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该不该接天津教案?

豫有得


教案开始前夕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人生的一大转折,从威名震天下、吏治济两江的中兴第一大名臣跌落至千夫所指的汉奸卖国贼,皆拜“此案”所致,可这一切又是他自己找的。曾国藩凭独自创建的湘军覆灭太平天国后,再度北上平定捻军,脱身后将收尾平乱的大事托付给关门弟子李鸿章处置妥当。

曾国藩画像

当捻军彻底平定,清廷上下松了口气,之后论功行赏,面对赶去两江为前线供给粮饷、作梗分化爱徒李鸿章感情的曾国藩有丝愧疚,送出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武英”两个大学士在大学士中居首,正一品),同年调其至天下督抚中地位第一、“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以作弥补。不过其中除了弥补外,还有希望曾国藩能将“官场腐败、风气败坏”的直隶好生整顿一番,慈禧明确向曾国藩吩咐道:““直隶空虚,地方是要紧的。你须好好练兵。吏治也极废弛,你须认真整顿。”

曾国藩在任期间,不顾在剿太平天国时弄坏的身子,迅速开始工作,连看书都顾不上地整顿吏治、处理积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三万余件复杂的新旧案件据实迅速结案,其中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不过“立志为万世开太平”的曾国藩的确为全国各省做了个好榜样,各省督抚们学习他的规章方法行事,大清国势的倾颓得到一定消除。曾国藩本人的声望也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湘江的文人士子皆以他为荣为傲。俗话说:盛极必衰,泰极生否。位处巅峰,很容易就跌落谷底。位于河北保定正感慨“大雨不止,为之快慰”的曾国藩哪能想到,据他数百里外的天津,一场祸事的到来,将打破这份欣喜和宁静。

1870年的法国“圣母得胜堂”

教案大戏序幕拉开

天津教案的地点位于天津三岔口的哥特风格教堂,法国传教士在1869年建立,法名“圣母得胜堂”,中国人叫它望海楼教堂。1870年的天津一带发生极其严重的旱灾,看天吃饭的古代,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容易就会演变成饥荒,最后成人祸。河北地方官和百姓们焦急不已,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将这股无名怒火发向无辜的教堂——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圣母得胜堂高耸在众多低矮的中国传统建筑之间,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以现代审美而言,实在是好地方。可在当时百姓眼里,这是恶魔的殿堂。屋漏偏逢连夜雨,与教堂隔河相望的仁慈堂,是法国修女远渡重洋而来修建的,专收中国弃婴,可靠数据表明,当时里面有150多位弃婴,在干旱的同时仁慈堂内爆发流感疾病,数十位婴孩连续死亡。修女们把死了的孩子埋在一处荒地,因为没用什么厚棺材并且埋的较为浅,所以被老鹰和野狗抓出来,景象好不惨烈。

法国人

两件事一合计,洋鬼子不是好鸟这事没跑了。之后又遇到有两个人贩子被抓,还有个名叫“武士珍”的男子迷拐少年,村民审问得知此人是教民指使。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收的信教人士良莠不齐,诚心诚意者寥寥无几,多是些地痞流氓黑社会,想借着洋人势力为非作歹。官府介入查询此事,感到越查会越大,牵连甚广,便息鼓偃旗。官方不查了,天津民众可不肯罢休,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有人去法国领事丰大业(音译)处丢石头砸玻璃。

丰大业性情暴烈如雷,哪能受这种委屈,直接冲进三口通商大臣衙门口,开了一枪,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躲了过去,满脸赔笑说不是,这才哄走。丰大业刚出门就碰到领着众多天津百姓前来的天津知县,两人磋商没谈妥,丰大业直接打过去。天津百姓看到为自己等人主持公道的“父母官”被洋人“打死”,顾不得那么多,蜂拥上去打死丰大业及其随从。愤怒的民众继续冲向教堂、洋行等地方闹事,砸东西杀人泄愤,连带着同为中国人的杂役也没放过(顺带着有大量财物被抢走)。此事死亡之人,死状很惨,让人目不敢视。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的接手和处理

天津教案闹得很大,世界闻名,北京的八国公使共同施压清政府,法国舰队在北京和天津的门户——大沽鸣炮示威,虎视眈眈。此案的直接负责人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深知此案的要害,觉得自己担不起这个责任和处理不好这件事,便上奏慈禧——非直隶总督曾国藩不可处理好此事,说的冠冕堂皇。这不明摆着踢皮球吗?曾国藩接吗?

