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太极杨无敌的清代武林高手杨露禅,是否人如其名?

第七天小魔王


每个少年心中都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英雄梦,幻想着自己手持一把剑,剑出鞘便削铁如泥、刹那间人时间内便昏天黑地。自己恣意地浪迹天涯,劫富济贫,所到之处,贪官闻风丧胆,百姓喜闻乐见,成为了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

在积累完自己的声誉和奠定自己的地位之后,便开宗结派,成为某个武功学派的创始人。励精图治,扩大规模,发扬光大自己的学派,最终将学派发展成为名声在外、众人心之向往的圣地。笔者今天想就是这样以为少年成长的人物——杨露禅。此人不得了,在江湖上被称为太极杨无敌,是赫赫有名的清代武林高手。那么他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呢?他的武功真的像传说那般好吗?敬请走进清代武林高手杨露禅。

杨露禅从小就对武学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为了促使自己进步他历经艰险。他并不是家境优渥、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家境并不好的他,小小年纪就为了生计进入社会谋求生计了。不断奔走在谋生活的前沿阵地的杨露禅,没有太多练习武功的时间。但是他对武功始终抱有热情,也持之以恒地在空闲时间进行练习。

有一天,他碰巧看见了自己的老板在练习武功,当下他就觉得自己的老板一定是个深藏不漏的武术人才,就缠着自己的老板想让他教授武功。在他的软磨硬泡下,老板给他了一个建议。老板觉得自己所会的不过是武术的一点点皮毛,若想要学到更多的东西,可以去陈家沟找一位叫陈长兴的老师傅。在老板的提示下,他去陈家沟找到了这位老师傅,在老师傅的帮助下,杨露禅一夜之间突飞猛进,短短几年之内,功力便大增。

其实杨露禅的进步也是他自己争取来的。最初来到陈家沟的时候,陈长兴老师傅并没有收他为弟子的意思,杨露禅没有因为老师傅的再三拒绝而气馁,反而是愈挫愈勇,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扮演一个哑巴。人都有恻隐之心,陈长兴老师傅也不例外,于是杨露禅顺利地留在了陈家沟。

在陈长兴老师傅进行教学的时候,杨露禅便在旁边偷学,各种招式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而且速度极快。无论多忙,他都会自己偷偷地进行反复练习,最终他的这种行为被陈长兴老师傅发现了。陈长兴老师傅被他的坚持不懈与不轻言放弃所感动,破格收他为徒弟。在师傅的悉心培养和自身不懈的努力之下,杨露禅最终成为了一代太极大师,被人尊敬地称为“杨无敌”。

功成名就之后,杨露禅便返乡来回馈社会。他开始接受徒弟并教授他们太极拳。当时,有位名为武禹襄的人,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他推荐杨露禅进入各大王府成为王府的武术教头,在如此好的平台之下,杨露禅的名气逐渐扩散。在他的弟子中间,不乏天资异人的人才。其中名气最大的便是王道人太极拳创始人王兰亭。

在杨露禅名声向外扩展的过程中,许多的武林人士为了一探究竟向他发起了挑战,大多数人称为切磋,其实这都是美化,他们的真实目的是打败杨露禅,让他名声扫地。杨露禅对这样的挑衅没有置之不理,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一概接受,并且先礼后兵!无论结果如何,都自行承担后果。面对每一次的切磋,杨露禅都拼尽全力,最终大获全胜,那些挑战者也都心服口服。

最终,杨露禅的实力被大家所认可,他在太极拳上的造诣也越发地精进。在武术界,他终于站稳了脚跟。其间最著名的一场赛事莫过于与与八卦掌的祖师爷董海川的比武。这场比武被当时的人们广泛关注,用今天的时髦语言来说,那就是“神仙打架”。高手与高手过招,你来我往,最后的结果就是难分胜负。

这场比赛也被人们编成了故事放进书中,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在讨论关于这场比赛的段子。甚至,还被后人改编成为了电视连续剧。不过比武的这件事情在史料中却难寻踪影,极有可能,比武的最终结果只是坊间传言罢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杨露禅的武艺的确是十分的高。

有传言说,晚清大学士和光绪帝的老师都曾经慕名来拜访杨露禅,为了一饱眼福、看杨露禅与他人的比武。据说,光绪帝的老师在看完之后,赞叹不已、拍手叫好,临走时还写了一幅对联赠与杨露禅。由此可见,杨露禅真的是武艺高强。

