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努力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

農村百姓的“幸福水”

——甘谷縣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綜述

小康不小康,農村飲水算一樁。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甘谷縣把改善貧困群眾飲用水條件作為脫貧攻堅戰的硬仗來打,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工作統攬全局,加快補齊農村供水基礎設施短板,統籌鞏固完善供水設施條件,努力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農村供水保障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甘谷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10月30日,當記者跨進甘谷縣六峰鎮六峰村村民馬菊琴家的院子時,最吸引眼球的不是落地玻璃窗的小洋房和打磨平整的水泥院落,而是擺了整整幾個臺階的各類盆栽和院落一角露出來的一個白色水龍頭。“打開水龍頭,就能喝上和城裡人一樣安全、乾淨的自來水。遇到天寒地凍的天氣,水管員主動上門宣傳,還幫助我們做好防凍措施。政府這項惠民工程真是太好了。”馬菊琴高興地說。

這個水龍頭馬菊琴盼望了很久。以前村裡吃水不方便,缺水的情況時有發生,大多數村民吃的都是井水,水質和衛生條件較差。保障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改善農村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抓手。甘谷縣六峰鎮供水站站長李強介紹說:“依託縣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解決了全村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現在村裡每家每戶都通上了自來水。”

飲水安全,關乎健康,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保障。近年來,甘谷縣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列入縣政府十大民生實事之首大力推進,初步走出了一條“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縣建成千噸萬人以上供水工程8處,解決了15個鄉鎮392個行政村51.93萬人的飲水問題。全縣通自來水農戶比例達93.23%,飲水安全農戶比例達100%,農村居民飲水安全有了保障,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極大提高。

甘谷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安全飲水全覆蓋

當天,記者來到甘谷縣東北部供水站採訪時,甘谷縣水務局灌溉中心主任張小忠首先帶著記者參觀了甘谷縣農村飲水工程模型沙盤。

張小忠告訴記者,甘谷縣自然條件較差,乾旱少雨,農村飲水困難、飲水安全沒有保障是多年來全縣農村群眾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制約農村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安遠川,天天下雨都嫌幹。”在渭河以北乾旱山區,年均降雨量269毫米,蒸發量1520毫米。一遇旱情,當地群眾天不亮就得到溝裡排隊等水,近的一兩個小時,遠的三四個小時,完全靠畜馱、人背、車拉解決吃水問題,山區群眾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了找水和拉水上。在旱情特別嚴重的時候,溝泉水源日漸枯竭,連渾濁的“黃泥湯”也成了求之不得的甘露。本世紀初以來的持續乾旱,讓山區群眾又一次站在了水源告急的風口浪尖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從城裡買水吃。為暫時解決飲水困難,縣上出動了送水車,駐地部隊也主動請纓加入送水隊伍。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甘谷縣農村飲水主要以地表坑塘水為主,部分地區的山泉水都是奢侈品。因此,防病改水,改善人畜飲水條件一直是黨和政府重點關注的實際問題。”張小忠說,“飲水安全關乎健康,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同時,農村飲水安全也是精準扶貧‘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確保農村飲水安全成為我們脫貧攻堅的重大任務。”

甘谷縣按照“科學規劃、點面結合、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原則,依據區域地理特徵和可利用水資源分佈現狀,將全縣農村區域劃分為“一帶三區”,涵蓋了全縣所有行政村。張小忠指著甘谷縣農村飲水工程模型沙盤向記者介紹說,“一帶”就是以渭河為紐帶,以人口密集區為中心,規劃了磐安、六峰、崖灣、十里鋪等4個千噸萬人飲水安全工程。“三區”,就是按照“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原則規劃了西北部、東北部、南部三大千噸萬人飲水安全工程,其中西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涉及6鄉鎮123個行政村30017戶150373人;東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涉及6鄉鎮115個行政村33051戶159602人;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涉及6鄉鎮102個行政村21069戶98683人,實現了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

甘谷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脫貧攻堅水先行

“水是人民群眾生活的必需品,飲水安全事關廣大群眾切身利益。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直接影響農民收入,更關乎脫貧攻堅戰輸贏成敗。”張小忠說,為此,甘谷縣始終把質量標準作為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生命線,堅持嚴要求、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嚴把工程建設環節關口。

在工程設計方面,採取因地制宜,注重節約投資,選擇技術可行又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在滿足技術要求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在建設程序方面,認真落實了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對工程變更及時報經市局審批。在技術要求方面,制定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施工技術要求》、《施工工序管理辦法》及“管槽開挖驗收表”“管道鎮支墩驗收表”“閥門井驗收表”和“打壓試驗登記表”等一系列措施,確保了工程建設質量。在項目管理方面,堅持高標準技術指導、嚴要求督促進度,實行項目終身責任制,從方案設計、施工隊伍、材料選擇、質量監督、項目驗收及建後管理等各個環節全程跟蹤檢查,並對每項工程選派甲方項目負責人,對各標段選派專業技術人員,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協同監理單位共同抓好監督指導,確保把每項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

