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离世,留下遗产居然是一屋子保健品

81岁老人离世,留下遗产居然是一屋子保健品

图|来源网络


前不久,一条新闻震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有一位81岁的老人意外车祸去世,女儿赶到老人居住的屋子处理后事,推开门却惊呆了。

只见老人的床上、衣橱顶上、地板上,已经被整盒整箱的各类保健品占据,大部分未拆封,还有些已经过期,显然是不能服用了。

81岁老人离世,留下遗产居然是一屋子保健品

“老夫妻俩十几万元的积蓄,在近5年内,全部都用来买保健品了!”女儿非常气愤。而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身上却只有700块钱。

老人省吃俭用,晚年生活过的拮据,也只想涂个长寿,但没想到保健品不能保命,还把所有的积蓄都搭上了。

其实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真正的健康不能靠保健品,也无法完全依赖药物,真正的健康还是得靠自己。


01 突然昏迷,6天后去世


昨天晚上10:00,我的舅舅突然去世,才60多岁。

还在6天前接到电话,舅舅突然晕倒,被急救去了医院,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由于情况不容乐观,前天我赶去医院看了一下情况。主治医生告诉我们希望不大,他身体各项机能太差,脑部有淤血,肾功能出现衰竭现象,糖尿病三型,出现心梗症状,连用药都很难用上,只能观察再看。

病床上的舅舅,身体浮肿,肚子大到不行,由于肾功能退化,身体没有胰岛素,无法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连药都吸收不了,所以挂的盐水都积在腹腔,导致腹部水肿。

60多岁的年龄,有些人这个年龄还奋斗在职场第一线,但他却倒下了。

81岁老人离世,留下遗产居然是一屋子保健品

舅舅的突然离世,众亲戚都突然对自己的健康格外重视起来。

1、永远对不起自己

舅舅是个大好人,为人热心又厚道,但大好人并不代表过的好。

记得以前每次打电话给舅舅家,舅妈就告诉我们舅舅又去老李老王家了,谁家搬家了,谁家亲戚住院了,谁家小夫妻闹矛盾了,舅舅从来不会推脱,第一时间便赶过去了。

这点当然好,舅舅朋友非常多,人脉也广,但他却从来不考虑自己。最初左手臂开始发麻的时候,舅舅以为是干重活累的,自己贴贴药膏,当时我们亲戚就建议他去医院看一下,他推脱说工作忙,应酬多,这点小毛病不需要去医院。

而检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医生千叮嘱万嘱咐,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活动不能干,完全没把自己的身体放在第一位,如果是一般人,没事,但众所周知,糖尿病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要严格控制的,不然日后的并发症一来非常可怕。

在舅舅心里,面子大于健康,谁都要对得起,唯独可以对不起自己。身体不是铁打的,你怎么对待他,他自然怎么回报你。


2、不懂得拒绝

记得上一次和舅舅一家吃饭,就是在他女儿宝宝的周岁生日上,当时就有亲戚给他敬酒,让他多吃点,我毫不客气的告诉他,酒不能喝,含糖高的菜不能吃,西瓜这种水果根本不能碰。

但当时舅舅却笑笑说:“没事,难得吃一点,无大碍的。”

要知道,身体是自己的,说起来别人劝酒也都只是口头上的,但关键还是看自己。很多时候老好人觉得拒绝别人是一种错误,但要知道,老好人的结果就是谁都可以指挥你,谁都可以安排你,但出了问题他们一定是拍拍屁股走人的,因为知道一个拒绝都不会的人,一定不会去追责。

记得樊老师说过自己的案例,现在人红了,很多人会请他吃饭,但要知道,饭局上吃进去的东西总比自己平时正常吃饭多的多。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樊老师觉得健康最重要,所以每次饭局,他都会直接告诉主办方,我一不喝酒,2不胡吃海喝,你们自己随意吃都行,我只吃我自己的。

乍一看,这人怎么这么说话,但其实樊老师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企业负责,管好自己是最大的负责。

不懂得拒绝真的会拖垮一个人,果断干脆的回应,给自己设立一个界限,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81岁老人离世,留下遗产居然是一屋子保健品

3、拒绝学习

我经常拿舅舅的例子告诫孩子,老公,也是提醒自己,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

在得知舅舅查出糖尿病后,其实舅妈也做了胃癌切除手术,两人的身体状况真的都非常堪忧。当时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在饮食、养生上都开始做了一些调整。

我经常把自己学到的一些比较专业的养生知识推荐给舅舅,而且其实糖尿病在民间也并非没有治好的案例,最关键的就是饮食的调整和运动。

但每次提到舅舅总觉得没必要,只要按时吃药,打胰岛素就可以了,殊不知把身体交给药物,还不如把身体交给自己。

尽管每个人的体质情况都不一样,但只要仔细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身体情况,从日常饮食开始调整,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治愈,还是有希望的。

但直到舅舅最近一次双腿无法再行动,只能去医院花费相当昂贵的医药费装了支架,他们才来问我,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民间的方法可以治糖尿病。而我平时所说的一些饮食上的调整,也是在身体尚未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下才可以去用。

