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悽美的旋律,悲哀的人生

——阿炳琵琶曲《大浪淘沙》創作背景及美學分析

一、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社會動亂,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道士行業日漸冷落。華彥鈞,小名阿炳,他生活在舊時代,就在他30多歲的時候,因病雙目先後失明,故時人稱其為:瞎子阿炳。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他的道產變賣殆盡,在貧病交迫的情況下,阿炳被迫開始了流浪賣藝生涯。作為一個民間盲藝人,阿炳一生飽嘗人間的一切悽慘苦痛,受盡權貴們的欺負凌辱。他所留下的琵琶曲《大浪淘沙》以及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表露了他對人生的感慨,對黑暗的抗爭,對未來的嚮往。在他創作的每一首樂曲中都可深深地感受到沉重壓抑、悲憤與淒涼的氣氛。在悠揚的琴聲中透出絲絲的傷感之情,在歡快堅強的音樂中又聽到一種堅定不屈、嚮往光明、嚮往美好未來的情緒。琵琶曲《大浪淘沙》就是阿炳帶著這種情緒創作並演奏的。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二、作品簡介

阿炳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從照片上看,阿炳簡直就像一個叫花子,但他奉獻給人類的音樂,竟是如此的精妙、深刻、動人。以至於世界級的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在聽了中國音樂家演奏的《二泉映月》之後,他非常感動地說:“這樣的音樂應當跪著聽。”由此可見,阿炳的音樂感人至深。《二泉映月》描寫的不是寧靜的月色,《大浪淘沙》表現的也不是大河的波濤。它是阿炳對自己身世的宣敘和對舊社會的抗爭。

《大浪淘沙》是我國古代音樂的一個曲牌名稱,阿炳借用它作為曲名,並不含有任何具體意義。《大浪淘沙》是阿炳創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間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此曲經楊蔭瀏、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在他的音樂生涯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阿炳始終不承認自己會作曲,還往往把他傳譜的樂曲假託來源於宗教音樂或民間音樂。關於琵琶曲《大浪淘沙》的曲調來源,傳說不一,據阿炳本人生前所言,這首樂曲原是道家音樂《梵音》的合奏曲牌,是他後來在琵琶上彈奏時,僅僅只是加進了一些琵琶的技法。但根據已故我國著名音樂史家、理論家楊蔭瀏先生對道教音樂的多年研究與查證,阿炳所演奏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在過去的琵琶曲譜中從未見過。在道教音樂合奏曲牌中雖然有《大浪淘沙》,但調式完全不同,旋律絲毫沒有共同或相似之處。縱觀道家所傳的曲牌,一個也核對不上。不過,該曲第一段旋律與廣東音樂《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由是,從樂曲內容和創作手法上認真地加以分析,我們完全可以斷定,琵琶曲《大浪淘沙》是阿炳在民間樂曲基礎上的創作。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在這首樂曲中,既有柔美悠長的旋律,又有剛勁短促的音調,高低起伏的音樂,使人聯想翩翩,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感受,很明顯,這是一首抒發作者對黑暗現實有著萬千感慨的抒情樂曲。有人說這是阿炳一生的真實寫照。而在推輓、滑音的運用上,更是摒棄了一般文曲的那種閨怨氣息,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頗具氣勢。

三、美學分析

《大浪淘沙》全曲分為三個段落。開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體部分,篇幅較長。在短小的引子之後,主題呈現,旋律深沉蒼勁,柔中帶剛並富於感嘆。時起時伏的音浪,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平和激憤。這個長達十一小節的主題,用段末擴充、換頭、搭尾和通過出現清角音(fa)等變換旋律創作技法,變奏了五次,從多側面揭示主題的音樂內涵。第二樂段篇幅短小,是個過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並作重複和模進,音樂滔滔不絕,情調輕快,富有動力。第三樂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稜角,節奏堅定,音樂鏗鏘有力,表現了一種堅強不屈的氣質,樂曲在充滿自信和樂觀的氣氛中結束。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大浪淘沙》從曲式結構方面分析,這首琵琶曲當屬於一首較為特殊的單三部結構的樂曲,由三個樂段組成,其結構圖式為:A+B+C。

第一樂段A第1-70小節),由三個四分音符“2 6 |1”開始,這三個音,雖然劃有小節線,事實上卻是散板,給我們的感覺猶如一聲嘆息。好像是我們去採訪阿炳,讓他談談自己的過去,引起了阿炳深深的感嘆。音樂緩慢,是整個樂曲的主體部分,它由主題(第1-11小節)和主題的四次高潮構成。主題旋律抒情優美,情緒含蓄內向。這諧和柔美的旋律所表露的樂思,有如傾訴,有如冥想,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思考,富有一種沉思的感覺:

1=D 2/4

2 6 |1 665 |3.5 3516 |5 5 |5 . . 6 |5.6 612 |……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彷彿是作者在對人生的嚴肅思考。旋律蒼勁簡潔、色調鬱悒,速度從容不迫,節奏有疏有緊,音調時斷時續,伴隨感情的起伏而變化,生動感人。樂曲描述了作者阿炳生活在舊社會,一生飽嘗了一切辛痠痛楚的滋味,描述了對舊勢力強烈的不滿與怨恨。特別是開頭的引子,力度不強,餘音深沉不絕,既如同一個悲憤故事的開頭,把聽眾帶入一種黑暗、孤獨、寂寞的意境中,帶入了對辛酸往事的回憶之中,引出後面對一生坎坷的敘述,又好像是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一聲長長的無奈的嘆息,雖然三個四分音符緩慢而簡單,但卻給人有種沉重的感覺,意境深遠且耐人尋味。這反映了阿炳對社會黑暗所感覺的內心苦悶和百感交集的煩惱。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後面的樂句很平靜,很深沉,阿炳陷入了回憶。因為阿炳經受的是一種持久的、滲透在他整個生活中的苦難,他意欲反抗卻無能為力,只有把自己的悲苦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所以一旦談起往事,他不會表現出激烈的大悲慟,而是嘆息和沉思。

琵琶特有的稍縱即逝的短音效果,也使得音調中表達的疑問情緒更加強烈。這段音樂在發展中,運用了六度、七度的大跳等手法,旋律時而上行、時而下行,時而快、時而慢,時而明亮、時而暗淡。旋律情緒大起大伏,如泣如訴,令人悲傷,催人淚下。彷彿一幕幕往事在阿炳的腦海裡,逐漸浮現出來。這時,他開始心潮洶湧,思緒萬千。音樂變得跌宕起伏,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沉迴旋,時而痛快淋漓,時而纏綿悱惻,時而像吶喊、像控訴,時而像遐想、像沉思。這就是樂曲的第一部分(A),既沒有故事,也沒有情節,但內容十分深刻,十分豐富。主題很沉重,而曲調卻不乏優美清麗十分動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足見阿炳功力之深厚。

整個第一樂段琵琶的演奏技法並不複雜,都是一些常用的基本指法,但要求質量很高。如彈、挑、雙彈、帶輪等技法,不僅要求對音色、音量、顆粒性方面有很好的控制力,而且強弱對比要明顯。尤其是樂曲開頭的三個四分音符及旋律跳進後連續三十二分音符的彈奏,每個樂節、每個樂句,甚至每一個音在音色、音量、左右手的觸弦方面都應富有變化和對比。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左手的推、拉、吟等指法也要做到準確、乾脆,恰到好處。時而斷續相間,表現了對人間不平的感嘆;時而氣勢若虹,表達了一種難以按捺的激憤。如段落中間的樂句:

3/4 2/4

6 63 5332 |11111 66653561 |5 卜3 |63 23216123 |……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這裡一串連貫的三十二分音符好比一顆顆落盤的玉珠傾瀉而下,抒發了胸中的憤怒感情。華彥鈞在樂曲中運用的各種演奏技巧也是恰到好處的,如用食指或大指的指甲用力彈擊面板,發出清脆有力的聲響,在上例“卜”處的運用就很富有感情色彩。這一段落的旋律優美而深沉,有較深的意境,非常耐人尋味。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第二樂段B(第71-90小節),一方面是第一樂段(A)的對比段:如果說A段是主要描寫阿炳對自己不幸身世的訴說,那麼B段則是他對舊時代封建壓迫的反抗。這既符合樂曲發展的邏輯,也符合生活的邏輯。所以,阿炳在這裡運用了琵琶指法中的“彈摭”、“雙彈摭”等手法,形成雙音的連續進行。在速度上的變化為慢起漸快,將旋律推向高潮,以此來表現反抗情緒的發展與高漲。它既和A段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又在節奏與音調上與A段形成

強烈的情緒對比;另一方面,段落比較短小,具有過渡性質,也是一個過渡段。指法比較單一,旋律線好像波浪一樣,一浪一浪地向前推動,有人認為“大浪淘沙”就在這裡破題了,其實不然。我覺得這裡表現的是一種內心的湧動,是力量積聚和決心形成的過程,是同惡勢力抗爭的準備階段。這才是從A段到B段的合理過渡。它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音樂緩起漸快、輕快流暢,有不穩定性,音樂語彙的運用也很簡潔:

77 76 |55 55 |77 76 |55 55 |33 35 |22 22 |33 35 |22 22 |77 76 |55 55 |33 32 |11 11 |……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節奏整齊劃一、音調輕快明朗,這富於歌唱性的旋律,表現了阿炳性格中的爽朗、樂觀。同時,展現了作者對人生自由的嚮往,在這個黑暗世界上,他彷彿有一種理想在追求,而且是那樣熱烈,把上一樂段那種憂慮煩悶的情緒一掃而光。這個樂段描述了作者內心中兩種矛盾的思想鬥爭不斷加劇:光明,還是黑暗?忍耐,還是抗爭?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整個B段的旋律呈級進式和大跳,很有規律的交替進行,節奏也很規整,都是八分音符,從演奏技法上看也並不難。但透過這些音符,可以明顯地感到在那級進而規則的音樂中蘊藏著極大的憤怒與反抗情緒。如同大洋下面奔湧的急流和暴風雨前由遠而近的隆隆雷聲。在演奏中,右手“彈摭”和“雙彈摭”指法要控制好力度、速度,每個音都彈得鏗鏘有力,猶如一股不可抵擋的力量,向著舊勢力猛烈地衝擊。