張小忠說,近年甘谷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跨鄉大型項目為主,主要佈設在乾旱山區,工程投資人均近900元,與目前643元的國家補助標準差距較大。為此,在落實自籌資金方面,採取多樣化投入機制。“在西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動員幹部職工及甘谷籍在外工作人士捐款籌資1400多萬元。”他說,在落實入戶工程資金方面,動員農戶自籌一部分資金,並鼓勵村民投工投勞開挖管溝。工程資金管理堅持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國家專項資金按施工進度,社會捐款及群眾自籌資金在縣財政設立專戶。

確保農村飲水安全,水源可靠和水質達標是關鍵。水務部門堅持把水質監測作為加強工程運行管理的首要任務來抓。“2011年在西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站建立了水質檢測中心,籌資配備了水質檢測設備,能夠開展18項常規物理化學指標檢測。2015年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能力,我們積極爭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項目,投資116.14萬元,在東北供水站建設了縣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中心,購置儀器設備31臺(套)、水質檢測車1輛,通過實驗室配套改造,可開展的檢測指標增加到42項,定期對各供水站末梢水水質進行檢測,目前縣內所有農村供水工程水質符合飲用水標準。”張小忠說。

堅持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做到精準識別、重點突破。水務部門緊盯全縣“1+18”精準扶貧方案,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因村制定了《甘谷縣精準扶貧飲水安全三年幫扶規劃》,對飲水安全設施力求精準到戶,共為6497戶貧困戶制定了“一戶一冊”脫貧計劃。高標準建成了西北部、東北部、南部、十里鋪、六峰、崖灣、磐安等7處千噸萬人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5個鄉鎮195個行政村35900戶170900貧困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實現了貧困戶飲水安全全覆蓋。

建立管護長效機制

隨後,甘谷縣東北部供水站站長王軍偉又帶著記者參觀了供水站的控制室。走進控制室,只見一塊大的顯示屏上顯示著各類數據,旁邊的三名工作人員正專心地盯著眼前的電腦。“這個控制室實行24小時值班制,實時監控東北部供水站的供水情況,一旦管網上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問題,例如水位變化、流量變化和一些故障,系統就會自動提示並報警,同時控制室還監控沿線管網的安全。”王軍偉說。

據介紹,著眼發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期效益,堅持“建的成、用的起、管的好、常受益”的理念,甘谷縣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建管方式,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飲水安全工程真正成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健康工程”。

為了將農村供水工程管理好,甘谷縣堅持建管並舉,在項目建設時同步設立農村供水工程管理站這一專管機構,並下設磐安、崖灣、六峰、西北部、東北部、十里鋪、南部等7個供水站,全面負責農村供水工程的運行管理工作。“水務部門還建立了雙重分級管理體系,積極探索建立群管組織和專管機構相結合的雙重分級管理體系,形成了縣水務局、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農民用水協會組成的‘四級網格化’管理模式。”王軍偉說,縣委、縣政府立足工程區域大、範圍廣、管線長的實際,打破村組界限,按照管網分佈聘請村級管護人員,負責村級管網的維修養護和用戶水費收繳,將“四級網格化”管理延伸至村一級,實現從水廠到農戶、水源到水龍頭的全過程管理。水務部門還建立了工程維修養護基金提取制度,針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建立了工程維修養護基金提取制度,設立了維修養護基金專戶,在當年收繳水費中按10%的比例計提,做到專款專用。截至目前,共計提維修基金276萬元。縣財政按工程受益人口每人每年5元的標準進行補貼,將補貼資金的三分之一用於維修養護,確保了工程正常運行。

王軍偉說:“我們7個供水站分別組織成立了管網維修搶險組、後勤財務組、機電操作維護組、水質監測檢驗組,管網維修搶險組實行干支管分段包乾,並協同村級水管員巡查村級管網,形成人人身上有任務,個個肩上有擔子。各供水站嚴格建立制度,規範運行,並通過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進一步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

“以前擔心家裡的老人用水不方便,不敢外出打工,自從家裡2015年通上自來水之後,再也不為用水發愁了,我也可以放心地出去打工了,家裡的日子也越過越好。”採訪中,甘谷縣六峰鎮黃家新莊的黃雪峰正在用自來水給院子裡的花澆水,說起方便、乾淨的自來水,他滿臉笑容。

幸福水帶來大變化。越來越多的甘谷農民用上清潔自來水,降低了疾病風險;勞動力從拉水、背水中解放出來外出打工;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條件;洗衣機、熱水器等進入尋常農戶家,衛浴條件改善帶動生活習慣改變,促進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