等身体各项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真的是神仙也回天乏术了。

81岁老人离世,留下遗产居然是一屋子保健品


02 人生排名,健康是第一位


《终身学习》的作者黄征宇当年在外人看来是个“人生赢家”,10岁移民美国,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毕业后,黄征宇进入英特尔公司,很快成为英特尔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董事总经理。在英特尔公司的7年中,他还曾主导英特尔公司与中国政府之间的项目合作。

但几年后,黄征宇的人生迎来了非常大的打击。一起创业的三位合伙人选择放弃和他合作,他被排除出了公司团队。

从事业巅峰跌倒低谷,黄振宇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健康。

很多人会给自己的工作、家庭、财富、健康等排名,要知道,健康一定是第一位的,健康就是10000前面的1,没有了1,其他全部可以归零。

还记得《二胎爸爸向死而生日记》吗?

一名平日活力四射的二胎爸爸,在一次体检中发现高压过了190,低压过了135,在无任何身体征兆的情况下被护士勒令住院。最后判定血糖、血脂、血压都严重超标,在复查的时候还一度昏了过去。

81岁老人离世,留下遗产居然是一屋子保健品

回想自己平时到了饭点都是随便对付,有点感冒咳嗽就胡乱抓一点要随便吃,从来不运动,身体抱恙了,还在加班加点。

在走出医院的一刻,才醒悟过来,现在活着是多么的美好。


03 学会吃饭,你会健康很多


我中午特地看了一下,整个硕大的办公室,几乎一半以上的人在吃外卖,还有些出去吃,没几个是自己带饭的。

并非说外卖不能吃,但真的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在《学会吃饭》一书中,作者提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进食都是盲目的。它让人丧失自控,使人吃得更多,享受却更少。”

这就导致很多人吃多少,自己根本没有觉知,就像我老公也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除了跟我和孩子的交流很少之外,自己吃了多少根本没觉察到。

好多次,我看到他在看球,手边一包牛肉干,或者一袋糖炒栗子,等我送孩子上课回来,毫不夸张的是,牛肉干半包没了,糖炒栗子只剩几颗了,问他怎么吃那么多,还跟我吹胡子瞪眼的说:“哪有吃很多,我尝尝味道而已。”

这种身体的食物输入远远大于代谢的,身体真的无法分解多余的营养,只能通过长脂肪,或者形成其他物质(如毒素)的方式堆积在我们体内,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81岁老人离世,留下遗产居然是一屋子保健品

在养生中,吃是第一位。吃的对,吃的得当,吃的让身体舒服,比吃各种保健品有用的多。

在《好好吃饭》中,作者把对吃的理解,如何正确饮食讲述的非常透彻。


01 保持正念进食


正念呼吸练习:

①运用腹式呼吸做三到四个深呼吸,肩膀放松、肚子放松。腹式呼吸是把气吸到腹部去。可以把手放在腹部上,吸气时,腹部顶起来,呼气时,从腹部把气慢慢吐出来。

②呼吸慢下来,找到平常的呼吸速度和节奏。

③跟随呼吸,留意整个过程。吸气时,空气是冰冷的,吐气时,空气是温暖的。


正念进食:

①准备四颗葡萄(或小块巧克力)干放在面前,闭上眼睛。通过迷你静坐让自己变得平静专注。

②张开眼睛选择一颗葡萄干。留意它的大小、质地,就如同从未见过或吃过它一样。闻起来如何?轻触嘴唇时什么感受?

③闭上眼睛,将葡萄干放进嘴里,先不要咀嚼,用舌头碰触,让它在嘴里滚动。留意它给你的感觉和味道。

④开始慢慢咀嚼,充分体验每一口葡萄干的味道。察觉味道有什么变化?什么时候有吞咽的冲动?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⑤继续咀嚼,直到从它那儿萃取出全部的愉悦感,然后吞下。此时感受如何?

之后每一颗都是这么吃。


书中还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进食练习:随着冲动的海浪漂浮。

就是当你不是生理饥饿,却感觉到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进食渴望时,可以尝试做这样的练习。不要真的去吃东西,而是去练习,做完后你的身体会感到十分轻松。

①深呼吸,感受你的情绪。它有多强烈?它在身体的哪个部位?留意你脑海中浮现的想法。

②察觉自己在感受这些情绪时,对食物的渴望有多强烈。如果你有强烈的感觉,那么它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多强烈?你渴望哪些食物?

③留意你的想法、情绪及渴望,无须批判。尝试观察这些感觉和冲动,直到它消失。这些察觉将强化你的觉知和你随着情绪漂浮的能力。


这样进食并非让你吃东西那么麻烦,而是让你在进食的时候能够专注,知道自己吃进去的是什么,吃了多少,身体已经够了,不需要再吃了,而不是等已经吃撑了才意识到吃多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有觉知,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很多时候学习并非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成功人士,或是有钱人,而是能看到自己的人生中的很多事,包括工作、家庭、健康,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而不是随波逐流,看似自己的人生已经这样了,一眼望穿。

最后,真心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增强自愈力,不要等年纪大了,出现一些问题了才去关注。

也祝福我的舅舅,能够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病痛疾苦,只有快乐相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