从探讨杨露禅的武林高手成长里程可以看出,所有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结果,而是在持之以恒地用努力和用心浇灌之后的瓜熟蒂落的最终收获。


无笔史官


《太极宗师》里面演的那个杨露禅,从小就苦练武功并且身手不凡。而历史上真实的杨露禅,直到二十二岁,还在直隶广平府(河北永年县)县城西大街一家杂货铺里当跑腿的小伙计。后来杨露禅在陈长兴门下经过八年的勤学苦练又回了老家广平府。

杨露禅刚一回到家乡,就遇到了当地高手的挑战。八年学艺,而且是跟太极第一高手学的,杨露禅自信满满地接受了挑战,可是双方一交手,杨露禅就像今天的“雷公太极”一样,干净利落地输了。满脸血满头包的杨露禅再一次回到了陈家沟,又学了六年。杨露禅整整学了十四年太极拳,回家后又遇到了出身官宦之家,比杨露禅小十三岁武禹襄(后来的武式太极创始人)。 这个武禹襄身强力壮,但却没真正拜师练过武功,只是跟早年的杨露禅一样,练过一些“野路子”,就是“野路子”武禹襄,跟正式学了十二年的专业太极高手杨露禅,打了好几场(打一会歇一会),居然谁也奈何不了谁。

杨露禅三进陈家沟,终于打动了陈长兴,把一向只传给嫡系子孙的陈式太极拳倾囊而授,陈长兴不但教给了杨露禅十套太极拳法,还教给了他点穴和刀枪棍棒招法——可以说,杨露禅除了这三年多,前面学的还真是“假太极”——或者说是“健身太极”。

正因为这三年多的时间,杨露禅学到了真正的太极拳,才在日后闯下“杨无敌”的名号。从初进陈家沟到这次艺成离开,杨露禅整整用了将近十八年的时间。

十八年学艺,加上学到了真正的太极精髓,这次回到广平府的杨露禅已经真算得上是绝顶高手了,找他来比试武艺的人,几下子就被他撂倒。打遍广平府无敌手的杨露禅进了京城,又打败了所有跟他较量的对手,被京城武术界——包括镖师、武馆、教头在内的全部真练家子公认为“杨无敌”,这个称号可是一场场生死相搏换来的,绝非什么半官方的“民间组织”认证的。

就连当时的大内第一高手董海川来比试,双方最后也是握手言和,并成了好朋友。

杨露禅曾传授给武禹襄太极拳,武禹襄的二哥武汝清因为随左宗棠征战有功,当上了有花翎的三品官(后赏二品衔)。 武汝清也跟杨露禅学过太极拳,深知杨露禅功夫了得,就把他推荐给了端王(端郡王载漪),连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也对杨露禅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还亲笔写下了一副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

后来端王又推荐杨露禅当上了京师旗营武术教官,当然,杨露禅当时教给军队的不叫太极拳,而叫绵拳,而且只教旗人不教汉人 。

当年的旗营将军岳柱臣(据说是岳飞的后人,有人说是武状元,但笔者查编清朝武状元名录,一个姓岳的也没有,倒是有个大理院正卿叫岳柱臣)也拜杨露禅为师。

当年的八旗子弟生活奢侈,每天只知道提笼架鸟养大黄狗,个个娇生惯养体弱多病。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就把自己学到的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都简化了,变得姿势简单、动作柔和、舒展大方,很适合穿长衫、留长辫子的人演练。我们看到今天很多“太极宗师”练的那些太极拳,是从追求强身健体的八旗子弟那里流传下来的,人家练拳本来就不是为了打架,他们练拳,等于现在做广播体操,你想让广播体操有实战效果,岂不是赶鸭子上架……


