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伤寒论》中最神秘,真面目到底如何?

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提出了疾病的“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厥阴篇只有四条(第326、327、328、329条)明文提到厥阴病,且仅有证候,并未明示治疗方证,显得异常神秘。

那么,仲景笔下的厥阴病到底真面目如何?

(温馨提示:本篇专业性较强,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人群阅读)

《伤寒论》厥阴篇,只有四条(第326、327、328、329条)明文提到厥阴病。第327、328条,条文甚简,不好解。第326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第329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仅仅有以上两条证候,并未明示治疗方证。

“厥阴病”——《伤寒论》中最神秘,真面目到底如何?

今人感慨,不知张仲景所论厥阴病的真面目,此成为尔后研究《伤寒论》的最大难题。对此,多数医家从书堆里主观臆测判断,认为是:①寒热错杂证;②厥热胜复证;③寒证;④热证。更有人认为是厥阴温病。对第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也多持有疑虑,厥阴病怎么仅有“因蛔而厥”一证?丸者缓也,乌梅丸怎能主治“阴阳气不相顺接”(第337)之危证?既不可理解,又不好使用。

据胡希恕老师“以八纲释六经”的辨证方法,做如下见解,不知妥否。

1.仲景论表证和里证,多达315条(太阳病为阳、实、热的表证共178条;少阴病为阴、虚、寒的表证共45条;阳明病为阳、实、热的里证共84条;太阴病为阴、虚、寒的里证共8条),半表半里之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148)仅为1条,这是客观存在的。

2.古人认识疾病,在那不可能超越肉眼观察的年代,医生主要通过感官(望、闻、问、切),感知病人临证时的证候表现。人体无病时,伤寒六经分证是不存在的。人体无病时没有证候,辨证也就无从谈起。

3.古人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到三阳病(太阳、少阳、阳明共272条)为常见病、多发病,此时人体正气尚存,抵抗能力强,针对疾病的证候,实施方证及用药治疗,有一套全面而准确的经验总结;对阳气已衰,抵抗力低下,不常见的三阴病(少阴、厥阴、太阴共109条),相对而言,前人的认证、选方、用药经验,确实缺乏。

“厥阴病”——《伤寒论》中最神秘,真面目到底如何?

4.特别强调的是,有人体诸多脏器的广大胸、腹腔,发生正邪交争剧烈“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阴病,古人更是难以用感官来感知。所以《伤寒论》中死证21条,厥阴死证在六经中最多,有8条(太阳死证2条,阳明死证4条,少阴死证7条,少阳、太阴无死证)。难治有4条。

5.厥阴病最常见且重要之症状为“厥”。第337条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正邪交争于阴时,其表现为厥。在厥阴篇56条中,有厥、厥逆、厥冷等证候者占32条,出现“厥”字近百次。

由此可见,厥阴病是重症、危证,病情复杂且多变,只能用阴阳抽象辨证,证治示范亦从略。所用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桂枝汤、吴茱萸汤、瓜蒂散、四逆散等,也只能说明“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而已。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的治法,也过于简单。

综上所述,胡希恕老师认为,厥阴病的病位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半表半里。其病情表现为厥、手足厥冷、手足厥寒、手足厥逆,在八纲辨证中属阴、虚、寒。多数由少阳转阴而来。半表半里的胸、腹腔有诸多脏器,功能衰退邪气盛时,正邪交争于阴,阴阳气不相顺接发生的病证多重且危,病情复杂多变。

“厥阴病”——《伤寒论》中最神秘,真面目到底如何?

故仲景强调:“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335)体表怕冷、恶寒、厥逆时,体内必发热(体温在39℃以上,感染性疾病),所以出现“其喉为痹”(334)、“口伤烂赤”( 335)、“必发痈脓”(332)、“必便脓血”(334)( 341)、“咽喉不利,唾脓血”( 357)等重症。当时实践经验有限,治疗大法不多。

仲景的绝招就是“以法救之”( 244)。因此厥阴病死证居伤寒六经之首。胡希恕老师推荐:应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阴、虚、寒的厥阴病。乌梅丸、当归四逆汤亦可。

在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很差,相当一部分国人都患有蛔虫病,“其人当吐蛔”、“其人常自吐蛔”( 338)、便蛔,仅凭肉眼就能观察和诊断。因此,把腹腔发生的搞不清的诸多急证所致的“厥”证,都认为是蛔虫引起的“厥”证,用乌梅丸来安抚,“蛔闻食臭出”(338)。治疗效果不佳,医生束手无策,所以“死”证居多,比少阴病多一条死证。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请私信或文章的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