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曾缴获许多日本大衣,为何却很少有人穿?

历史好奇怪


当下正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感慨祖国伟大繁荣的同时,也不要忘却那段屈辱的过去,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此时,关于战争的话题,就不得不被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又提起了。



当年在二战这个世界大背景之下,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我军于是与日本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无数革命先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条件下,才换来了这么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我们都知道,当年的战争残酷无情,我们八路军不仅装备差,就连过冬穿的棉衣都是缝了又补。有的历史博物馆曾展出八路军当年的用品,其中一件大衣上,一共缝补数百的补丁,令人震撼。

军需物资如此匮乏的八路军,完全不穿缴获的日本军大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能有,肯定就是会穿的,毕竟这是胜利的缴获品,又不是日本人主动送的,没人会嚼耳根,反而穿上能够备有面子。

那为何会很少人穿呢?有人或许会说,穿敌军的衣服,容易导致八路军整体混乱,敌友不分,这应该不是主要原因。对于这种情况,我军大可以在上面弄些标记用于区分,或者休息之时穿,打仗之时选择不穿。


所以这原因还是不太准确的,其实之所以很少,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东西真不好缴获。

首先,日本人在自己队友死亡之时,通常都会把尸体带走,这我们在很多影视剧里面也可以看到,所以这就导致一般情况下掠取军服的行为很不容易,因为日军也不愿意看到自己人的装备落在敌人手里。

不过对于那些被大炮机枪打的稀烂的日军,队友可能不会管,但对我们来说作用也不大了,毕竟烂的不成样子了,再说从这样血肉模糊的日军身体上剥,普通人心理也是很难以接受的。

而普通的日本军装尚且不易得到,军大衣就更难了,毕竟军大衣制作是使用多种材料,即便是日军中也比较稀缺。


说完日军,咱们再说八路军,日军不给,其实相互作用下,八路军也不好拿。八路军因为装备差,正面交手肯定吃亏,大多时候都是以借助地形打游击为主,靠着游击战术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但没有什么是完全占优势的,游击战虽好,但劣势也有,比如不好像正面战场上那些无所顾忌的打扫战场。

正面战场打扫战场是往往已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可以无所顾忌些,但游击只是打完就跑,消灭敌人小股势力后,很是担心其增援部队,这就导致打扫战场比较粗略,马虎一些。

有人会说只要有耐心,什么都是可以积少成多的,而这么多年的抗战,即便是每天缴获点,在后来也还是不会在少数的。这样说确实没错,随着战争的推进,大衣数量只会越来越多。但为何穿大衣的依旧是少数呢?

个人则认为与八路军的特性有关,八路因为混杂的人员,有各式各样,为了保证整体性,八路军的纪律相当的严明。而根据相关的规定,这些收缴的物资要统一上交的。然后,再由司令部将其再分配给最急需装备的军队。

而这些军队,大多都是刚经历了战斗,从一线战场上下来的伤兵和疲惫士兵,能提供温暖的是他们休息最为迫切想得到的。

但想法是美好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有时候操作起来就不容易了,离物资统一地近还好,但若离的远,靠当时八路军的交通工具,能够有现在快递这么快吗?显然是没有的,所以很多时候压根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这也是导致一个穿的不多的原因,因为很难到手。


夏目历史君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件旧事。

当时才十几岁,刚读高中,班上有个姓闫的同学,穿了一件非常特别的军大衣。说这件大衣特别,是因为它的颜色,标准的米黄色,与建国后我军的大衣截然不同。同学们都很好奇,问这位同学,他说这是他爷爷的,当年爷爷是八路军,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我们这才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眼熟呢,原来经常在电影上看到。

这是一个普通八路军士兵的故事,我还从历史资料上看过这样一件事,是关于林彪的。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林彪担任了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平型关战役后,林彪部缴获了许多日军军用物资,其中就包括不少军大衣、皮靴和战马等。当时正值冬季,山西一带气候寒冷,不少115师军官都发了一件日本军大衣,林彪当然也不例外,另外他还挑选了一匹纯种东洋军马。

1938年3月初的一个凌晨,林彪照例外出遛马。晋南山区冬春之交早晚多雾,几步之外便看不见东西,当地有这样一首歌谣:“吕梁春多雾,闻声不辨物。只听耳边响,不见眼前过。”林彪万万没有料到,这次遛马竟然差点要了他的命。