半壶老酒半支烟


杨露蝉河北永年人,祖上不少伍中也人,常以刀枪为伍,皆短其寿,后以农为业,致露蝉家贫无金,孤苦流浪漂忽到,予中,怀庆药材之地,富毫经商,孔武者以车行,保镖为业,温县陈沟低洼,常受水灾,十年九淹,农知其苦,陈家祖传太鸡一拳,技胜一方,陈长兴武艺优精,深得此秘,幼年习艺,秘在枣林,秘不容针,陈公萄爬而进,人不知也,人未醒而入,人尽睡而始出,数年艺大进,有一似人非人,大公鸡与其争斗,公初每落败,后知其是妖人,特来试艺。陈公年弱冠外出保镖,路在山野,出大汉,似铁塔,腰粗二人不搂抱,执一降魔铁仗,公无惧与斗,公快如闪电,贼惧而去,一路太平,后年高在家。杨露蝉常观,其习艺,公在晚年,慢用功,杨暗记而习之,尽得其传,更深人静之时,杨慢慢自练,人皆不知也,后出人似人非人,大鸡精与其争斗半年始隐身而去,此时艺大进,外人不知,三十年回归故里,以艺授人,传武氏玉香,后又进京,以广其传,全右得其传。号吴氏太极拳,当年被鸡精咬去头上发尽,孙存周被吸其一目,太极拳极不易练也,空空而来,空空而去,惟鸡精不虚也,是为正。杨公露蝉为王爷聘为教师,来教验功夫者日多,有一大汉,杨公与试艺,轻轻,一弹即发丈外,又请单刀李,己败去,才知杨公有真功夫,杨公有绝技在身而我不示,只送艺二三知己,不轻于示人,只教王兰亭几个王爷的红人。太极拳冬有高妙,应有武吴等,,,,,,多一知半解互相抵毁贬底,实历代先师美意。后有孙录堂技亦精,传孙氏太极拳。


一张良方


早上6点,我跑步上街锻炼,路过公园,总能看到一些精神抖擞的老头老太太,双手在面前比划来比划去。原来在耍太极。

一天,我忍不住好奇问一个老大爷:

“大爷,你耍的这啥玩意软绵绵的,不要说打人了,蚊子都打不死,到底有什么用啊?”

大爷闻言,并未停下他的架式划拉,微微笑了笑说:

“小伙子哟,无知无畏哈,不怪你。”

“你可知道,这太极是咋来的吗?”太爷追忆似的呢喃。

“这太极拳不是张三丰张大真人流传下来的吗?”我心里疑惑不已。

太极拳图谱:

大爷轻蔑嗤笑一声,满是皱纹的脸,尽是风霜的叹息:“世人皆以为太极是张三丰留下的,可怜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假若地下有知,不知道是啥心情。”

“这杨露禅是谁啊?”我越发疑惑。

“杨露禅呐……”大爷闻言,直接神游太虚。几秒钟后,干脆停下来,招呼我在旁边找个石凳子坐下来。

我一看,故事来了,挨着他坐下,聚精会神的听。

“清朝时候,河北省广平府有个叫杨露禅的,大概十来岁的样子,家中应该是有些钱财的,把他送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去练习拳脚。而他练习的就是太极拳。


那时不叫太极拳,叫陈家家传武学绵拳,据说是明末陈家老祖陈王庭所创。至于现代人谣传的太极拳是张三丰所作,那都是瞎传的。”

大爷悠悠长叹,娓娓说起当年故事,我听得入迷。

“杨露禅是武学奇才,在陈家学了十多年的太极拳后,回到家乡永年县开武馆,收徒弟,教拳脚。

看过《师傅》这部电影的都知道,一个练武之人,想开馆教徒。这就是从别人的嘴里抢食,练武的生员就那么点,多一个人就多分一杯羹。”大爷顿了一下。


(师傅剧照踢馆)

“所以,新开的武馆,很多同行就会上门来踢馆子、砸场子。这也有规矩,不能像街头斗殴,一般都是比武的形式进行单挑,切磋武艺,只要新开武馆之人输了,那么传出去名声就不好,就收不到什么徒弟,甚至注重脸面的,无脸再开武馆了。”

“而杨露禅开武馆以来,上门来挑战的武师不计其数,他们往往都被杨露禅轻易的打趴下,高唱征服。

所以杨露禅在乡里很快就出名了,人的名树的影,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靠口水吹来的,是打出来的!”老头面色开始潮红,并手舞足蹈的加大声音。

“后来的一次比武中,他伤人过重,又害怕吃官司,就跑路到北京躲避,机缘巧合之下,到了张四胖子府上教书。


(致人重伤)

