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官风


王辅臣在现代不怎么出名,但在那个时代,算得上风云人物,顺治、康熙对他都挺重视。

先来说一说王辅臣的人生经历

王辅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生性好赌,颇有武力,因为他和吕布流传下来的画像有点像,被朋友们戏称为“活吕布”。

吕布因为前后投过三个人而被称为“三姓家奴”,说真的这有点冤枉。王辅臣的人生经历可比吕布丰富多了,投过的“主公”很多,投降、反叛、反叛、投降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说句“首鼠两端”并不为过。

那时是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王辅臣跟着姐夫刘某投奔了起义军,某天晚上输了六百多两银子,刘某可能觉得这孩子不可救药了,躲在房中想要射杀他,结果被他反杀;

杀了姐夫之后,王辅臣不敢呆在这支队伍里,逃到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姜瓖手下有个将领叫王进朝,没有子嗣,便收他为义子,王辅臣就此改姓王,后来姜瓖带着队伍先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后又降清,王辅臣也在其中;

没过多久,姜瓖认为清朝对他的封赏不够,心生不满,遂反清,王辅臣一直跟着他。在和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对战中,王辅臣打出了自己的名号,被清军称为“马鹞子”,也就是琼瑶阿姨《新月格格》里男主角努达海的原型,多尔衮两次亲征都没能打下他,但始终大势已去,王辅臣再次降清;

顺治亲政后很看重王辅臣,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吴三桂也一直在笼络他,请示顺治后将他划到自己手下。此后王辅臣跟着吴三桂打到缅甸,擒获了南明皇帝朱由榔,很得吴三桂信重;

后来因为一点小事,王辅臣和吴三桂起了龌蹉,花钱走了辅政大臣的路子请调到甘肃固原做提督。离开云南时吴三桂送了他两万两白银;

三藩之乱中的王辅臣

三藩之乱刚开始时,吴三桂派人联络王辅臣,约他一起造反,委他以重任。王辅臣立刻上报朝廷,康熙很开心,以为这真是个忠臣,破格封他儿子为太仆卿;

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康熙派已为陕西提督的王辅臣往四川讨伐吴三桂,因四川提督郑蛟麟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康熙担心各地汉官有样学样,派重臣莫洛全权调动山西和陕西的兵马;

王辅臣和莫洛早前有过节,所以莫洛对他多方掣肘。大军行到宁羌(今陕西宁强),因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索性反了,杀了莫洛,致信吴三桂说要投奔他,吴三桂大喜,也不计较他之前的出卖,封他为平远大将军,赏20万两白银;

之后王辅臣继续北上攻秦州、平凉、兰州、庆阳等地,控制了陇南、陇西和陕北的大量城池,沿路的清军根本无力撄其锋,一路退避;

但康熙不可能坐视他和三藩汇合,那样真会动摇清朝的根基,于是派重兵围堵王辅臣,董额军和阿密达军攻秦州、平凉,派甘肃提督张勇、武威总兵孙思克、西宁总兵王进宝、宁夏总兵陈福等多路兵马进攻兰州、陇西、河州等地;

又派平逆将军毕力克图从大同南下攻陕北,基本上陕甘宁晋一带能调的兵马都用上了,对王辅臣形成战略包围;

吴三桂当然不能看着盟友就此凉凉,派王屏藩和吴之茂攻秦州增援王辅臣,但这点兵马和清军比起来实在太少,王辅臣最终被围在孤城平凉,城外红衣大炮时时轰击,王辅臣心惊胆战;

康熙适时派王辅臣的老上司图海前去招降,一再说明只要投降,那么既往不咎,于是他又降了。

就这样,看似轰轰烈烈的王辅臣反清事件结束了。

事后康熙信守承诺,没追究王辅臣的罪责,但他内心不安,几年后自杀了。

【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王辅臣最先被康熙平定是有原因的:

首先,他并不是预谋已久,而是临时起意,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这就注定了他的造反之路走不远;

其次,康熙很有军事才能,看出了放任这支军队的严重后果,宁愿不管三藩也要先平王辅臣,重兵之下王辅臣很危险;

再次,三藩不能通力合作,没有全力救援王辅臣,导致他孤军被围,最终兵败降清。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发起三藩之乱,反叛大军迅速攻占云、贵、川、湘、闽、粤等省,局势对清朝极为不利。

1674年11月,清朝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被康熙派往四川讨伐吴三桂,和他同去的是经略莫洛。大军进至宁羌(今陕西宁强),王辅臣杀了莫洛,率部反清。王辅臣部经沔县(今陕西汉中勉县)至略阳(今陕西汉中略阳),向吴三桂表忠心,听从吴三桂的号令,跟着吴三桂混。王辅臣被吴三桂封为平远大将军,赏20万两白银,并得到吴三桂派出的北出四川的王屏藩部支援。