当时阎锡山的晋绥军与八路军防区接近,他们的流动哨听见马蹄声,随之隐隐约约看见一个身穿日军军大衣的军官驰骋而来,看外表好像是日军的高级军官。此人正是林彪,不明就里的晋绥军哨兵马上开枪,林彪应声落马。

林彪

阎锡山和延安方面得知林彪被误伤,大吃一惊,马上派军医治疗,好在林彪命大,但最后还是留下了终身后遗症。

这两个小故事中,穿日军军大衣的既有八路军普通士兵,也有高级将领,说明当时穿日本军大衣的八路军指战员不在少数。这是我的理解,欢迎诸位留言讨论。


民国年间那些事


恰恰相反,当年像大衣这种基本物资,往往都是缴获部队自己拿来充实装备了,所以日本军大衣这种好东西从来只有缴获少,从来不嫌穿的人少,我军穿的相当多。

当年的八路军在长期与日本的作战中,也缴获了大量的日军被装,许多还合用的衣物、帽子、鞋子都被部队所消化。要知道当年的中国是非常困难的,有洋布细布料子算是顶好的东西了,不用才叫奇怪。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什么“八路军打死也不穿日本军装”其实是不存在的。八路军毕竟是正规军,有自己的制服军装和被服厂,所以一般不存在故意要去穿日本军装的情况。但是日军的东西也不会浪费,依然会穿在人身上。

只是毕竟军队的数量较多,消灭的鬼子有限,不可能说杀掉一个日军就扒光一身衣服。何况即便干掉了鬼子,也因为鬼子常常会夺走尸体,让这种掠取军服的行为很难进行。

再说了,战斗中服装的损耗相当快,即便缴获过来,这里几个血窟窿,那里一片焦痕,也不存在什么穿着价值了。过于破烂的衣料往往拆碎做了补丁,或者干脆纳成了鞋底。

日本军装如此难弄,军大衣就更难得到了。我们所谓的“日本军大衣”主要分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使用了羊毛、羊毛呢材料,制作非常精良,即便在日军中也不是所有的部队都有。像普通的日军穿的只是98式冬装罢了,普通的棉袄而已。

正因为少见,质量又好,所以大部分缴获的日本军大衣和呢子风衣都按照“一切缴获归公”的规定上缴了,然后又被分配给各级首长和指挥员以及站岗人员等使用。分散到军队中后,如同沧海一粟,哪里还还有个的“多”字?

后来这些“上缴”被命令便宜从事后,许多部队便开始慢慢留下了这些军大衣,有的部队因为战果丰硕,竟可以达到从首长到战士人手一件的程度。

在当年的革命队伍里,一件日本军大衣是很时髦、很嘚瑟的事儿。我家关系好的一位老前辈,当年解放战争的时候进驻武汉,他时常回忆那段岁月:“那会儿别人都没来,进武昌老子最大,地上都是石板路,街头一个人都没有,老子骑着高头大马踩得咯噔咯噔响,身上的日本军大衣往后面一甩,别提多潇洒了...”

上图,陈赓和周希汉在阵地上,注意他们身上日本军装(1940年)

陈赓在攻破的日本堡垒前,准备给周希汉办喜事

这种穿日本军装的风气在当时的确存在,八路军出关后,接收了东北的日本装备,连带着还有许多被服厂。这些被服厂的日本军装在那个年代都是极好的东西,因此当时的东北八路军更换了大量的日本军装,提着全套的日本武装带、轻重枪械,挂着日本牛皮枪套,搞得不知道的老百姓还以为鬼子又回来了。

言归正传,穿日本军大衣其实是个普遍现象,只是能获得这种服装的人相比整个革命队伍并不算多而已。再加上后期东北工厂的转产,大量的中国式军服被生产出来,日军的被服也就很快消失了。


王司徒军武百科


呦,这是谁跟你说的?你别跟我说这是看电视剧知道的。

首先筱晨要给大家澄明一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你如果要说缴获的日军头盔没人佩戴我信,但你如果要说大衣没人穿,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枪没有炮,鬼子给我们造”武器装备通常都是从战场上缴获的日军的,更何况是军大衣呢。

而之所以我军不会佩戴日军钢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当时的日军个子矮,头小,所以日军头盔许多时候我军士兵是不能佩戴的。



其次,日军头盔是日军一个明显的标志。据悉,此前就有我军军官骑着高头大马,佩戴日军头盔招摇过,然而换来的是差点被打伏击的士兵给嘣掉,从此之后,为防止误伤,所以是不允许佩戴日军头盔的。