张四胖子可是个有钱人呐,家里顾了二十几个家丁看家护院。还跟端王府有关系。”老头说得满脸的羡慕。我赶紧拍了个马屁过去吹捧一下。

“杨露禅低调地在张府过着日子,半年之后。晚上,一伙贼人大概也是二十来人,在张府后花园与护院家丁战成一团,杨露禅听到打斗的动静,走出房间去后花园看看,却发现护院的家丁们横七竖八的倒在地上,正在被贼人绑绳子。

贼人们看到一个文弱读书人施施然的在他们眼前晃荡,他们楞了一下。”老头故意停顿了一下,卖了个关子。

“后来怎么样了?”我果然配合的问了一句。

“他们其中的一个对着杨露禅飞起就是一脚,杨露禅对着飞来的脚一拨手,那贼人就摔倒在地。他们就知道遇到了扎手的钉子了。

一群人开始围殴杨露禅。好个杨露禅,面对一伙贼人,面不改色,一拉一拨,一推一划,在群贼之中翩然起舞,犹如泥鳅钻泥,小半袋烟的功夫,就把群贼给撂倒咯。”老头说得起劲,又站了起来划拉,别说还蛮有点气势的。



(围殴剧照)

“张四胖子惜才,知道了杨露禅的身手,把他推荐给了端王爷,王府上的总管王兰亭尤其钟爱武术,且身强力壮,颇有些拳脚。

杨露禅入得王府,这王总管就是考验人,可惜强壮的王总管在杨露禅手下没走过一招,就败了。”老头收好手势,静静的坐下凳子上。

“这王总管啊,后来经常被杨露禅拿来练手,教导端王练拳。

后来,在端王的帮助下,杨露禅充任旗营武术教官,教导近八旗的西八营,这西八营的旗人子弟,都是些酒囊饭桶,平时提鸟斗鸡,吃喝嫖赌抽惯了的。身子骨早就腐化懦弱了。

他们这些人吃不了苦,也无法把完整的陈氏拳学完。所以杨露禅把陈氏“绵拳”,改成简化版的。

而练习简化版出色,得到了杨露禅亲自指点传授的旗人下级军官有三个:凌山、万春、全佑。权贵之中时绍南与岳柱臣也得了杨露禅真传并拜了师徒。”老头彷佛在回忆往事。

“真正令杨露禅在北京扬名的是一个宴会,那是一个暴富煤老板的私人宴会。

会上,有煤老板眷养的一堆凶神恶煞的拳师。在听说瘦小身板的杨露禅也是练武之人后。不断的出言挑衅,要比试拳脚。

杨露禅欣然应下了挑战。众人起哄的把他们俩围在空地上,那挑战的拳师狞笑着亲了一下自己的拳头,对着杨露禅使了个饿虎下山,凶神恶煞地挥拳冲向杨露禅。

(剧照)

老杨看到他重心前倾,脚步虚浮,杀伤力全在拳头上。他飞快的举手一拨,那人高马大的拳师,立马跌落到一丈开外,浑身血污,咦哟呜哇痛嗷不停。

另一位拳教师看到这岔目的结果,以为是意外,不服气的走进战圈,向杨露禅挑战,结果也落得跟前面同伴一样的下场,其他的拳师们面面相觑,心中倒抽一口凉气,这差距也太大了吧。宴会上再也没人敢向杨露禅挑战了。”

杨露禅在张家宴会上比武一事,经悠悠众口传开后,许多武术名家都慕名前来和杨露禅比试切磋武艺,看看他是否浪得虚名。

整个华北大地各省各市的练武名家登门挑战,无论各门各派,皆非敌手,因此杨露禅大名威震京城,时人称“杨无敌”。


(晋级宗师剧照)

由此晋级为杨宗师,开馆授徒,把陈氏绵拳发扬光大。而现今多数世人练习的太极拳称呼是袁世凯时期,杨氏门徒许禹生、宋书铭等篡改而成,并著书立说,伪造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

老头说完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灰尘,准备打道回府逗孙子。

我听得心神向往,看着远去的大爷,他的身影在朝阳的照射下显得越发神秘,我大声问了句:“老大爷,您老是什么身份呐,您咋知道得那么清楚啊?”

