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适应、合理化都是逃避心理

接受、适应、合理化都是逃避心理

1959年秋,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与苏南达一同散步时,苏南达提及自己无法生育的痛苦。多年来,她一共流产了三次。

克说:流产有没有在你身上留下创痕?……你如何才能弄清楚自己的身心是否还残留着创伤?你的意识里面是否还存潜着渴望?你必须把它释放出来,让它和你交谈,沟通。

他们边走边聊,克看见路过的孕妇,对苏南达说,观察这名孕妇,不要对升起的感觉感到羞愧,不要对它进行分析、评价。静静聆听你心中的声音和反应……从头到尾彻底地观察。

苏南达静静地听着。她说,她已经接受了不能生小孩的事实。

克立即回应:接受、适应、合理化都是逃避。它们都不是妥当的,只不过是在护卫自己罢了!观察需要不带有丝毫的情绪或感伤——否则你就关闭了觉知之门。

过了一会儿,克告诉她,回家后,你认真细心地观察、聆听自己心中的挫折与比较。……无法身为母亲的痛苦就会因此而消失。

看看我搜到的关于接受的文章,单单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大家普遍地在肯定和褒奖接受。

接受、适应、合理化都是逃避心理

无数的鸡汤在教导我们学会接受,比如:接受不公平、不如意、不和谐;接受矛盾、纷争、冲突;接受缺憾、过错、挫败……接受成为自我安慰的代名词,化解一切烦忧的“万金油”。

面对猝不及防的情绪和内心深处的痛楚,不是一句接受就能够圆满解决的。

我节选一则心理咨询师写的案例片段:

某人X有一段时间陷入完全自卑的泥潭,痛苦不堪。

咨询师问:“如果六岁时候的自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什么?”

X说:“我会对她说‘不要这样’。”

咨询师说:“说明你始终没有原谅自己,接受自己。

X瞬间泪崩。

你觉得X焕发生机,痛苦全消了吗?

接受、适应、合理化都是逃避心理

表面的知道与承认不是接受,那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你的内心充满着不解、不服、不平。

遇到任何困难和痛苦,当你把这种接受当作唯一的手段时,无数的困难和痛苦已经整装待发。

真正的接受是全然的观察和觉察——专注于事件或情绪的本身。没有期待、评判、企图、无奈、怨尤、强迫,没有丝毫的心念,只有彻底地平静地观察。

词典解释,适应是生命有机体调试顺应的意思。

广西一位女大学生从广西考了上海某大学,可是她对新环境极不适应,口音不习惯,生活也不习惯,周围又没有一个熟人。父母不停地打电话问她的情况,这位女生每次接电话都哭个不止。无奈的父母只得来到上海陪了她一个月。可父母刚走一个星期,她便偷偷地回到广西,主动退了学。

接受、适应、合理化都是逃避心理

很多人责怪这位大学生适应性差,心理承受力弱。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确实如此。人们在面对孤独和陌生的新环境时,心理丧失感增强。

但这个时候一味责备大学生,强迫其学会适应,也是强人所难。

适应不是勉强的融合。如果没有对记忆和经验的觉知,没有对心智系统的重新建构,适应就需要花费很大的勇气和精力。在此过程中,免不了会涌现诸多的无助、迷茫、悲怨……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当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时,人们总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

现实生活中,合理化俯拾皆是。考试考砸了,不是觉察自己没有努力,而是抱怨试题超纲;职场晋升无望,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想当领导;没有完成原计划制定的阅读量,觉得相关书目不适合自身成长定位……

经常合理化,是对自我的一种放纵,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溃口。

合理化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过得更加的心安理得、让自己摆脱自律的痛苦。

接受、适应、合理化都是逃避心理

接受、适应、合理化本质上都是逃避心理。而逃避不可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一个寂静而没有波动的心是非常惊人的。”克非常主张深入观察自己、探索自己,停止一切思想活动,全神贯注地觉察心灵的真相——完整的洞见就在当下。

接受、适应、合理化都是逃避心理

如果我们能够勇敢觉知挫折、悲伤、焦虑、愤怒和痛苦,充分觉察自己的心智系统的运行,你就能收获一个觉醒而圆满的人生!

非常感恩您的阅读,希望有缘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