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從隋朝時期,科舉制出現在了歷史上,由此從隋朝開始,科舉制一直到清朝時期才消失。在古代史上,自從科舉制誕生以來,一共出現了七百多位狀元。也就是進士中的第一名,能夠成為狀元無疑是非常光宗耀祖的。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經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時間。

要知道一千三百多年的時間中,僅僅出現了七百多名狀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兩年出現一位。大部分中狀元的人都已經是人到中年了。很多人讀書一輩子也不可能成為狀元,甚至連秀才都沒有中過。從這一點來說就能夠看出中狀元的難度有多大。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那麼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僅僅17歲,也就是現如今上高中的年齡。此人名叫莫宣卿,同時他也是嶺南地區第一狀元。嶺南地區就是現如今的兩廣地區。在歷史上,莫宣卿的生平事蹟記載並不多,反而是在莫宣卿的出生地以及生活的地方有很多流傳。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在古代的時候,兩廣地區是比較落後的,完全與現如今形成鮮明的對比。古代的時候人們將兩廣地區看成是”蠻夷之地“。從隋朝建立科舉制之後,一直到唐宣宗時期,嶺南地區都沒有出過一位狀元,這讓當地人感到了”丟人“。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在古代的時候,一個地方能夠出狀元,肯定是非常光宗耀祖的,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前來祝賀。可是兩廣沒有出現一個狀元,這就讓當地的父母官感到了壓力。要知道從隋朝建立科舉制,一直到唐宣宗時期,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時間。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如此長時間沒有出現一位狀元,父母官的臉上肯定是掛不住的。不過到了唐宣宗年間,莫宣卿出現了。莫宣卿出生在廣東封川縣,生於唐文宗大和八年。這時候的嶺南人們還想不到,莫宣卿就是以後最年輕的狀元。不過小時候的莫宣卿並不幸福。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莫宣卿是遺腹子,莫宣卿還沒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後來母親生下他改嫁了。於是莫宣卿跟隨繼父生活。沒有父愛的莫宣卿肯定是受到了欺負,當時的玩伴都欺負莫宣卿,這就讓莫宣卿內心痛苦。於是就寫出了“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英俊天下有,誰能佑聖君。”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寫出了這首詩之後,莫宣卿被當地人看成是神童,此時的莫宣卿僅僅12歲。距離他高中狀元還有五年的時間。也就是在12歲這一年,莫宣卿成為了秀才。這首詩的書寫讓當時的人們對莫宣卿有了一個認可。成為秀才之後,莫宣卿的名氣更大了。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於是有一個慕名前來的知縣大人前來考驗莫宣卿。這位知縣姓梁,本想教訓教訓莫宣卿,可是萬萬想不到,莫宣卿的才華實在是太厲害了。於是梁大人出上聯:“廿日小孩豈稱大。”莫宣卿沒有思考就說出了“三兩木頭不成官。”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廿”“日”“大”三個字合在一起為“莫”。莫宣卿對的就是“梁”字,拆開就是“三”“刃”“木”。莫宣卿忽然感到梁大人想要教訓自己,結果莫宣卿出了另一個對聯,上聯是:“此木為柴山山出。”當時的梁大人是目瞪口呆。

知縣想要教訓神童,於是出了上聯,神童不僅對出下聯還反出一上聯

梁大人的才華肯定是沒有莫宣卿厲害的。莫宣卿的這個上聯,從此成了千古絕對,至今無人對出下聯。唐宣宗大中五年,此時的莫宣卿已經17歲了,也就是在這一年莫宣卿被欽點為狀元。同時莫宣卿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賜內閣中書大學士。

《廣東通志·選舉表》記載的歷代狀元中,莫宣卿之前有19名進士,沒有狀元,其次根據《廣西通志·選舉表》記載,廣西第一個狀元是唐僖宗乾寧二年臨桂人趙觀文,這要比莫宣卿晚44年。唐宣宗封官了莫宣卿,可是莫宣卿並不想留在北方。

當時的莫宣卿母親仍然在世,母親在北方生活不適應,於是莫宣卿向朝廷上報想要回到家鄉做父母官。於是在當地,莫宣卿的名聲大震。此時已經到了唐懿宗時期,莫宣卿被任命為浙江台州別駕,隨後莫宣卿就帶著家人們去台州赴任,可是莫宣卿在途中就病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