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圈里“失灵的”拿地上会评审制度

地产圈里“失灵的”拿地上会评审制度

欢迎关注:“旧改说”,点击主页可加城市更新群,房地产干货资料

眼看2019年只剩最后两个月了,大部分地方政府的供地计划也都完成了90%以上,很多地产公司的区域投资部都是颗粒无收,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个比例在一半左右。

地产圈里“失灵的”拿地上会评审制度

目前为止拿到地的大部分区域公司,也只能说是惨胜,要么是高溢价拿到招拍挂土地,面粉的价格接近面包价,要么就是胆子大一点,步子迈宽一点,拿到一些很多公司不敢拿的问题很多的收并购项目,拿到之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漫长,肉难吃。

当然,某些“高富帅”“活儿好”的公司,通过勾地渠道拿地的除外。

现在大部分公司的拿地审核制度都大同小异,即投资部主导(也就是资料传送人),营销部、成本部、研发部、运营部、财务部深度参与工程、法务间歇性配合,以标准测算模板为经济评价,可研报告为全面评价,经区域初审,集团复审的多部门,多层级的评价制度。

但是这个制度会带来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可以总结为“101制度”,即收集100个项目,上报20个,通过评审10个,最终还不一定能拿到1个项目。

总结为就是两句话:越折腾,越拿不到地。专门搞人,不搞地。

这套制度的价值出发点

为了保证项目的安全,从营销部、成本部、研发部、运营部、财务部等多部门的角度,对项目给出一个完整评价,形成项目完整的侧面描述。从而有利于发现项目的问题,让公司决策失误的风险降低到最小,从制度源头避免避免项目投资失败。

明显的弊端

1、价值目标不甚统一,投资的目标是要拿地,营销的目标是要保证价格和去化,成本的目标是成本可控,研发的目标是产品可行,财务的目标是测算达标。

2、结果差异化,在目标不统一的背景下,每个部门会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风险可控为半径,充分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免项目落地后被严厉考核。

因此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成本的价格过高,营销的价格过低,研发的产品难看,项目的评价指标很难通过评审会。

直接到导致了项目算账越来越难看,拿地越来越困难。

3、效率偏低,一个项目要同时经过多个部门的研究与评审,过程必然耗时久,除了重大项目由高层领导直接推动外,其他项目只能按部就班。

我粗略统计过大半公司的评审制度,从接触项目到最终拍板拿地,基本上在10天左右。

4、投资部边缘化,拿地本来是投资部主导的,但在这套制度之下却变成了资料传送,消息对接部门。投资部的价值在被弱化,给公司造成了一种投资部可有可无的假象。

长期副作用

1、多部门分奖金,所谓见者有份,本来不多的拿地奖金,非投资部门少的要拿走3成,多地要拿走一半。拿地奖对投资部拿地激励的效用基本为零。

2、参与感,拿地配合部门,比如前策和成本,长期参与拿地研判,都认为自己很重要。感觉投资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感觉投资部没什么了不起,没有投资的自己也能干。

3、看起来为了拿地,各个部门都很忙,实际上是消耗了公司大量的资源,在做一些低效重复的工作。拿不到地,一切都是0.

这套制度看起来完善,但实际上会存在失灵的风险

一是这套制度的基础应该是各个职能部门的人专业能力要够用,如果团队人员没有完整地配备,或者是人员的专业能力达不到要求(这个貌似比较常见),得出的评价结论要么是有失客观,要么就是错误的。原本的风控和把关的效用,并没有发挥,形同虚设。

二是效率的低下,导致招拍挂拿地反应时间不够充足,收并购拿地决策效率低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拿到的地越来越少。

因此这套决策制度从长期来看,是存在决策效率越来越低下的问题。

三是在这套制度之下,很多公司的地王项目照拿不误,有坑的收并购项目还是在交继续交学费学费。

关于拿地评审制度的思考:

拿地总需要一套制度进行量化的,客观的评价,有总比没有的好。

但是这套制度设计的初衷就在于抑制拿地的冲动,从而把控风险,在客观上是体现的消极拿地的价值导向。每个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这套制度。

不是每个公司都要去模仿头部企业,建立繁杂评审体系,对于中小规模的房企而言,高效地决策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对于高周转的头部房企,在人员配置和专业能力上会有所欠缺,这套投资体系制度,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地设置,从而更好地兼顾拿地决策效率与安全。

另外就是为防止这套制度的失灵,核心还是在强调怎样激发投拓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区域总的拍板决策能力,以及在整个项目评审体系当中的话语权这两点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抵消项目上会评审制度的消极性指导价值,有效兼顾拿地效率与安全问题。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投拓江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或者备注来源!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欢迎点个关注呗~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