在说说缴获的军大衣,抗战期间,由于物资短缺,士兵被褥都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给装足分量,一到冬天战士手上都是冻疮,所以在缴获日军大衣之后,我军都会将军大衣换成天蓝色布料,然后在足够多的情况下,在军队中进行分发。


军武视界


战场上有很多注意事项,不要随便捡敌人的枪用,不要随便穿敌人的衣服,不要随便吃敌人的东西……否则后果很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相当有讲究的。

为什么不能随便捡敌人的枪用?战斗过程中,整个战场是很复杂糟乱的,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士兵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依靠对方的服装判断是敌是友,而是依靠枪声,如果随手捡了敌人的枪使用,很可能被战友判断为敌人,导致友军误伤。

再说缴获敌人衣服穿着,就更危险了。

打仗很危险,但有一天和足球比赛类似,那就是双方穿着不同颜色、款式的服装,目的是为了区分,军队制服也有这样一个作用,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一方想要冒充另一方军队,首先就是穿着对方的制服,然后是使用对方的武器装备。

如果在战场上直接缴获敌人服装,当场就穿上,就相当于把自己打扮成了敌军,在战斗的紧张节奏下,此举无疑把自己置于十分危险的地位,简直就是找死。

如果在战后打扫战场,缴获了敌人枪支、服装后,能不能私下穿着使用呢?

应该说这是可行的,因为“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特别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武器装备极其落后,自己又缺乏生产制造能力,缴获成为获取武器物资的重要途径。

八路军主要活动在北方,北方冬季天气寒冷,八路军御寒保暖主要靠棉衣,但棉衣供给有限,并不是人人都有,而且棉衣厚度不够,保暖效果不好,不过总比没有强。

至于穿在外面的大衣,更属于“奢侈品”,限量供应,只有到了一定级别的将领才有资格配发,这一点就算是国军也是这样,不是人人都能披军大衣的,所以八路军缴获日军大衣后,绝对不会浪费,都是发放给将领穿着,或者使用里面的棉絮加工棉衣。

始料未及的是,仍有人因为穿缴获大衣受到伤害,比如林彪。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配合阎锡山作战。1938年1月15日,林彪按照毛主席的部署,率军行进经过山西隰县以北的千家庄,为行军方便,林彪派人提前联系了驻防此地的阎锡山晋军部队,但晋军往下通知时出了点岔子,最底层的哨兵没有得到通知。

林彪的队伍一直远远跟着日军走,而且队伍中有不少将士穿着缴获日军的黄呢大衣,也有将领骑着马,林彪就骑着马走在前面。

晋军的哨兵先看见日军的大部队过去,没敢放枪,结果发现后面又来了一支“穿黄呢大衣,骑大洋马”的队伍,很像是日军后续部队。

哨兵一看后面是支小部队,就瞄准骑马领头的“日军将领”,砰!给了一枪。

将领应声而倒,倒下的不是别人,正是林彪。

林彪本人当时穿的其实不是日军的黄呢子大衣,但由于部队中有一些人穿了黄呢大衣,使得晋军哨兵误认为这是一支日军小部队,进而连累了走在队伍最前头的林彪,而且就是这次误伤让林彪受累终身,可真是始料未及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兄dei,在抗日时期,我军缴获日本军大衣的话,不穿才怪。日本的军大衣一般都是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军官穿的军大衣那都是毛呢大衣,还有纯羊毛大衣,保暖效果特别好。普通的日本兵军大衣也是制作精良的棉大衣,保暖效果也不是当时的单衣能比的,这样好的军大衣我军简直太需要了,而且有多少想要多少,那为啥大家认为很少有人穿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日本军大衣不好缴获

你以为一场战斗能打死多少鬼子呢?其实小规模的战斗是消灭不了几个鬼子的,而且打死了鬼子也要撤退,无法得到日本兵的军大衣,尸体和物资会被日本打扫战场。

我军全歼日本兵的机会并不多,主要因为我们的武器装备很差,战斗力不如人家,所以不能胜的情况下,也就无法获得战利品,最后战场的物资还是被对方收走。

当然了,我军会有机会歼灭小股的日本兵,偶尔获得几件军大衣,但是子弹无眼,有时候一场战斗下来,子弹打坏了军大衣,还有被烧坏的时候。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得到的日本军大衣战利品本来就不多。