中外交战画像

身体大不如前的曾国藩刚请一个月病假要休息,完全有理由拒绝,麾下幕僚直言相劝,昔日故部和亲朋好友纷纷来信劝说不要接下。

谓毕生威望在此一行,国家大计尤关此举。略一失足,千古无底。

到这我们完全可以确定一件事,只要曾国藩揽下,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是一定的。自古以来,能在这种事情上处理到完美,让各方满意,不留骂名的,一个没有,只会留下遗臭万年的骂名。曾国藩想接吗?当然不想,他不傻。但是他又有不得不接的理由:清朝经不起大败,经不起战争,从多次大规模战争看来,中国与西方远征军开战,必败无疑,将是新一轮深入骨髓的割地赔款。一定要让洋人满意,不然大战不可避免,这就意味着曾国藩得主和,这就好办了,主和的话,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恭亲王奕訢,兴办洋务得绰号鬼子六

郭嵩焘所评论:一袭南宋以后之议论,以和为辱,以战为高。

曾国藩拖着残躯接下这个烂摊子,从保定去往天津。曾国藩一路行去,可谓是人心所向,百姓景从,地方士绅热烈欢迎。曾国藩在太平天国时期积攒下的名望显露出来,人们都将他视作扭转乾坤的大英雄,中国文化的坚定拥护者。士绅们的欢迎方式十分特别:一百余人拦住曾国藩的大轿,呈上供状,声泪俱下地控诉天主教的丧尽天良。还没进天津城,曾国藩就接到了五起拦轿呈词,旁观的百姓成千上万,填满各处街道,围得是水泄不通。整个社会都在向曾国藩施压,给洋人一个“教训”。

功消恶名来,千夫所指

曾国藩处理的天津教案只让洋人满意了,中国人满意的没几个,纷纷骂他是卖国贼。过去最热爱他的,现在骂他恨他最凶,当面嘲讽的,写诗讽刺的,砸烂毁坏他墨宝的,亲朋写信和他断交的数都数不过来,昔日的中兴第一名臣沦为了过街老鼠。

慈禧剧照

慈禧:文武全才,惜不能办教案。

全国上下都在想着打仗打仗打仗,教训洋人教训洋人教训洋人,尤其是紫禁城内的慈禧等满清亲贵。只有曾国藩是冷静的,知道不能打,打了必败无疑,败了又得割地赔款。这仗不能打啊。

谢幕

曾国藩的任务完成了,中外战争不会爆发,他背负一身骂名南下回两江。精气神很差,如同被秋霜打过的树叶。

现今望海楼大教堂

幕僚赵烈文评价:神气衰飒。

曾国藩在归家旅途中在日记中写道:思余年来出处之间多可愧者,为之局促不安,如负重疚,年老位高,岂堪常有咎悔之事?

自我安慰罢了,人生在世谁人不重名。哀莫大于心死,曾国藩的人生差不多是走到了尽头。

参考文献:《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全集》《中华文化事典》

首发于今日头条


今人说古


曾国藩于1868年出任直隶总督,然而在两年之后其辖区天津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案件,案件本身不算复杂,条理不难理顺,便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通不少通商口岸,而洋人也不断进入中国,其中就有不少是为传教而来。

对于金发碧眼的洋人传教士,当时的中国人是比较排斥和反感的,洋人的传教进展其实一直不顺利,各地教堂都有不少措施促进传教,而天津的法国天主教育婴堂就对外称若有人带小孩来接受洗礼以及抚养便能得到一笔奖金,这个措施直接就是人贩子的福音,所以人贩子就不断贩卖幼儿小孩到育婴堂,当然这些小孩也多是身体残疾或根脚不稳的,挤在一起,又加上此时天津一带在此年遭遇了少见的大旱,疫病流行,育婴堂内的小孩相继死了数十人。



消息传出,中国百姓大是哗然,而且本身此地就有旱灾,地痞无数,总有唯恐天下不乱之人,更有意欲浑水摸鱼的,所以消息传着传着就变味了,直接成了洋人教堂贩卖小孩,挖小孩心肝做药,最后矛盾激发,民众开始包围望海楼教堂。


法国领事丰大业去找静海知县刘杰以及通商大臣崇厚,要求镇压百姓,崇厚因与丰大业有冲突后离去,刘杰则在此安抚百姓,无果,后因家中有要事须离开却正巧被丰大业看到,遂开枪集中刘杰一直远方侄儿,百姓怒火瞬间被点燃,杀了丰大业后又冲进望海楼教堂,杀了里面的教民和修女神父数十人。

此案甚至涉及法国领事人员之死,所以此事事态的后续发展也变得愈加复杂,而且被杀的洋人出了法国人,还有俄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和比利时人,所以此事的发生也使得清政府受到各国的强烈抗议。

