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雕制的传国玉玺,为何传至东汉成了缺角玉玺?

lxvvx


其实传说中的秦始皇传国玉玺应该有两枚,其中一枚就是大家熟悉的,由和氏璧所制,另外一枚由蓝田玉制。题主所说的传到东汉时缺了角的传国玉玺,应该是蓝田玉制的,而不是和氏璧制作的那枚。


和氏璧制传国玉玺的去向:沉没在洞庭湖中

和氏璧是传说中的稀世美玉,价值连城。原本属于楚国,在春秋时期辗转于各国之间,后来到了秦始皇手里。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统一了六国。于是,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加强自己的皇权。经过群臣的商议之后,建议嬴政称自己为“泰皇”,但是,秦始皇并不满意,最后霸气的自称为“始皇帝”。秦二世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同时,秦始皇也改革了印玺的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可以称之为“玺”,普通人用的称之为“印”。因此便着手制作了一枚玉玺,上面还刻有丞相李斯拟定的“受命于天,既受永昌。”

八个字。传说,这枚玉玺就是由和氏璧为材料制作的。


传说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经过洞庭湖遇见大风浪,差点倾覆。于是迫不得已将传国玉玺投入洞庭湖中平息了风浪。从此,传国玉玺没了,和氏璧也没了。《史记》中确实有记载说秦二十八年,经过湘山(就是洞庭湖),遇见大风浪,但是里面所说的是砍了湘山的树,而不是将传国玉玺抛入洞庭湖。传国玉玺被抛入洞庭湖一说主要是传说。


蓝田玉制的秦始皇传国玉玺的去向:王莽时期缺角,唐朝末年下落不明


缺了一角的传国玉玺就是下面要说的这枚由蓝田玉制的玉玺了。和氏璧制的玉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丢进了洞庭湖,但是,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国不可一日没有玉玺。于是秦始皇回去之后又命人制作了一枚玉玺。

这枚玉玺上刻的字与第一枚也不同。玺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也有人据此玺文,认为这枚玉玺是由司马家族伪造的。


这枚玉玺也是命运多舛。秦始皇死后传给了秦二世,可是秦二世便亡了。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二世跪着献出了这枚传国玉玺。汉承秦制,有了这枚玉玺,刘邦的皇权也更加名正言顺。于是,这枚玉玺随着汉朝的延续一直传给一代代帝王,直到王莽篡汉。西汉时,汉成帝刘骜宠信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汉哀帝刘欣也是纵情声色,这两位汉帝都不怎么靠谱,并且没有留下子嗣,还英年早逝。于是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到了汉平帝刘衎时,王氏一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在王政君的提拔下,权倾一时。到最后反而架空了王政君,最后愈演愈烈,便有了“王莽篡汉”。可是当时传国玉玺是在王政君的手里,王莽几次三番设法想要拿到玉玺都不成功。终于有一天王政君一怒之下怒摔玉玺,玉玺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用黄金镶补缺口,从此也有了“金镶玉”一说。所以,题主说的东汉时期也是有些不准确的,确切的时间是在西汉时期。


<strong>


这枚玉玺最后在朝代更替中,兜兜转转。刘秀自立为光武帝,定都洛阳。蓝田玉传国玉玺也到了他的手里,之后传东汉12帝。


东汉末年分三国,当时传国玉玺被孙坚在一口井中发现了,可是也差点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随后到了袁术的手里,袁术死后,传国玉玺又到了汉献帝手里,之后曹丕篡汉,传国玉玺自然而然到了他的手里。据说,曹丕画蛇添足,命人在传国玉玺上另加了一行字:“魏受汉传国之玺。”并且,前文也说过,这时的玉玺上的字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又有曹丕加的“魏受汉传国之玺。”这不明显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嘛,所以有人怀疑这枚玉玺是否真得是秦始皇时期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在末帝李从珂带领全家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玉玺就再也不见于历史文献了。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文物考古聊历史


传国玉玺之损,可以写出一个情景戏。

【背景】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太后怒斥

【经过】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但当时缺乏一个关键道具“传国玉玺”,太后王政君保管着,他自己去要过,王政君没给,于是又派素来得姑母喜爱的堂弟王舜去索要。

王舜知道这事儿实在难办,可难办也得办!磨磨蹭蹭的去到太后宫中,先行大礼,然后心虚地说:“姑母,我哥让我来找您要玉玺呢!”

