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军补给体系变化,看新时代可靠的海上后勤保障

前不久,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新时代可靠的海上后勤保障》的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系统分析了美国海上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提出了对策建议。“报告”从燃料、干货、拖航和打捞、远征维修等多个方面,概述了各领域装备建设的构想。

从美军补给体系变化,看新时代可靠的海上后勤保障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新时代可靠的海上后勤保障》

一、发展多种类型的燃料补给舰

(1)发展大型综合油轮。大型综合油轮可装载约30万桶燃料,结合模块化燃料输送系统,可在高海况下为作战保障舰和其他水面舰补给燃料。这种方式有以下优点:能增加海上燃料储存容量,如分布合理、保护得当,安全性和可达性优于岸上燃料储存系统;与作战保障舰合理分工,作战保障舰在最前线为作战舰艇提供燃料和其他供应品补给,而综合油轮布置于后方提供再补给,有利于提高燃料补给效率。

(2)发展轻型油轮。轻型油轮可装载约3万桶燃料,配置航行补给设备后,可向高威胁地区的海上和岸上部队输送燃料,降低大型后勤保障船的使用风险。鉴于T-AO补油船具有大容量和集中化的效能优势,轻型油轮将作为其补充,而非代替。

从美军补给体系变化,看新时代可靠的海上后勤保障

T-AO 205级舰队油船

(3)加速采购新型补油船。“报告”建议,将之前计划的“每年采购1艘T-AO 205”调整为2021财年起,每年投入10亿美元采办2艘,既可降低成本,还可扩大补油船船队的规模。

(4)利用无人或低人员配置的载人燃料运输系统实施海上燃料补给。这类补给系统能在高危险地区为小型作战舰艇及未来大型无人艇提供燃料补给,适合用于分布式后勤保障。典型的如“拖囊”、“尖嘴鱼”、无人或最低限度载人水面艇(包括驳船)。“拖囊”是一种可拖曳至所需位置的大型燃料储备囊。“尖嘴鱼”(无人双层储备囊系统)是美国海军正致力开发的装备,可为海上或岸上部队提供燃料。

“报告”分析,如果舰队以高作战节奏和分布模式与中国作战,在全部配备补油船和快速战斗支援舰且无法在前沿基地进行燃料再补给的情况下,需配置37艘,除现有17艘外,还需额外购置20艘,需投入约100亿美元。相比之下,采用混合型燃料补给舰的情况下,分别需要19艘补油船和快速战斗支援舰、16艘T-AOT综合油轮和10艘T-AOL轻型油轮,仅需要额外投入20-30.4亿美元,可节省69-80亿美元费用,且更具抗毁性。

二、海军舰队干货和弹药补给

为维持高强度对抗下的作战持续性,海军应快速扩充主要干货和弹药储备,并设置适当数量受保护、加固的、地理上分布布置(前线、中场、后方均设置)的仓库及适合物资补给、弹药装填的码头;同时大力改善国防工业基础,以便能支持大批量生产。具体而言,提升干货和弹药运输与补给能力的措施如下:

(1)向分布式航空后勤作战转变。当前的航空补给是以航母为中心的中心辐射模式,物资航空补给到航母上后,再分发给其他舰艇。分布式航空后勤是指,增加可起降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舰艇规模,并考虑将垂直起降无人机纳入物资输送系统,使航空补给可覆盖航母及其他类型舰艇。

从美军补给体系变化,看新时代可靠的海上后勤保障

V-22“鱼鹰”倾转旋翼机

(2)采用新型补给与起重技术。采用重型航行补给系统,提升干货与弹药传输速度,缩短补给时间,并实现F-35B和F-35C重型发动机航行补给;改进现有军辅船的起重技术,提高在锚泊地的弹药再装填能力。

(3)发展综合后勤保障船、购置或长期租赁商用重型滚装船,用于干货与弹药运输。在前沿基地被敌人破坏的情况下,伴随保障的干货弹药船(作战保障舰)无需长途跋涉返回战场后勤中心,而是通过综合后勤保障船、商用重型滚装船实现再补给,此举将显著提升补给效能与可靠性。