案件发生之时,曾国藩正病重休息,但此时朝廷却发下文书要他审理案件。虽然因为曾国藩病重,所以下文书之时只是用商量的语气希望他审理,但是此事发生在他的辖地,无论如何都是推脱不开责任的,这个已经不是曾国藩想或者不想接的问题了,而是怎么处理此事。此时曾国藩虽然饱受头疾之苦,但也清晰认识到此事之难,审理此案也要受到三方的压力,分别是洋人、朝廷以及民众。但是此时民众与洋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很难调和了,洋人要求严惩凶手,恢复以往秩序,民众要求限制洋人,不让洋人为非作歹,朝廷只要求事态不再扩大。无论谁处理此事都是十分棘手,因为无论怎么处理都无法令另一方服气。



在有鸦片战争的前车之鉴上,曾国藩最后还是选择了屈服洋人,严惩凶手,直接杀了20人,充军25人(好像这些人数还有些是凑的),张光藻(天津知府)、周家勋(道台)、刘杰(静海知县)等人以严重失职交由刑部定罪。


唉,曾国藩如此做其实无可厚非,限于国力他也只能如此做,当然当时的清王朝虽然经过鸦片战争,但内心依旧还存在天朝上国的威风,对于洋人的重视程度依旧不够,反而是那些湘军出身的地方督抚对外面的世界认识比较清楚(因为湘军和太平军各自都大量使用了火器火炮,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解散 ,而湘军出身的将领在依附慈禧之后也掀起洋务运动,便是这些湘军老将早知道了这个世界的战争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也知道此时的清王朝和他们磕是磕不过的,所以曾国藩才如此选择。

当然这样做的最后结果便是被民众乃至朝廷之中的所为清流大骂,在处理之后第二年曾国藩便去世。


金道人


清末天津教案火烧望海楼,曾国藩在艰难情境下平衡各方,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力羸弱。此事发生于公元1870年6月21日,正在养病的曾国藩接到满清朝廷旨意,由保定前往天津查办此案,曾氏有三个任务:一是迷拐人口,挖眼剖心,如查有实据,应与洋人指证明确,按律惩办;二是百姓聚众殴死领事,焚毁教堂,拆毁仁慈堂,要将为首滋事之人查拿惩办;三是地方官如有办理未协之处,亦应一并查处。

天津人民在此案中坚定团结,很有爱国主义精神,不久李鸿章汇会同曾国藩办理此案,9月,曾国藩将首批要犯32人奏报朝廷,其中正法15人,徙罪者17人。10月,又将二批要犯9人奏结,其中正法5人,军徙4人。后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天津教案全权交予李鸿章办理。

从此案的审理结果来看,总的来说是处理中国百姓来平息洋人的怒火,曾国藩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他是为了保全清朝朝廷的局面。对于被杀的无辜,每家给抚恤金五百两,可见他对于无辜之人的愧疚之心,但是,错了就是错了。

曾国藩迫于法国公使和清廷的双重压力,深受打击,两年后病逝于南京,其中不无此原因。


绥绥默默


天津教案的发生,是天津那些愚民的起因,引发了民众的暴力行为,严重损害了清庭在国际上的声誉,是国家的耻辱,一个:国家的公使在当事国性命不保,其论为宣战,如不及时平息,以当时清朝的实力,对抗不了外国人,况且成了众矢之的,倘若开战,处境是非常危险的,曾国藩临危受命,察清案情,责任实属己方,众外国非得讨个说法,否则,随时开战,曾国藩素以对外强硬著称,但也无奈,在软硬交协之下,把损失降到了最纸点,平息了此不光彩事件,国人本该心怀感激,可是,在一些人眼里,反而成了有罪之人,当然,导致这样的罪魁祸首应归咎于慈禧的闭关锁国政策,悲哀,曾受命处理此案时明懂得是何种后果,还是毅然受理,及得称颂


雷霆43486


应该的。天津教案,一句话就是清朝末年天津的老百姓一时激愤杀了洋教堂的人,并烧了它。首先分析曾国藩的做人准则,他要做的克己欲,为生民立命的人,这点看出他格局很大。其次他要表现的忠君爱清的,圣命当然不可违了。所以说,不管这个差事不好办,落的两头受气,也得接。后来的李鸿章也可能是这样的吧。


时尚女裤批发


主人豢养的骟狗阉畜牲,主子要牠咬谁牠不咬人,还要牠干啥?不如火锅炖狗肉!



已经发生之事。莫再讨论该不该。


慧胜伽蓝


说的就像曾有选择权一样。。。傻子都知道这事是个破事,但是总得有人解决,洋大人可是动不动就要杀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