王政君一瞪他:“啥?”

王舜慌了:“那什么,您知道的,我哥建立新朝当皇帝了,没玉玺可不成!”

王政君怒而骂道:“好小子!你们一家深受汉恩世代富贵,如今却趁机谋国,完全不顾恩义之道!天下间怎么会有你们这样的兄弟,真是猪狗不如!王莽如果自认上承天命下顺民情,想要改变正朔服制,那就应该制造自己的新玉玺流传万世,为什么非要这个亡国的不祥玉玺?如今我只是个汉家老寡妇,离死不远了,要用这玉玺陪葬,绝对不会给你们,死心吧!”

王舜听得又悲哀又羞惭,说道:“姑母啊,您说的都对,可是王莽一定要得到这玉玺,我没有办法,您也没有办法啊!难道还能到死都不给他吗?”

王政君也知道事不可违了,思虑一会儿拿出玉玺狠狠砸到地上,心灰意冷地说:“我已经老而将死,管不了你们了!王家有你们兄弟这样的人,总有一天会灭族!”

传国玉玺就这样被砸坏了一个角,但王莽可不在意这些细节,高高兴兴的收下玉玺,找能工巧匠用黄金补之。

所以传到东汉时的传国玉玺其实并不没有缺了一个角,只是有一个角是黄金。

东汉之后多次改朝换代,玉玺被各方势力争抢,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据说他自焚前将所有御用之物投入火中,不知道玉玺有没有在其中,反正从此后就消失了。

甚至有人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传国玉玺,我认为是有的,因为它存在的时段太长,关于它的记载也太多,而且都是不同时期的,不存在造假的可能。

顺带一说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书中记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安徽省怀远县荆山)中挖到了一块原石“玮”。

他认为其中含有宝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但当时的人们不识货,以为这是普通的石头,楚厉王以戏弄君王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腿,让他带着石头滚回家;

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抱着“玮”来了,但鉴定的人还是说这是石头,楚武王砍了卞和的右腿;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没腿的卞和抱着“玮”坐在楚山下面哭了三天三夜,泪都流干了,流出来的是血。就有人问他“这不是你自找的吗?为什么要哭?”

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而哭,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可能是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楚文王,他命人剖开了这块“玮”,果然见到了稀世之玉,打磨后以卞和之名命名为“和氏璧”。

之后不知怎么的,楚国遗失了这块玉璧,被赵惠文王得到,各国都觊觎,秦昭王还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由此引出“完璧归赵”的故事,但最终和氏璧还是归了强大的秦国。

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制了御玺,秦灭亡时赢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成为真正的传国玉玺,象征着无上的皇权和天命。

可惜玉玺在汉朝有损,五代时丢失,现代人无法一睹其真容。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传国玉玺:全称“大秦万世传国玉玺”,乃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今湖北南漳县荆山中得一璞玉,献与楚厉王。及楚文王即位,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后此璧为赵国宦者令缪贤所得,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

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 秦王赢政统一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用篆文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线(代表大海)、双边(内边线较细、外边线较粗)。传国玉玺整个图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现双龙。这一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被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公元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传国玺归汉。公元8年十二月,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立新朝,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建兴帝王莽遣其弟王舜,去向当时代为掌管传国玉玺的元帝王皇后索求。 太后听闻来意十分气愤,大声说道:“我如今已老,恨不能亲眼看到你们王氏灭族之日!”说完将这玉玺摔在殿前。于是玉玺就此缺了一角,后来被王莽用黄金所镶补。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玉玺,献给在宛城的更始帝刘玄。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凡人梵思


其实这个问题很模糊,我没看见,你也没看到,传言而已。真正的传国玉玺代表一个时代,代代如此。特别汉以前称不上一统天下不配传国玺。



天地间的小生灵


印象中好像是王莽篡位时因为想提高正统性,派人逼太后把传国玉玺交出来,老太后(貌似叫王政君)不愿交,但又迫于无赖,知道留不住,所以想把玉玺摔碎。。谁知道材料不错,只摔掉个角。后来王莽用金子把角补上了


龍dk


第一个就是“传国玉玺”,第二个就是“地动仪”。

我都怀疑华夏大地上是否真的存在这两个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