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楓:把自己看得渺小是一生信條

<table> 鄭秋楓:把自己看得渺小是一生信條

鄭秋楓。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供圖

/<table>

11月4日,由廣東省文聯和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廣東獲獎藝術家媒體見面會在廣州舉行。著名作曲家鄭秋楓,著名聲樂教育家楊巖,獲獎藝術家蔡靜雯、曹健等出席,與媒體分享獲獎感受。

在10月29日結束的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上,著名作曲家,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鄭秋楓獲得了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頒發的“終身成就音樂藝術家”稱號。

本屆金鐘獎在成都舉行,由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推薦的選手蔡靜雯、曹健,雙雙晉級聲樂(美聲)決賽。蔡靜雯以總分98.45的成績獲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美聲)金鐘獎,曹健以96.08分的成績獲聲樂(美聲)決賽入圍獎。

“把自己看得渺小,這是我一生生活的信條。”此次得獎,鄭秋楓感觸很深,他認為主觀因素只佔50%,還有一半是客觀因素。“聲樂創作,不是一個人包攬的功勞。要感謝的人很多,感謝歌詞作者、演唱者、樂隊指揮,有他們的幫助,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特別感謝廣大的人民群眾、海外華僑對我的關愛。有時候會收到海外華僑的信,對我的鼓舞很大,也是我工作的動力。”

今年,由鄭秋楓作曲的《我愛你,中國》又一次成為“爆款”,談及該曲的各種改編,他保持開放的心態:“我的宗旨是,只要貫穿‘我愛你中國’這個主題,不走樣,無論是什麼唱法,都歡迎。”

據悉,在創作《我愛你,中國》時,鄭秋楓譜曲只用了一兩個小時,但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海南島興隆農場體驗生活。因為這首歌是中國首部華僑題材音樂片《海外赤子》的插曲。他認為,必須深入體會華僑的喜怒哀樂,寫出的歌,才能形象準確。

“這首歌有共性,音樂風格具有藝術性,又有群眾性,所以不管是中國人、外國人,都可以接受,流傳得比較廣泛。”鄭秋楓謙虛地表示,廣大人民群眾是基礎,這是人民對《我愛你,中國》給予的支持和關愛。

對話

南方日報:今年您作曲的《我愛你,中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演繹,您對不同版本的演繹怎麼看?有沒有最喜歡的版本?

鄭秋楓:我聽了很多不同的演唱版本,不同的配器版本。著作權協會大概每天都有電話來,說誰誰誰要用這個歌,問稍微改動一下行不行。我說行。他們還問我要不要聽一下,我說不用聽,你們做主就行了。他們甚至前兩天還說改編一個流行歌曲,我說行。只要有益處,不走樣子,就可以。所以他們說我很好溝通。

我認為這個歌,是一個基礎,可以給大家提示一個廣泛的路。現在各種版本都有,美聲、流行、民族、合唱,包括外國人唱,我覺得都挺好。有的人提出質疑,我說不必要,起碼是喜歡這首歌,才給你改編和唱。只要“我愛你中國”這個主題貫穿得起來,我們都歡迎。我就是這麼一個宗旨。

南方日報:能否請您回憶下當年創作《我愛你,中國》的細節,有哪些創作啟示?

鄭秋楓:這是我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的一個作品,當時沒寫過這樣大的作品,中央電影製片廠支持信任我,給我這麼個機會,創造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

當時很興奮,但也沒有把握,就試試看。創作時,我是認真勤奮、精益求精。我當時到海南省的興隆華僑農場生活了很長時間,瞭解華僑的生活習慣、衣食住行、愛好等等,這些都比較清楚了,形象也把握住了,再加上我個人的努力,才把它寫成功。這首歌我提取了當地少數民族流行的“口衣啊調”,有民族音樂的基礎,再運用現代手法加以改造。

我想說,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這是句真話。配樂也好,歌詞創作也好,關鍵是形象準確,寫工人像工人,寫農民像農民。音樂上的形象準確,一定要有大量時間的積累。體驗生活,源於生活。

南方日報:有沒有新的創作想法?

鄭秋楓:我年事已高,不太輕易寫。《我愛你,中國》這歌擺在那兒,你再寫,要寫不過它,就不好交代。

那麼有生之年還能做點什麼力所能及的工作呢?我覺得還是要歌頌祖國。因為我從祖國得益太多,我從一個平民,比較受苦的,吃過糠,吃過苦菜,什麼都經歷過,到今天有了這麼一個結果,我很幸福,很幸福。祖國還需要我做什麼,我力所能及,全力以赴。

南方日報: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音樂創作佳作迭出。但也有聲音說廣東音樂有一點走下坡路,您怎麼看?

鄭秋楓:關於廣東音樂的狀態,我現在比較少介入了,但是也看了很多。我覺得不如以前只是一個假象。因為我們廣東不斷在前進,什麼都在前進,音樂不前進,我不相信。

我們要用工匠精神,創造也是,精益求精,出好作品。文化繁榮是真正對人們有意義的東西。大家可以看到,現在那種媚俗的藝術已經沒有,媚俗的演員也沒有。我們現在都推崇素質比較高的,高雅的藝術,提高人們的素質。我們說奮發向上,是不是老唱高大強?不是。有很多抒情的、流行的歌,也很好。

南方日報記者 徐子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