镇守沔县的清朝定西大将军董额见叛军势大,经汉中退往西安。镇守汉中的镇西将军席仆臣也退回西安,至此叛军占据汉中之地。汉中北依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脉,是关中到四川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占据汉中,进可攻退可守,北上可入关中,西进可至陇右,东出可下南阳盆地,南下可入四川。春秋战国时期,秦蜀为争汉中之地打得不可开交。汉高祖刘邦就是在汉中休养生息,而后夺取天下,开创大汉王朝数百年基业。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苦心经营汉中之地,只为北伐,奈何实力所限,未能成功。

清军不战而弃汉中,将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送给叛军,实属严重的错误。不但湖广、浙赣地区面临吴三桂、耿精忠等势力的威胁,在西面战线又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威胁。如此三面受敌,对立足未稳的清朝来说,搞不好就是致命的。

王辅臣继续北上攻秦州、平凉、兰州、庆阳等地,控制陇南、陇西和陕北的大量城池,其路线和当年诸葛亮北伐先取陇右再图关中的路线基本一致。若和汉中的王屏藩部两面夹击,西安危在旦夕,整个关中之地都岌岌可危,届时整个西北地区将被叛军所掌控。然后若三藩北上,东出关中策应,康熙很有可能会被赶回老家,哪来的回哪去。

幸亏康熙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形势变得更糟之前,1675年调整了平叛策略。征调各路大军合击王辅臣,董额军和阿密达军攻秦州、平凉,调遣驻军张掖的张勇(甘肃提督)、武威的孙思克(总兵)、王进宝(西宁总兵)、陈福(宁夏总兵)等多路齐发,进攻兰州、陇西、河州等地,派平逆将军毕力克图从大同南下攻陕北,基本上陕甘宁晋一带能调的并都用上了,对王辅臣形成战略包围。

清军如此兴师动众,吴三桂当然也不甘寂寞,派王屏藩和吴之茂攻秦州增援王辅臣。王辅臣在短时间内能拿下这儿多城池,和其名气和实力有很大关系。王辅臣本人战力爆表,人称“马鹞子”,因和吕布画像酷似,也被人称为“活吕布”。王辅臣不但长得像吕布,也有吕布的勇猛,打仗的时候经常骑着黄马,一身白袍,乱军之中十进十出,莫不能挡。

王辅臣当年追随姜瓖反清的时候,让阿济格的八旗精锐都胆寒,多尔衮亲征也搞不定他。王辅臣后来降清,连京城里的满人若是谁说认识他,都倍儿有面子。王辅臣被洪承畴举荐,做了总吴三桂极力拉拢王辅臣,将他弄到自己身边做总兵,后来去缅甸抓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也带着王辅臣。吴三桂对王辅臣非常看重,但是王的品性和吕布也非常像,个人利益至上,首鼠两端谁给的好处多跟谁跑。因和吴三桂子侄闹了矛盾,就花钱找关系离开吴三桂去当了甘肃提督。

吴三桂反叛之初派人送信请他一起举事,结果王辅臣立马就向康熙告密领赏。领兵讨伐吴三桂的半路上,因和莫洛的八旗营因粮饷问题发生矛盾,然后就反了。可见,王辅臣这个人,其实是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尽管这样,各路清军合击平凉半年多,却一直没能攻下来。康熙只好又从京师派图海率军驰援,并节制陕甘宁诸军。1676年,在图海恩威并施下,王辅臣再度降清,后来为保全亲人而畏罪自杀。

清廷调动各路大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平定王辅臣的叛乱。虽然代价不小,但是对清廷的意义是重大的。收复陕甘之地,避免了三面受敌,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吴三桂等藩王的反叛,扭转了三藩之乱的整个战局形势。





国学小陈


王辅臣想两边都占便宜,甚至想着两败俱伤,寻求战机,自己在做点什么,康熙在战前十分拉拢他,叫他儿子来宫里,声泪俱下的写信给他,可想而知当时情况有多糟糕,这对康熙来说那是很憋屈的,最后也导致康熙要杀了他。

王福成绰号“马鹞子”,作战勇猛,曾经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心腹爱将。

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朝廷将他调离吴三桂账下,改任山西后补提督。

但他与山西总督莫洛不和,处处受排挤,甚至不能得见巡视的康熙。

想要进去拜见,却被侍卫抽了几个大嘴巴子。这就叫“虎落平阳被犬欺”啊。

后来,王辅臣被授予陕甘提督,驻守陕甘,统兵八万,雄踞一方。

如果他愿意叛乱,往南可以打通川、陕,接应吴三桂叛军北上;