老头转过身来,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和一丝诡异的微笑:“你猜?”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刚日读史



我只能说清末民初这些武术界人物的事迹99%都经不起考证,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这些武术界名人的事迹,就会发现99%都是子虚乌有,1%夸大其词。

我以杨露禅四世孙杨振基所写的《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为蓝本,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考证一下杨露禅的事迹是否经得起科学的考证。

杨振基先生说他曾祖父杨露禅进京教拳时,翁同龢在观看了杨露禅比武后对杨露禅的武功赞不绝口,并且亲手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杨露禅“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

这是真的吗?

翁同龢是晚清重臣,是多起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见证者,所以他的文稿和诗词集都集结出版的,并且完好保存到了现在。

而且这些年网络化兴起,类似翁同龢这样重要历史人物的文集和诗词集在大图书馆都被做成PDF格式的图片上传到了图书馆网站上,所以只要你有读秀账号,你完全可以查阅图书馆所藏的翁同龢资料。

翁同龢共出版了《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里面收录了翁同龢几乎全部文字和诗词。

很遗憾,别说这幅对联,就连“太极”、“武术”这些名词都没有出现过。

另外,按照杨振基先生所写的资料,杨露禅是四十岁之后才进京教拳的,但是杨先生没写清楚他的曾祖父究竟是哪一年进京的,我查了不少资料,许多资料都说杨露禅进京时间是1865年,要知道杨露禅是1799年出生,也就是说杨露禅进京时已经66岁了。

而当时翁同龢35岁,刚守孝回北京,以右中允的头衔(正六品)在弘德殿行走,翁同龢要到1871年才升为礼部侍郎,跨入清帝国高级官员行列。

而杨露禅1872年就去世了,我实在找不出翁同龢这样一个汉族大官僚子弟为什么要给地位低下的武师写对联,而且对联口气非常“狂”,这完全不符合翁同龢个性,翁同龢这个人,如果大家看他的文集和日记就能知道他是很谨小慎微的,不太可能写这么“狂”的对联。

更为重要的是“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这幅对联,犯了最低级的平仄反押的错误,翁同龢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因此,我可以肯定的说,从历史研究角度叫,翁同龢绝不可能给杨露禅赠对联。

另外,都说杨露禅进京后在王府教拳,可是杨振基先生并没有明说杨露禅究竟在哪个王府教拳,我只好去查其他资料,我发现很多资料都说杨露禅在端王府教拳,还被端王爷任命为旗营教官,教授八旗士兵太极拳。

可是杨露禅1865年进京的时候,端王府正好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老端王,也就是瑞敏郡王1850年就死了,载漪是1860年才过继到端王府,当时才9岁,就算杨露禅真的当了载漪的体育老师,可是载漪当时只是一个贝勒,根本管不了旗营,更何况一个九岁的空头贝勒怎么可能往旗营里加人?


而且假如杨露禅武功真的这么厉害,为什么要当武术教师而不去考武举?

1865年武状元张蜀锦直接被授予了一等侍卫的头衔,这可是正三品的武职。张蜀锦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他是今河北广平县东孟固村人,他就算出身地主家庭,那也是小地主家庭。

我一直有一个疑惑,清末民初武林人士大多数出身至少是良家子,而且都还粗通文墨,为什么他们宁愿当被人歧视,视作奴仆的武术教师也不去考武举?

难道这些高手都是抖M吗?

综上所述,杨露禅的事迹绝大多数都和翁同龢赠对联一样,完全经不起科学的考证,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办法判断杨露禅武功高低。


兰台


今天早上还打了杨氏太极拳24式,练完后大汗淋漓,全身舒畅。再做了一下云手单式反复训练,丹田聚气后神清气爽。把沉睡的细胞唤醒,离开公园,开始新的一天工作。

练了几年的杨氏太极拳,具体不知是杨露禅多少多少代的弟子传给我。也不知道祖师爷到底啥样。反正在我前面打拳的人说,这就是杨氏太极24式,简单易学。学着学着也就会了,也没想过自己是多少多少代弟子。只感觉这玩艺儿,比划来比划去活动了筋骨。每天准时练,训练了生活规律。这得多亏了杨露禅传下来的这些拳法。

杨露禅是不是真的被称为杨无敌,是不是真的人如其名,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就像我们从小读的诗词一样,不可能叫我们亲自再去跟李白、杜甫去学一学,或者要问清楚老师是李白诗人的几代传人再学。反正读了对学习有用,也就跟着学了。

