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藝博會越辦越好,有些卻苦苦掙扎?

為什麼有些藝博會越辦越好,有些卻苦苦掙扎?

Richard Mudariki

AT THE ART FAIR,

2015, ARTCO Gallery.

上海秋季藝術周進入倒計時,不少本土藝術愛好者和藏家對於即將到來的、迄今為止最熱鬧的11月做好了各種準備。然而,對於許多畫廊從業者來說,上海11月的藝博會只是他們一年到頭參加的無數藝博會的一場,從香港到北京、巴塞爾、倫敦、巴黎、紐約、邁阿密、迪拜……藝術品經銷商和藏家們面臨著越來越多不同側重的選擇。為什麼有的藝博會越辦越紅火,有的卻在各種危機當中苦苦掙扎?這些藝博會為何有著如此不同的命運?以下來自大洋彼岸的案例分析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答案。

不斷推遲的藝博會

表面看來,納什維爾藝博會(Art Nashville)絲毫不缺成功的理由。納什維爾是美國排名第四的城市經濟體,當地藝術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更理想的是,這裡還沒有其他重要藝博會和它競爭。來自全球的畫廊都瞄準了這個機遇,盤算著通過參加納什維爾藝博會打入這片新市場。

但藝博會的組織者 Matthew Eck 和 Pierre Lamoureux 已經將藝博會推遲了兩次。畫廊抱怨押金遲遲退不回,而且還虧掉了機票酒店等其他花銷。儘管 Eck 承諾藝博會一定會在2020年如期舉行,但不少藝術界人士對藝博會未來能否成功舉行都持懷疑態度。

但也有不少其他發生在全球藝術大都會之外的藝博會通過探索創新的模式取得了可觀的業績。比如今年4月已經舉辦了11屆的達拉斯藝博會,吸引了來自全美甚至全球積極渴望進入德克薩斯藝術市場的畫廊參展。在今年5月紐約弗里茲藝博會期間,Object & Thing 在布魯克林成功舉辦了首展。展會聚集了來自頂尖畫廊的藝術和設計作品,吸引了3000多位訪客。納什維爾的失敗對比紐約布魯克林在激烈競爭下取得的良好成績不禁讓人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一場藝博會的成功?

新的市場,新的模式

为什么有些艺博会越办越好,有些却苦苦挣扎?

Dallas Art Fair

Preview, 2019.

Photo by Exploredinary.

Courtesy of the Dallas Art Fair.

可想而知,地理位置是主要因素。創立了ArtHamptons 和 Jackson Hole Fine Art Fair 的 Rick Friedman 具有多年藝博會組織經驗,他的策略是成為市場的“先行者”。就 ArtHamptons 而言,Friedman 的初衷是,與其讓藏家跨越半個國家甚至半個地球來買作品,倒不如“哪裡有錢就把畫廊聚在哪裡”。藏家想必更容易為自家這片富人區的後院內舉行的藝博會出動。

但一場藝博會的成功,僅僅靠在沒有競爭者的地點率先攻佔領地是不夠的。Friedman 在調研了當地潛在市場,並和藏家和畫廊深入交流之後,才最終確定該地區是否有潛力成為藝博會可持續成功的沃土。明年,他將發佈首屆丹佛藝術博覽會(Denver Fine Art Fair)。他將丹佛描述為一個“未經涉足的市場”,那裡“擁有強大藏家群體,以及在迅速發展的都會中發掘了藝術收藏樂趣的年輕上班族”。儘管 Friedman 對藝博會採取的策略主要是搶佔先機,但他同時指出,一座城市或地區如果有太多藝博會可能會“稀釋當地藝博會的聲勢”,效果適得其反。

但很多藝博會都在競爭尤為激烈的城市取得了成功。有時,成功的路徑是瞄準某個特定的細分市場,為其量身打造一場全新的藝博會,為藏家和畫廊提供一場全新的體驗。Object & Thing 的創始人、此前任職弗里茲藝博會藝術總監的 Abby Bangser 說起她當初成立 Object & Thing 的願景:她想組織一場將藝術和設計置於同等的舞臺呈現的藝博會。Object & Thing 展示了大約200件藝術和設計作品,並沒有將它們劃分成藝術或是設計的不同類別,而是“把這個決定權留給觀眾”,Bangser 解釋道。如此一來,Object & Thing 在已經被弗里茲和 TEFAF 及各大小活動擠滿的一週內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一片生態。

除了對展覽觀念的規劃,Bangser 還“力圖為畫廊創造一個參加藝博會的新穎模式”。與其他規模更大的藝博會不同(對於那些常規的藝博會,畫廊依據展位的位置和麵積支付相應的參展費用,成本輕易就達到五位數),Object & Thing 的創始人決定冒一次險:藝博會通過從售出作品的銷售中抽取佣金來營利。畫廊不需要設立展位或派銷售人員來現場,只需要把作品送來,接下來的事由藝博會負責。

全球化銷售,地域化行動

为什么有些艺博会越办越好,有些却苦苦挣扎?

Installation view of Rachel

Uffner Gallery’s booth at

the Dallas Art Fair, 2019.

Courtesy of the

Dallas Art Fair.

藝博會成功的另一個衡量標準,是它是否能夠在服務參展畫廊和藏家之外真正回饋當地的藝術社群。舊金山的 FOG: Design+Art 用其銷售業績為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籌款。FOG 的聯合創始人 Stanlee Gatti 表示:“我們的願景是為舊金山帶來一些對當地藝術景象和美術館有助益的活動。”據 Gatti 說,首屆 FOG 為美術館成功籌集了5萬美元,如今,藝博會開幕夜的 SFMOMA 慈善晚會能為美術館籌集大約一百萬美金。

藝博會的成功有時也依託於當地優秀的文化機構。芝加哥 EXPO 的總監 Tony Karman 說,EXPO 對國際畫廊和藏家的吸引力部分源自芝加哥這座城市擁有的深厚文化底蘊。EXPO“建立在芝加哥充滿活力的藝術文化氛圍的基礎之上,芝加哥擁有聞名世界的美術館和機構,還有一眾生活和工作在這裡的當代藝術家。”

Friedman 和 Karman 都表示,來自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是促成一場成功藝博會的重要因素。如果有市長、當地文化部門和其他市領導的鼎力支持,這股熱情會驅動來自更多方面的幫助。

精心運營

为什么有些艺博会越办越好,有些却苦苦挣扎?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Object & Thing fair featuring

work by Rebecca Warren, R

Weil, Colette Guéden, Jaque

Sagan, Roger Capron, and

Jaque Sagan, New York, 2019.

Photo by Pernille Louf.

Courtesy of Object & Thing.

然而,僅僅找到合適的地點和精準的市場也未必能解決納什維爾藝博會的掙扎。在畫廊和藏家之間建立可信度也是一場藝博會成功舉行的關鍵。Karman 指出,藝博會一定不能怠慢參展商:“EXPO 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是為參展畫廊服務的。”藝博會組織者務必要在運營方面確保平穩流暢,畫廊才能專注於展示作品、服務藏家。

藝博會還要關注藏家的需求、甄選優秀的畫廊參展、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並且打造一個宜人的環境,藏家和觀眾才能獲得稱心的體驗。“逛一場藝博會時,美的體驗應該從頭到尾貫穿始終。”Gatti 說。這不僅是吸引人們到來並且再次光臨的關鍵,還能更好地幫助畫廊促進銷售、結識新的客戶。

因此,一場成功的藝博會背後集結了諸多要素:從地理位置,關注領域,到結構、名聲、可信度和便利設施。為藝博會找到適合它的集合優勢,才能確保畫廊和藏家滿意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