物资需要上缴

我军军纪严明,战利品需要上交组织,然后根据需要分发下来,即使偶尔缴获了一些完整的军大衣也上交了,所以一般人穿不到日本军大衣。后来上缴的制度取消了,这才逐渐有战士能穿上战利品军大衣,有的部队作战勇猛,消灭日本鬼子,能穿上不少缴获的军大衣呢,这样的部队在当时也受人尊敬,这说明他们消灭鬼子多。

曾经有一位老革命和我聊天,当谈及日本军大衣的时候,他笑的特别开心,他说他当时特别牛,缴获了一件军大衣,穿起来特别拉风,周围都是投来羡慕的目光,当时他很骄傲,这是他的荣誉。

我方生产能力提升

到了抗日后期,我军的服装生产能力提升,可以生产自己的军装了,保暖性也非常好,就没必要穿日本的军大衣了,穿日本军大衣的情况也就逐渐的消失了。

怕被误伤

林总曾经穿着日本军装,挎着日本战刀,结果被我军战士给远程射击了,幸好没有致命,这也是不穿日本军装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什么主要原因。

结语

日本军大衣当时是稀罕玩意,缴获的并不多,都被人当宝贝似的穿起来,并没有题主说的缴获后没人穿的时候,当时很多的干部也都穿日本军大衣,日本军大衣在当时是很好的军备,不可能浪费不穿。


野史日记


我军缴获的日本大衣谁说没人穿?这纯属瞎说。我们跟日本有仇,但跟日本的大衣绝对没仇。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物资装备极度缺乏,战士们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寒冬腊月御寒的棉衣,那就更是紧缺了。

而日本的军大衣都是羊毛或羊毛尼制作的,质地精良,非常保暖。就这样的军大衣,在日本军队那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要是能缴获这样的大衣,怎么可能让它闲置着。能裹着这样一件羊毛大衣,在寒冷的冬夜眯上一觉,做梦都能笑醒来。


那为何会给大家造成不穿的印象了?

有人说穿上敌军的大衣,在战场上会引起混乱和误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比如林彪曾穿着缴获的日本军大衣,就被阎锡山的兵给误伤了。

但这不是主要原因。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在整个抗战期间,我们和日军打了大大小小上万场战斗,但总体情况我们是处于弱势的,所以很难完整的歼灭日军的一支部队。

就算日军战斗失败了,他们也是尽量带走尸体掩埋。所以弹药可以缴获很多,随身穿的大衣这些缴获的就很有限。

再者八路军有严明的纪律和规定。一般缴获的物资都要统一上交,然后统一分配和处理。所以就算缴获了军大衣,也不是谁想穿就能穿的。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当缴获的物资还没来得及上交,就遇到敌军侵袭,这时候像军大衣等物资来不及带走,怎么办?留给敌军吗?肯定不可能,所以只能紧急烧毁。

上级发现了这个问题,及时做了调整。命令每一次只要缴获了日军的军大衣,就第一时间发放给士兵。

1939年在黄土岭大捷之后,八路军的一些部队缴获了不少日本的物资,其中就有不少日本军队配发的黄呢子大衣,因此这些部队的八路军战士几乎身上都穿上了日本的黄呢子大衣。

主要是缴获的数量少。很多缴获的军大衣磨损严重,上面尽是枪弹窟窿和血迹污渍,基本没法穿。只能送到被服厂进行再加工。


有一个战士有一件缴获的军大衣,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上面打满了补丁,多达296处,已经基本辨认不出这是一件日本军大衣。即使这样,他还舍不得丢弃。

可想而知军大衣有多珍贵,不是不穿,是根本分配不到。


说史听涛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战利品中,确实有不少日本军队的军大衣,但穿的人确实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曾经发生过误伤事件

曾经在晋绥军中发生过一次误伤事件。

日军的棉大衣对于北方的将士而言,是抵御寒冷的绝好装备。

因此,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棉大衣很多将士就直接穿在了身上。

当时,我军一位林姓军官带领一支小队远远跟随在日军大部队后面。

没有料到的是,他们已经进入了晋绥军的埋伏圈里,当时晋绥军已经放了日本大部队过去,因为实力相差悬殊,所以没有采取行动。

远远看见一小队人马跟在日本大部队后面过来,队伍里不少人穿着日军的军装,晋绥军的指战员以为是掉队的小股日军,待这支小部队进入伏击圈后,就有枪法好的朝骑在马上的军官打去。