第三樂段C(第90-118小節是樂曲的一個結尾部分,旋律取材於蘇南民間音樂大嗩吶曲《將軍令》(吹打樂)的部分音調:

6 2 |11 76 |1 2 |11 76 |1.2 11 |0 2 3 |1.3 61 |02 3.2 |1.3 61 |02 3.2 |11 23 |5 6 |……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這部分也不長,用了許多衝擊力很強的雙音,好像是對惡勢力的奮力抗擊。因為這段音樂是B段的延續,故而和B段連接得很緊,大有一氣呵成之勢,是主體段落的發展與歸結。這一樂段的前半部分在情緒方面要比B段更加激動,右手在演奏技法上採用“輪指”的方法,使節奏產生一種切分效果,旋律也環環相扣得十分緊湊。在掃弦技法上,用得非常經濟(只在關鍵時刻掃拂幾次)。其情緒熱烈,旋律、節奏活潑多變,速度較快,力度從mf加強到ff,鏗鏘有力,扣人心絃。特別是切分音的出現,使音樂更加富有動感,充滿了歡快的氣氛,是樂曲明快情緒的進一步發展,也是作者自信心的流露。它表現了作者是對未來美好生活,對光明的一種嚮往,但現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後來音調升高了五度,似乎鬥爭越來越激烈,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正當音樂達到最高潮的時候,曲調出乎意外地低沉下來。

全曲結尾是一個漸慢的樂句,速度的變化使作者猛地清醒了,又回到了現實,依然是一片黑暗。音樂又進入第一主題:失望與信心交替在旋律中,仍可以感受到作者依然堅定的嚮往和沒有放棄光明的志向。所以說琵琶曲《大浪淘沙》是阿炳內心世界的寫照,是阿炳複雜情感的展現,是阿炳用琵琶演奏的“命運交響曲”。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曲調是宮調式的,而作者在音樂的發展中,卻自然而不留痕跡地在結束處轉回了原徵調式,使全曲產生協調統一的效果。而在樂曲結尾處又突然改變速度,再度回到樂曲開始時那種沉思、傷感的意境,最後,在低音弦的雙音上漸慢漸弱地收束。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四、整體鑑賞

琵琶曲《大浪淘沙》結構雖分為三個樂段,但第一樂段是全曲的主體,第二樂段有如一個過渡,第三樂段是個短小明快的結尾。因此,這首作品基本上是以一個主題變化發展來表現樂曲思想意境的。在寫作手法上,繼承了傳統寫意的特點,樂曲緊緊扣住節奏的對比變化,在旋律高、低、中音區的反覆遷回波動中發展樂思;在音樂風格上,不同於江南絲竹的小巧秀麗,主段中大量六度以上的大跳,形成了旋律開闊大氣的語言風格;在樂曲結構上,雖然有擴充,但音調多在中、低音區縈迴,是情緒上一個內向的發展;在表演藝術上,其功夫之深,亦不是一般人輕易可就的。總的來說,《大浪淘沙》沒有直截了當地敘述阿炳自身的坎坷,無論是被社會遺棄的恥辱、羞恨,還是對人生命運的憤懣不平;無論是失去光明的苦痛,還是飽含淚水的憧憬,在阿炳的音樂中是無所在而又無所不在。該樂曲是阿炳自己長期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之後,從心靈流露出來的一種音樂。它滲透了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大浪淘沙》這首樂曲如若是革命音樂家的作品,則完全可以有一個輝煌勝利的結尾,哪怕是理想中的勝利,而瞎子阿炳卻不能。因為阿炳的鬥爭完全是自發的,孤立的,沒有理想,沒有目標的。對於自己的鬥爭應該取得什麼結果非常茫然。以至於胡琴被老鼠咬壞,他竟會認為是上天給他的警示,發誓從此不再演奏,鬥爭的意志頓時消沉下來。故此樂曲的結尾,突然下沉是符合邏輯的。

五、社會影響

經過後世藝術家們的不斷提煉,《 大浪淘沙》現已成為琵琶傳統曲目的經典作品之一。

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民樂皇后”宋飛,於1995年成功的將琵琶曲《大浪淘沙》改編在二胡上演奏,宋飛師從著名琵琶藝術家、教育家王範地,

《大浪淘沙》是瞎子阿炳的“命運交響曲”,表露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了五年琵琶,能彈奏琵琶曲《大浪淘沙》。她根據自己的彈奏經驗,不僅與鄭小瑛(中國第一位交響樂女指揮家)對改編曲作出了修改,並且在演奏中也體現了原曲的意味。全曲最後的一個撥彈音用的很妙,似乎是將全曲所有的音樂給凝聚、盡收在一個音中,給全曲的意境以高度的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