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縣:友好變“友好”群眾都叫好

桂陽縣:友好變“友好”群眾都叫好

村幹部正在村務公示欄上張貼最新一月的橋市社區殘疾人護理補貼發放明細。

桂阳县:友好变“友好”群众都叫好

村幹部化被動為主動,每月定期走訪,上門請村民提意見、提想法。

紅網時刻郴州11月5日訊(通訊員 李卓林 王成家)友好村位於桂陽縣橋市鄉中部,東與吉衝村相連,南與橋市村接壤。“友好村不友好”,是當地廣泛流傳的一句俗話。

友好村為什麼不友好?關於這點眾說紛紜。有的村民說,村裡優親厚友之風盛行,真正困難的百姓得不到政策,處處怨聲載道。有的村民說,村裡拉幫結派現象嚴重,村幹部想幹事卻幹不成事,矛盾越積越多。

這樣的“老大難”村該怎麼辦?這事得從一場見面會說起。2017年5月,友好村與橋市村合併為橋市社區,村支兩委面臨“大換血”。新上任的橋市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張國軍在與全村黨員幹部見面的第一場大會上,鏗鏘有力地說道:“以後我和全村村民就是一條心,你們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找我,我的手機24小時為你們開機。”

張國軍的話給村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可要真正得民心,還得以真情換真心。友好村農田與村舍隔河相望,農田基礎設施差。修建機耕道,搭建跨河橋,是村民生活所需也是發展之要。作為困擾村民已久的難題,張國軍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向上爭資需要時間,村民自籌老百姓不願意,包給村民又怕哪家佔了便宜。面對不上不下的局面,張國軍想出了一個辦法:“先由村幹部墊資,外包給外地的施工團隊。這樣資金問題解決了,村民也能一碗水端平,誰也撈不著便宜。”

桂阳县:友好变“友好”群众都叫好

村裡架起了幹群之間的“連心橋”。

就這樣,張國軍從銀行貸款5萬元率先墊資,其他村幹部迎頭趕上。大傢伙湊了10萬元,修建了1100米長的機耕道,架起了與群眾之間“連心橋”。這還不夠,兩年時間裡,環組公路通了,休閒廣場建起來了,村裡的面貌煥然一新。

張國軍認為,要想打通連接群眾的最後一公里,還得化“被動”為“主動”。村裡新設了村務公開欄,村幹部按時公佈村裡財務明細,發放補貼明細。錢有多少,花哪裡去了,老百姓心裡有本賬了。張國軍還帶領村幹部每月定期走訪,上門請村民提意見、提想法,碰到問題哪怕不能立馬解決,他也一定到現場想辦法。

“村幹部真心為大家辦實事”,這樣的變化,大家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有事,愛找村幹部商量,也漸漸成為村民的共識。2017年以來,友好村上訪率一直為零。

桂阳县:友好变“友好”群众都叫好

提起村裡的新氣象,71歲的唐貞銀老人拍手叫好。

“以前上訪,是因為我們提出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村務不透明、補償不清楚,幹群關係自然好不了。現在不一樣了,只要我們有需要,他們都會想辦法給我們解決,村裡一碗水端平,鄰里鄰外親如一家。”今年71歲的唐貞銀因為造林補償款的問題經常上訪,如今提起村裡的新氣象,他連連拍手叫好。

友好村並非個例。橋市鄉地處邊區,礦山企業矛盾,山林糾紛矛盾頻發,信訪、社會治安管理難度大。“友好不友好、大富不大富,游水不能遊、野鹿沒有路”成為橋市鄉鄉村面貌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橋市鄉政府狠抓幹部隊伍建設,以激勵政策鼓勵村幹部用心用情做實事。在認真抓好矛盾糾紛排查的同時,做好重點群體穩控工作,實行領導包案制,確保每一個對象都有鄉村幹部一對一跟蹤管理,及時掌握各群體動態,給與困難群體關心,誠心疏導感化。通過集體走訪,重點收集和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橋市鄉治安管理取得突破進展,多年來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民調工作從2014年的全市第169名逐年攀升至2018年全市第16名,群眾滿意度大大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