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名医刘文璋:精术仁心爱无疆

无影灯下的废寝忘食,柳叶刀尖的精研极虑,灾难一线的大爱无疆……有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从学徒到医者到专家,从职业到事业再到理想的成长和升华,体现了白衣天使的医者仁心;从豆蔻年华到古稀之年,依旧奋斗在医疗事业的最前沿,发挥着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位老人常说:“善良与勤奋只是本能,而奉献与高尚却是一种选择”。她做出了更为崇高的选择,也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选择。她,就是刘文璋。

结缘

刘文璋出生于中医世家,她已不知道家族是从何时开始行医的了,但自祖父开始,三代人行医已逾百年。幼年时的刘文璋只知道家里有数不清的各式“野草”“野菜”,只看见家里每天要来许多神情痛苦的人,而祖父和父亲则不停的将这些“野草”“ 野菜”包起来交给前来的病人。这使得年幼的刘文璋对这些所谓的“野草”“ 野菜”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自此便与中医、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艺

1962年4月12日,对于刘文璋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一生的特殊日子。这一天,年仅15岁的她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富顺县中医院,跟着在该院行医的祖父当学徒,自此开启了一个及笄少女的艰辛求医路。她的祖父常说,行医关乎生命,不可庸医害人,故而极为严格。为打牢她的理论基础,这“学徒”一当便是小十年。她跟在祖父身边,边听边学、点滴积累,中医“四大经典”以及家传行医笔记等等不知学了多少遍,终成为富顺县域的一代名医,悬壶济世一辈子。

奉献

“从医必先树德,治病更须行善”。严谨的家风造就了祖孙三代崇高的医德。100余年来,三代人均秉承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主动上门给行动不便的人送医送药,给贫困患者赠药送物等等,对刘文璋一家来说是常有的事。

在上个世纪八90年代,交通不便,很多病人根本没有能力进城看病,以至于部分重病患者痛苦而亡。刘文璋得知后,心痛不已。随后,她买了一辆自行车,下班后踩着自行车下乡去给病人诊断,风雨无阻,脚步遍及全县各个乡镇。那时的公路多是泥结碎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夜晚骑车更是时有摔伤碰伤,但她却甘之如饴。

1974年的一个冬季,一位患有严重肺气肿的老婆婆瘫倒在刘文璋的诊室门口。她发现后立即将老人扶进诊室,精心诊治。处方开出后,老人面露难色,磨蹭着不肯去拿药。刘文璋一看便知老人肯定是无钱支付药费,便悄悄到药房支付了药费取回药来交给老人。随后,她关切地问老人家住哪里,准备怎么回家。老人说出自己的住址,那是离县城有近十公里的一个山村。老人年老体弱一个人回家,刘文璋怎么都不放心。最后,她用诊室的藤椅绑上绳子背上老人,步行近3个小时将其送回了家。等刘文璋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了,她的肩和脚都磨破了。面对家人的担心和心疼,她却说:“老人家可怜,我就想帮帮她。”

升华

2005年5月,刘文璋本该退休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然而,当时的中医院还很艰难,还需要她这样有名望的专家。医院领导在她临退休之际对她说:“医院还需要您,希望您能留下来。”刘文璋二话没说,这一留就又是十几年。她说,她割舍不下深爱的医院和患者。

直到现在,年过七旬的刘文璋依然是医院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她说:“我每天只有把我所有的病人都照顾到了,我才能安心啊!”据不完全统计,她诊断的病人最多时一天能达到200多人,常年保持每天100人左右。行医50余载,她所治疗的病人累计达200万人次之巨。组织和同事们都劝她说:“您年纪大了,别太劳累,给您限号吧。”可是她拒绝了,在她心里,解病人的疾苦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身体还允许,她就会一直为病人和所钟爱的医学事业鞠躬尽瘁。

有人说,医生是与病魔做斗争最前线的战士,是在死亡线上为病人挣扎的白衣天使,是时刻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安琪儿。刘文璋,这样一位平凡而不凡的老人,一位用毕生践行“大医精诚”的中医人,在新时代旗帜的引领下,依然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发挥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谱写着一代名医的无疆大爱。

(许鹏 林聪 朱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