林姓军官当场负伤,委屈的是他当时并没有穿日军军装,只是队伍里很多士兵穿了而已。

这次事件对我军将士使用日军军装带来了一定影响。


数量稀缺,优先分配军官

相对来说,日军的大衣缴获的数量并不是特别多。

一般情况下,打扫战场后,将战利品汇集到一处,统一进行分配。

日军的大衣是非常好的御寒衣物,一般都优先分配给军官,穿到士兵身上的相对就较少。

而且如前面所说的,为了防止再发生误伤事件,对于缴获的日军军大衣,都是拆出里面的棉花重新缝制。

因此直接穿日军军大衣的人就少了。


以上个人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对于缴获八路军是非常有经验的,歌里面就唱的非常好,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当时八路军羡慕人家有机关枪有迫击炮。

但是这些不久后八路军全部缴获下来,遍布每个军中,甚至到了抗战时期,我军就看不起这些装备,毕竟当时国民党都已经有美式装备,所以我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式装备遍布全军。

八年抗战,八年心酸当时我军展现出朴素的战斗素养,在非常冷的天气下穿着破旧的大衣,依旧与穿着厚厚棉衣的日军在雪地中艰苦的作战,凭借着超强的意志力日军最终被驱逐出我国。

在抗战中我军确实缴获了不少的日军大衣,但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中,导致我军就算是穿薄棉衣作战也绝不穿日军大衣。

原因有以下几点:

  • 林彪元帅差点被友军误杀

林彪是我国出色的一位将领,但其并没有参加很多的抗日战争,其原因是早期时候被晋绥军一枪打中负伤后,一直在苏联养伤。

但其军功被封为元帅已然绰绰有余,当时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正好是国共合作时期,他在一次与日军的交战中,缴获了大批的物资,其中包括日军过冬的大衣。

而他的性格是桀骜不驯的,所以这次缴获的物资并没有上缴,而是自己留下来给了自己的部下,以及自己身披了一件大佐的军衣。

在过山西地界的时候,晋绥军报告阎锡山说:“发现一小股日军来犯,要打还是不予理睬?”阎老西当场下令:“命令神枪手将其指挥官拿下,随即阻击这批日军。”

当时很多神枪手看到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居然是大佐,所以很多人都想要抢头功,由于当时晋绥军没有装备狙击镜,所以打中林彪的狙击手本来是瞄着他的头,却打到了胸口上,导致其昏死过去。

这些人看到友军发生误会,直接将自己外面的大衣脱下来,看到是八路军后,立马停止了射击,并且还将林彪送到当时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治疗,但这次的流血事件导致很多人都不敢穿缴获的大衣。

  • 我军品行优良有上缴的好习惯

林彪没有上缴是意外,毕竟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很多部队不论有多远的路程都要将缴获的装备或大衣送回总部,这些衣服都是由总部统一分发的,所以并不会发生一支部队都能穿上大衣的情况。

抢战略物资的原则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也因为和友邻部队抢夺装备时发生冲突,而这批装备是他先行缴获的,所以他不怕去野司打官司。

毕竟当时是在战乱时期,还没有将县城拿下,自己就先将战利品交回多少是有些不合适的,所以对方的军长由于自己的手下的失职,只能灰溜溜的带领自己的兵马走,不敢与李云龙争。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军中虽然也会发生不和睦的现象,但一提到打官司不占理的一方一定会先走,不会在于其争吵,就算是官司打到法庭上也是输,毕竟这件事情并不符合上缴时间,自己部下就来抢夺这样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

我军缴获大衣后,一般能从战利品中分到的最起码是旅长以上的军官,一般人是不可能得到了,林彪受伤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不会选择穿这种衣服。


大国布衣


抗战时期,由于中国深受战争的影响,使八路军的军工业发展相当落后,不仅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就连日常的吃穿都非常寒酸,因此,八路军经常会在打完胜仗后清扫战场,进而获取一些枪械、军刀等,但除了这些作战武器之外,我军就连日军身上的军大衣也不放过,通通都会带回来。因为当时日军,尤其是关东军,他们穿的军大衣质量相当好,而我军因为物资缺乏,夜里或者冬天时经常会遭受寒冷之苦,若是能得到日军的军大衣,至少可以暂时渡过眼前的寒冷 。