对中国传承下来的太极为何就要有这么大的争议。每个人从小就学了诗词歌赋,又没见几个人成为这方面大师,更没见几个人写出了几首诗歌广泛传阅。也没见几个人对这些诗人产生疑问。对太极咱就这么多争议,是不是学了就一定要成为大师,学了就一定要去跟人打两下,检验一下能不能打,当然学了几套拳法也不能神吹。

有些人对传武是看不起的,说出学了没用的结论,有些是相对而言,不要把话说得那么绝对,也许对你没用,对别人有用呢。

杨露禅如果人不如其名,也不会留下这么多供后人学习的地方。了解后才有发言权。如果真想知道其原因,还得练上杨氏太极后,再定夺结论。



太极边缘人


杨露禅确实很厉害,不过是不是真的无敌,这个不好说,毕竟他成名后在京城活跃,而很多厉害的人物,也许根本不需要出来靠武艺吃饭,一直隐藏在各个地方。但是根据记载,他在京城的表现,确实称得上是无敌,而且,他不光武艺厉害,品行也很好。

求学不易

清末明初,当时的国人对于如何救国,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但是对于很多民间的百姓来说,学好武艺是个不错的选择,技能保护自己,还能靠着吃饭。很多人受这个思想,一心学武,杨露禅也是这样,从小就对武学很感兴趣。不过,他的家里太穷了,很小的时候就要去药铺帮忙,赚一点小钱糊口。

他干活的药店是陈家人开的,有一段时间陈家的一个师傅正好去了那里,教陈家子弟练武。那个时候,武学很多都是家传、或者有门派之分,外人是绝对不会传授的。于是杨露禅并不能学习,只是平时有机会看着。

就是这看了几次,他就学到了不少东西,有一次晚上偷偷练习,居然被师傅看见。这位师傅看他很有天分,竟然和族里人商量了一下,破例收他为徒。

但是虽然如此,陈家依然排斥他,所以他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少有机会练武,于是直到40岁的时候,终于学成。

王府授艺

学成后的他很高兴,不久就回到了老家,打算住下来,可是不久就在和人比武的时候,因为无伤了本地的豪强,不得以赶紧逃走,然后就到了北京,做了教书先生,给一个老板教孩子认字。

这位老板可不是常人,他善于腌制酱菜,专供端王享用,因此和王府总管能说的上话。不过,他在京城也有仇家,有一次他不在,家里就被寻仇之人找上来,当时家里仆从十余人,竟然被打得无法还手,很多人被绑了起来。杨露禅原本不想管,可是看这些人做的实在过分,于是上去没几下就把十来个人都给打跑了。

但是不久老家仇人找来,这让杨露禅很不安,于是就想请辞。结果这掌柜的觉得他很有能力,就把举荐给了端王府总管。端王和总管都是好武之人,见了杨露禅后很满意,于是后来就留下来教授他们武艺。

后来,端王还让他教满人公子、八旗子弟习武,因为有些人长期不习武,身体没劲,他还特意造了一套柔软的拳术,方便他们掌握。他在京师没少和人比武,但是因为他的武功刚猛非常,每次比武都会让人受伤流血,而且从来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时间一长,他就真的成了“无敌”之人了。

后来北洋政府的很多要员,也都曾经是他的徒弟,这更加让他出名,所以在真本事和弟子的宣传下,他这个无敌的名头就越来越响了。

当然,他在成名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师傅,虽然陈家一直对他不是很好,但是他成名后,却把自己领会的本领传授给了陈家人,也算是报答了当年师傅的恩情了。


