中国人对不能变成钱的东西不感兴趣的”之类的人,你不要因为自己一脑子浆糊,就认为所有人都跟你一样不明白:

2017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加1929.4 亿元,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3%,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3.6万元,比上年增加3.2万元。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应用研究经费1849.2亿元,增长14.8%;试验发展经费14781.4亿元,增长11.6%。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5.5%、10.5%和84%。

再看2016年的数据:

2016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567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06.9 亿元,增长10.6%,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1%,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2]。

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0.4万元,比上年增加2.7万元。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8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应用研究经费1610.5亿元,增长5.4%;试验发展经费13243.4亿元,增长11.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5.2%、10.3%和84.5%。

很明显,我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的经费增速一直高于科研经费的整体增速,这说明我国政府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是在加大的,并且这一经费的占比也从5.2%提升到了5.5%(2013年,这一数字为4.7%)。尽管这个数字离发达国家平均15%的标准还差的比较远,可那是发达国家的标准,而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要国家整体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趋势不变,那就绝不能说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不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