(4)发展垂直发射系统海上弹药再装填能力。海军应通过发展和应用新型起重机、系泊用具和垂直发射武器储箱传送技术等,实现低等至中等海况下垂直发射武器储箱的快速装卸,大幅提升前线舰艇效能。

(5)采用新武器技术降低后勤补给需求。如与导弹拦截器相比,有些新型武器(如电子战系统、高功率微波、激光和未来超高速武器)在交战时所需后勤补给更少。

(6)采用无人系统实施作战和补给。海军可增加具备武装无人系统布放能力的水面舰数量,水面舰主要用作指挥与控制,大型无人水面艇作为舷外弹药库负责打击并穿梭于岸上设施、供应舰等进行弹药再装填,此举可显著提高载人舰艇前线部署的持久性。

三、拖航和打捞

为满足高烈度对抗下的拖航和打捞需求,海军应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1)完善战时拖航和打捞概念与状态。

(2)重新评估战时拖航和打捞需求,本“报告”预计2019财年海军战时需要15~26艘拖船,与现役5艘及计划的8艘拖船相比,需求量大增

(3)扩充船队后,应调整拖船在和平时期及战时的部署态势,如预置在关键港口打捞沉船或拖走受损船只,以维持港口的有效运转,或部署到作战区域,将受损舰拖拽到后方船厂或浮装/浮卸式移动干船坞或运输到中间区进行维修。

四、远征维修

为提升远征维修能力,海军应采取三个主要措施:

(1)扩大维修供应船规模,为潜艇和水面作战舰艇提供远征维修。

(2)采办浮装/浮卸式(FLO/FLO)船队。和平时期,浮装/浮卸船可用于小型舰艇(如巡逻艇和扫雷艇)的战区间例行运输;战争时期可部署在中间点,接收无法自航也无法依靠拖船航行的严重受损舰,运输至后方修船厂。此外还能在中间点用作移动干船坞,协助维修供应船开展舰船修理。

(3)组建一支轻型无人系统维修供应船船队,为无人水面艇和潜航器提供维护、修理和弹药再装填服务。

五、搜救(包括作战搜救)和医疗保障

搜救和医疗保障能提高作战人员存活率,是海军能与强敌持久战的关键。“报告”提出了提升作战搜救能力的举措如下。

(1)提高作战人员的救援能力和战备性。

在作战受损后,幸存作战舰艇可为战损舰艇提供最直接援助。

(2)提高空基作战搜救能力。如除扩大CMV-22B采购数量外,还应考虑采购水陆两用飞机执行战时搜救任务。水陆两用飞机航程大于直升机,适当条件下可搜救人员数量多于悬停直升机或倾转旋翼机。

从美军补给体系变化,看新时代可靠的海上后勤保障

CMV-22B运输机

除战时搜救外,海军还需要改变海上医疗保障方法。“报告”建议海军提供更加分布式医疗保障能力,以提高重大冲突中人员的存活率。

(1)提高基层生存和医疗能力。可改进的方面包括:提高船上和飞机救生艇上生命支持系统的持续使用时间;在船上安排更多辅助医疗军医助理;升级大型舰船上的医疗设施;在可能发生人员伤亡的海军行动区域附近安排快速响应医疗小组。

(2)改变对舰队医疗的认识,优化医疗设施构成。鉴于当前医疗设施配置难以应对重大伤亡的情况,“报告”建议,增设新的小型和大型医疗船,以适应海军向分布式海上作战转变。小型医疗船经济性好,可大量分散部署在中间区域和前沿区域之间,接收舰船和飞机运送的病人,实施初步治疗后将伤患运输到中间区域,在此转移到大型医疗船上进行治疗或通过飞机(包括MV-22和一同着陆的水陆两用飞机)转移到交通枢纽,随后运送到岸上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