小小嬴政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括传统武术文化。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动乱时期的战争还是和平时期的保家护院或走镖等等都离不开传统武术,武术早己植根于民间,这是不容置疑的。至于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对传统武术持怀疑态度,这就要从当下时代背景来分析:一是现代社会早已进入热兵器时代,传统武术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功能已经消失,剩下的就是强身健体了,民众对此的热情也逐渐下降;二是国家对传统武术管控非常严格。从民国开始到改革开放之前,对拳师私下授徒都有严格限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拳师私下授徒控制很严,而且一旦徒弟惹事伤了人,师傅就要受到连坐处理,因此一般拳师也不敢收徒传授拳法。三是国家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和规范化工作做的不够。日本的柔道和韩朝的台拳道之所以能走向世界,走向竞技体育,和他们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也对传统武术做了很多工作,但侧重点是表演,即使走向世界也是表演项目。当时的观点如果传统武术走竞技体育之路就是血腥的,不人道的。诸多原因让我国传统武术丧失了生机,现在回过头来再去找有真本事的老武术家,已经不现实了,毕竟已过去大半个世纪。所以,现在的传统武术已经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竞技和搏击功能的武术了。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经对传统武术有了新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所以也就有了我们的散打,并走向了竞技体育。但严格说来,散打和传统武术还是有区别的,散打技法还是过分单一,总感觉就是拳击加上腿膝。当然这里也有规则限制的因素,但规则也是我们自己定的。当今,传统武术要真正发扬光大,就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制定出符合传统武术特点的竞技项目,使之走向世界。


手机用户76311253256


姚洪超在《祭太极宗师杨露禅》写道“盘古开天地,杨氏悟太极。绝技压群英,威名震寰宇”。那杨露禅是否真的有这么厉害呢?公园老头老太打的太极拳真的那么有杀伤力吗?

杨露禅邯郸市永年县人士,打小喜好武学,但是家境贫寒,不得不在陈德瑚开的药铺打工,陈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在陈德瑚大院教习太极拳,杨露禅就躲在一边偷学,回去后自己在偷偷练习,偶有所得,后来被陈长兴发现,陈长兴爱才便收杨露禅为徒,正式传授太极拳。这就是杨露禅陈沟偷拳的原貌,武侠小说《偷拳》,电影《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就是取材于这里。

后来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习太极拳,人到中年之后,回到永年县开始教习拳法,名声大震,后来被推荐去北京的延王府教习达官贵人子弟拳术,进一步宣传了太极拳的影响力,在北京各家武术宗师汇集,必然有比武较技,杨露禅每次在比武中总是轻易取胜,杨露禅的名声渐渐在北京传播开来,随后被称为“杨无敌”。

在教习徒弟中,因为达官贵人众多,这些人体弱又吃不了学武的苦,杨露禅就重新修改太极拳,衍生出一种新的太极拳,易学又有保健强身的作用,经过多次修改之后,这种拳法就被成为杨氏太极拳,这种拳法的特点是,柔和缓慢,速度缓匀,刚柔并进。

随着时间发展,战乱的影响,各家武学开始慢慢失传,杨氏太极拳也慢慢从杀伤力大的拳法转变为现在的公园式太极拳。

杨露禅是第一个把太极拳推广向大众的伟大的武术家,他的武痴,醉心于武学更是后人所称道,杨氏太极后来衍生出多个支脉,如王氏太极,郑子太极拳,熊式太极拳,董氏太极等等。现在国家体委所认定的简化版太极拳,就是传承于杨氏太极。

关注我吧。


嗨不起来了都


据史书上记载,杨露禅之所以名声大噪,是因为他多与人打擂,且“出手必见红,一响必成功”,因此备受推崇,并得美名“杨无敌”。那么,他究竟有多厉害呢?

(杨露禅剧照)

杨露禅生于嘉庆四年,直隶广平府人,由于家境贫困,年少时便在广平府的“太和堂”中药铺做僮仆。

“太和堂”的老板叫陈德瑚,是河南温县人。他见杨露禅勤快善良,便让他做了自己贴身僮仆。

不久后,杨露禅便跟着陈德瑚回到了河南温县陈家沟。

当时时局不稳,陈德瑚为了安全起见,请了陈长兴(陈氏太极拳十四世祖)来看家护院,陈长兴便借陈德瑚的院子教授族中子弟。

杨露禅自幼尚武,他很想拜陈长兴为师学武。但怕陈长兴传内不传外,不肯收他,所以迟迟不敢开口。

不过,杨露禅学艺心切,每到陈长兴授徒时,他便殷勤伺候,常常立在旁边观看,在心里默记一招一式,待无人时才暗自练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竟也小有成就。