所以军大衣并非是没人穿,而是我军军纪规定,一切缴获要先交工然后再统一分配,一般分配至后方医院用以伤员御寒,也会分一些至机关干部和少部分的前线军官手中。还有一些也会收集起来送到部队被服厂,进行改色改装了。所以你看不到八路军战士穿着日军的军大衣了。而且战场上你穿着敌军的衣服是很容易造成误伤,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个林彪因为穿军大衣被误伤小故事。

型关大捷后,一一五师从板垣师团丢弃的大量辎重中得到补充,发了“洋财”,团以上所有干部都得到了一件黄呢子军大衣,林彪也不例外。林彪还挑了一匹丰神健骨的骏马。这匹马是关外良种,名唤“千里雪”,周身没有一根杂毛,一眼望去,就像一道白色的闪电,发光耀眼。林彪有了这匹马,便慢慢养成了遛马的习惯。

这天,林彪一出村,便策马奔驰。“千里雪”飞踏腾空,闯村过店,清脆的马蹄声沿山区小道一路响起,不知不觉的,林彪已进入了阎锡山部队的防区。

阎锡山的部队紧邻一一五师。由于正和日本人打仗,他们在防区边缘布置了警戒线,放了流动哨。防区外的蹄声和马嘶引起了士兵的注意。带队的一个班长从浓雾中看见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穿黄呢大衣,骑着一匹洋种马,正朝这边飞驰而来。他认定这是日军军官无疑,下令开枪。

枪声过后,林彪和马仆倒在地上。子弹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了右肺叶。等大惊失色的阎军士兵把林彪认出来时,他已由于失血过多,昏死过去。

闻讯赶来的警卫员赶紧把林彪抬回一一五师师部,进行急救。阎锡山听到消息,大为惊讶,亲自带着医官前来为林彪会诊。经过紧张的抢救,出血是止住了,但是弹头还留在体内。战时医疗条件太差,开刀取弹头的危险性很大,弄不好会造成重大医疗事故,更何况林彪是大名鼎鼎的传奇式人物,谁也不敢动这个手术。

几天以后,林彪才清醒过来。望着病床前一双双忧虑、诚挚的眼睛,他露出一丝苦笑,说:“没想到阴沟里翻了船。”这句湖北土话的确代表了林彪当时的心情。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得知林彪负伤的消息后打来了慰问电。毛泽东还特地派有“医林圣手,军中名医”之称的傅连来为林彪治疗。

在傅连的精心治疗下,林彪的伤情得到控制,伤口也渐渐愈合了。但是,由于子弹擦伤了中枢神经,弹头残留体内,每逢天阴雨雪,伤口发炎,林彪还是疼痛难忍,在床上滚来滚去。

1938年春,鉴于林彪身体日益虚弱,伤口恶化,八路军总部决定派人护送林彪到延安休养。

1938年4月,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顺道访问延安,专程前往二十里堡慰问林彪。行至半途,他突然下车,对部下说,“快搜搜荷包,看有没有钱?我今天忘记准备犒金了。”原来国民党军队素有犒赏和送礼的风气,按当时不成文的规定,一个师长受伤,礼金通常要高至数千元。众随从把口袋搜遍,也只六百元钱。

“这怎么行?太少了,太少了,”卫立煌急得直搓手,“事后再送,行不行?这失不失礼?”

卫立煌的秘书说,“好像没有事后再送钱的规矩,这显得诚意不够,不如看望林彪时探询他需要什么。”

“好主意。”卫立煌上车,赶到二十里堡,热情地与林彪交谈,问他是否能帮上忙。

“帮忙?”林彪摇摇头,表示感谢。

“譬如药品,食物,衣服……”,卫立煌专拣边区紧缺的物资说。

“我本身没有什么需要,一切都很齐备。”

“那部队有什么困难呢?”卫立煌不送点东西不甘心。

“部队缺弹药。”林彪直盯着卫立煌。

“一言为定,我就送弹药。”

第二天,卫立煌抵达西安,下令拨给八路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和牛肉罐头一百八十箱。当时的国民党后勤部副部长卢佐认为数目太大,怕蒋介石不批准,提出应仔细考虑。卫立煌闻悉后,亲自打电话与卢佐洽商获得批准。后来第二战区前敌指挥部后勤司令杲海澜也因数目庞大,不敢执行。卫立煌又打招呼,说,“我是前敌总指挥,对于抗日有功的军队,都要一视同仁。照单拨出,出了问题,我卫立煌负责。”

三十天后,当十余辆军车把子弹、罐头送到二十里堡时,林彪苍白的脸上露出激动的红晕,他连连说,“礼重了,礼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