往东可以在背后偷袭康熙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往北可以乘虚直捣京城。

他盘踞陕甘,进可以虎视天下,退足以割据自保。

所以,在吴三桂叛乱之初,他是按兵不动,静观时局。

这就让朝廷不得不抽调兵力,布防在他的周围,时刻做好防御。

这也给了吴三桂减轻了压力,间接的促进了吴三桂的胜利。

康熙为了拉拢他,接受周培公提议,升他为平南大将军,令他出兵讨逆。

康熙就不怕他反水吗?不怕。

和吴应熊差不多,他儿子王吉贞也在京为官,说白了也是人质。

但是,和吴应熊不同,王吉贞忠贞不二,康熙为表诚意,放他回西北说服王辅臣。

同一时间,吴三桂也给他写了封感人至深的书信,并允诺和他平分天下。

两个人都知道王辅臣的战略地位,他倒向谁,谁就能取得关键优势。

王辅臣的抉择是什么呢?

他选择等,也就是骑墙,要等吴三桂和康熙正在岳州进行战略决战的结果。

一战过后,是吴三桂突破长江,席卷中原;

还是康熙横扫江南,平定叛乱,很快就有分晓。

到那个时候,胜败已定,局势明朗,王辅臣就可以轻易的站队了。

这个“马鹞子”,越老越长能耐,实在是个狡猾的老狐狸啊

但是,首鼠两端的王辅臣,没有等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

岳州战局还没结束,康熙已经为周培公组建了汉军,并且命他直扑王辅臣。

康熙眼看拉拢无望,放弃对首鼠两端王辅臣的劝降,直接改为逼降,甚至剿灭。

面对周培公、图海的大军,王辅臣认定只有打败他们,才能体面的归顺。

否则自己就没有任何价值,也没有和朝廷谈判的筹码,只能做阶下囚。

平心而论,王辅臣兵力不弱于周培公,甚至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周培公无非是家奴而已。

远不如王辅臣的士兵训练有素。

可此战的关键兵不在多,也不在于精,而在于掌握高科技。

康熙特意下令将三十门红衣大炮调拨给周培公使用。

虎岭一战,周培公火炮齐发,对守军进行屠杀,王吉贞仅以身免。

接下来,周培公攻占虎岭,在虎岭驾炮,可以随时对平凉城进行覆盖射击。

打得王辅臣不得不感叹“天亡我也”。

最后在周培公的劝降下,才不得已归顺康熙。

这就是火炮即正义,口径即真理。任你猛如马鹞子,也得折翅避鸟枪。

即使首鼠两端的人,也必须作出唯一的选择。

这个选择,早做比晚做好,站队要坚定,骑墙终扯蛋。

平心而论,王辅臣并没有想造反,也没有任何造反的实据。

只是康熙及其大臣对老王的猜忌而已。

老王从一开始的香饽饽,被争相拉拢;变成了一块鸡肋,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失去战机,断绝援军,只能作困兽之斗,英雄暮年何其悲啊。


下午世界


《广阳杂记》中记载:“(王)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也即王辅臣不仅在长相上神似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而且,和吕布一样,王辅臣也是勇冠三军,所向披靡。就王辅臣的勇猛,清朝顺治皇帝曾表示: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在此基础上,在明末清初之际,王辅臣获得了“活吕布”的称呼。

三藩之乱中,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在明末清初之际,王辅臣跟随姜瓖起兵反清,兵败投降英亲王阿济格,免于刑诛。

多尔衮死后,王辅臣因为勇武,所以被清朝顺治皇帝欣赏和重用,授一等侍卫,经大学士洪承畴保举,官至总兵官。

对于如此勇猛的王辅臣,吴三桂自然也是极力拉拢,带着他一起擒获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吴三桂镇守云南等地后,王辅臣自然也受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重用,被调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派人拉拢王辅臣。比较有意思的是,面对举兵造反的吴三桂,王辅臣的第一反应是向康熙皇帝告发吴三桂。

不过,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为利益问题,王辅臣选择背叛清朝,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

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等藩王几乎在初期就攻占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在此背景下,王辅臣决定以位处陕甘要冲的平凉为根据地,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基于此,如果坐视王辅臣势力的壮大,清朝真的会有满盘皆输的风险。

对此,清朝康熙皇帝果断调整策略,选择首先解决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

当然,康熙一开始的策略是派人去拉拢王辅臣,也即只要王辅臣你弃暗投明的话,那么清朝就一定会既往不咎的。不过,王辅臣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自然没有放弃抵抗。