然而,有一次杨露禅正练得起劲,被陈长兴发现。陈长兴见他有习武的天赋,便摒弃门户之见,收他为徒,教他学习太极拳。

道光二十年,杨露禅终于学艺成功,此时他已是40岁年纪。

为了谋生,他又回到直隶永年县设馆授徒。由于他拳械精妙,乡里高手多与他比试,均成为他手下败将,因此他名驰乡里。

然而,有一次在比武的过程中,由于失手伤人,吃了人命官司。为了避祸,杨露禅不得不逃往北京。

(陈长兴剧照)

杨露禅先是落脚在“天义顺”酱菜园,教老板张四胖子的两个儿子读书。

张四胖子家的酱菜不外卖,专供王府。他和王府多有来往,关系熟络,所以他不光有钱,还能帮人到王府说情,因此脸面很大。

张四胖子家业庞大,雇了20多个会武的家丁替他看家护院。

平时,这些家丁舞枪弄棒,杨露禅考虑到自己有官司在身,所以从不显露一招半式。

有一天晚上,杨露禅正在后厢屋休息,突然听到院子里有刀械相斗的声音。他感到不妙,赶紧起身拿了平时所用的烟袋,到院子里去察看情况。

只见院子里有数人正打得热闹,再一看地上,已经有十几个家丁被绑。

就在这时,有个家丁看到杨露禅,便嘱咐他不要近前,以免刀枪无眼,伤着了他。

杨露禅却充耳不闻,只是上前去拿烟袋一挑,就把对方的刀给拨掉了。接着,他又连着点了几人。只见这几人被点之后,突然浑身一软,竟被撂倒在地。

很快,杨露禅解开绑在家丁们身上的绳索,又让家丁们把这几个人给捆了,然后他才问这几人,是愿私了还是报官?后来杨露禅得知,家丁和他们以前有一点小仇。在杨露禅的劝说下,双方言归于好,旧事也就一笔勾销。

这件事后,家丁们羞愧难当,纷纷向张四胖子告辞。

张四胖子这才知道身边居然隐藏着一位武林高手,于是干脆请杨露禅在教儿子读书的间隙,教家丁们习武。

就在杨露禅教武不久,有人指名前来找杨露禅。原来,来人正是以前在乡里所伤之人的家属。尽管杨露禅三拳两脚便把对方打败了,但这件事让杨露禅颇为犯难。唯恐自此后,会给张四胖子带来麻烦,所以他向张四胖子提出辞行,准备躲到别出去。

(载漪剧照)

张四胖子是个热心人,又欣赏杨露禅的为人和高超武艺。所以在他的举荐下,杨露禅到了端王载漪的王府教拳。后来又得载漪举荐,充任清廷旗营的武术教官。

由于当时的八旗官兵好恶逸劳,成天只知道贪图享乐,所以体质较差,更吃不得苦,杨露禅结合情况,把所学拳术简化后,改为“绵拳”。

绵拳传开后,一些王亲贵族、贝勒王爷也都跟风来学。杨露禅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素质,于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尽量使之柔和易学,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得到了王爷贵族们的推崇,杨露禅的名声大振,他的拳术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杨露禅名声大了后,有次他回“天义顺”酱菜园看望张四胖子,此时他已是张四胖子家尊贵的客人。

当时,张四胖子家中正好新雇了一些武师,同时一些想参加武考,光宗耀祖的子弟,也多云集在他家。

当张四胖子向大家隆重介绍杨露禅时,有人便提出要和他比划两招。

在坐的武师们,见杨露禅身材瘦小,根本不像个练家子,不免对他的名声多有怀疑。个个摩拳擦掌,都想和他一较高低。

杨露禅见此,知道不比一定难以服人,所以他答应了比武的请求。

结果,在打斗中,杨露禅总是能轻易破解对方的攻势,并轻而易举将对方打倒在地。

这时,大家才明白,杨露禅果然名不虚传。

杨露禅的名声因此广为传播,一时各地的武林高手都慕名前往,纷纷和他打擂比武。然而不管对方的武艺多么精妙,杨露禅总能以柔克刚,轻松取胜,于是人送他外号“杨无敌”。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看过杨露禅的武艺后,曾在日记中大赞其“进退神速、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

由于文人和王亲贵族们的争相追捧,再加上杨露禅在武林中常胜不败的记录,因此找他拜师学艺者众多。也正是在他的推广下,太极拳从民间武术演变成为国民争相学习的国粹之一。

(参考史料:《中华英豪·杨露禅》《太极宗师杨露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