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市打好“组合拳”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

映象网新乡讯(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张云飞)长垣市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也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立足工作实际,把“组织统领、规划引领、改革驱动、示范带动、系统推动”作为总体思路,把实施“11115”乡村振兴计划作为具体抓手,强化组织保障,加压奋进、务实重干,实现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务”。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坚持藏粮于地,“十二五”以来,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9万亩,在全市划定7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永久性基本农田达79万亩,2018年粮食总产量73.2万吨,稳定在前十年平均水平。坚持藏粮于技,依托河南省农科院长垣分院,培育推广新型农作物品种及农业技术,申报科技攻关专项5项,国家重点研发“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1项,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专业技能型农民410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99.9%、97.71%、86.46%。被评为国家产粮大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注重效益,加快调整,建设提质增效“新农业”。以“四优四化”为主导,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比较效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质小麦示范基地10万亩,带动全市发展20万亩,占全市麦播面积的24.5%;开展优质小麦订单生产,做产销对接率达100%。全市优质花生种植面积23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提高规模化种养水平,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9万亩,共涉及农户7万余户,流转千亩以上规模经营大户70个。推进标准化生产,累计建成宏力葡萄等3个农业部标准园、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涉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投用长垣供销e家运营中心,新发展“三品一标”2个、规范运行益农社站点480个,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组织统领,高位推动,当好乡村振兴“主心骨”。长垣市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三级书记抓振兴、乡镇、市直部门齐上阵;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对重大事项亲自过问、关键难题亲自破解、重要问题亲自解决;成立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学院、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金、技术保障;按照“五个一批”要求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将对乡村振兴的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主要依据;深化“六联六问”工作机制。

规划引领,搭梁建柱,绘好乡村振兴“路线图”。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群众主导、共同缔造”的原则编制乡村规划,以规划高标准促进人居环境高质量。一是打造市、乡、村“三级规划队伍”。二是坚持分区控制、分类规划、分别施策“三步走”。三是实施政府、专家、群众“三结合”。目前,275个村完成了“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改革驱动,激活要素,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借助国家级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机遇,大力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因地制宜开展闲置院落整治工作,激活人、地、钱等农村各类发展要素,为落实村庄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提供资金支撑、空间支撑、路径支撑。一是提供资金支撑。通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42亿元,有效解决了村级部分项目建设、设施运维的资金来源问题。二是提供空间支撑。规范执行“一户一宅”政策,累计腾退宅基地8667亩,腾退后仍作为建设用地使用的2594亩,腾退后的存量闲置房屋10万平方米,4.1万平方米改造成村史馆、养老中心、四点半课堂、图书室、村民大礼堂和扶贫车间等公共用房,其余的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民宿等,保障了村庄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三是提供路径支撑。采取“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模式,所有乡镇均成立村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党支部统领、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群众参与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示范带动,共建共享,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目前,全市有411个村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占城区规划外村庄总数的82%,已创成星级示范村31个、达标村380个。一是通过创建提升了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创建培养了群众自我约束的习惯性。三是通过创建激发了群众主动作为的创造性。

(映象网新乡新闻热线:15903739797,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映象网“大象帮办”电话180 0371 9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