于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急赴陕西。图海,隶满洲正黄旗,为清朝初期名将。

在清朝精锐力量的进攻下,王辅臣逐渐式微。更为关键的是,图海曾经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这在后期的攻心行动上,可谓事半功倍。

于是,对于有勇无谋、唯利是图的王辅臣,眼见无法继续抵抗下去了,所以选择再次归降清朝。进一步来说,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并没有反清复明的决心,只是利益使然,才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

所以,在三藩之乱中,王辅臣也成为康熙率先平定的一方诸侯。


风吟者


其实,三藩之乱中,只有吴三桂反抗最坚决,其他人大都是首鼠两端。而康熙最终先平定王辅臣,是和王辅臣发迹路线密切相关。再者,王辅臣所处的位置太过重要,对京师的威胁也更大,自然是康熙首先要剪除和平定的。

王辅臣和康熙的渊源

王辅臣是明末起义军中的一员,因为长身玉立,作战勇猛,被人赠送了一个“活吕布”的外号。后来摄政王多尔衮两次征讨,都没能拿下王辅臣所在的部队。那时的八旗军战斗力正强盛,而王辅臣能在八旗军中七荡七出,使得清军非常害怕他,又送给他一个“马鹞子”的外号。后来,王辅臣向阿济格投降,借此保住了性命,但被发配到辛者库为奴。此时,京城里的人,都以认识“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顺治亲政后,因为爱惜王辅臣的勇猛,对他大力提拔,让他做了一等侍卫。后来更是跟随吴三桂,一起捉住了永历帝朱由榔。因为有这一段经历,王辅臣算是吴三桂的手下,只是后来两人也闹得不愉快。王辅臣在康熙时期,被任命为平凉总督,替国家镇守西北。可以说,从顺治到康熙,两代帝王都是对王辅臣有知遇之恩的,这也就为后来康熙用恩义感化王辅臣打下了基础。

王辅臣和吴三桂的关系

上面我们也说到,王辅臣和吴三桂的关系才开始不错,后来变得微妙起来。吴三桂造反的时候,是想团结这个老部下的,所以写信联络他。但是王辅臣不仅没有答应,还回过头来给康熙告密,康熙对此是大位赞赏的。后来随着三藩叛乱的进行,朝廷派去的官员,因为分配马匹等战略物资不公,使得王辅臣冲击清军军营,统领军官也被王辅臣杀死。犯下了这件大事后,王辅臣为了自保,便和吴三桂联合起来。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王辅臣是有些首鼠两端的。其本人,并没有坚定的立场。而且,也不能说是王辅臣一个人的过失,朝廷派来的官员也有相当的责任。但王辅臣毕竟造反了,这也是他不可能抹去的一个污点。但此时的康熙,却并没有显露自己的杀意,“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王辅臣此刻还是有可能被争取过来的,并非是吴三桂的铁杆。

康熙对于另外两藩也是这样的措施,分化、瓦解敌人的力量,把主要矛头对准了吴三桂。此时,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在朝为官,康熙派他去劝降自己父亲,承诺以前的罪过一笔勾销。再者,朝廷在战场上也占据了主动,红衣大炮的使用,更是使得平凉城内人心胆寒。大将图海再以顺治、康熙对王辅臣的恩义感召,最终,王辅臣再次归顺大清。

王辅臣所在的位置太过重要

除了分化、瓦解之外,康熙首先对付王辅臣的原因,还在于他的位置太过重要,距离京师太近。如果王辅臣和吴三桂合流,一旦突破到京师附近,那么清朝很可能又会被赶回关外,重新回到皇太极想要进山海关而不能的局面。这是康熙以及清朝统治势力,绝对不想看到的。而且,王辅臣手下都是骁勇的北方士兵,如果放任这一股力量和吴三桂合流,那么胜利的天平,便会逐渐向吴三桂倾斜。

后来,吴三桂之所以打到长江边上不再北进,其忌惮八旗军强悍的野战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康熙首先拿下王辅臣,不仅解除了京师的危机,还切断了吴三桂北上的一个发力点。果然,在王辅臣投降之后,吴三桂派到和王辅臣一同作战的将领,狼狈地逃到四川。这对于叛军的嚣张气焰,是一个很好的打击。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感情还是还是战略上,康熙都会首先对付王辅臣。而王辅臣首鼠两端的态度,也给了康熙趁虚而入的机会。只是再次归顺大清的王辅臣,内心一直非常恐惧,担心康熙对他秋后算账。最终,在康熙二十年的时候,王辅臣遣散部众,饮毒酒自杀。康熙知道消息后,默然良久,最后也只是对他的儿子王吉贞革职,并没有株连其他人,这也算是王辅臣和康熙最后的“默契”。王辅臣以自己一死,换取了其他人的平安。否则,说不定什么时候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