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一些老北京的胡同和街道曾经以“猪”命名,只是随着雅化和改名开始渐渐被人们淡忘。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朱苇箔胡同

北京许多胡同的命名多富有生活情趣,朱苇箔胡同由于短小而有弯曲的小巷,风趣地被称为“猪尾巴胡同”。

1、从“猪市口”到珠市口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珠市口,位于前门外。旧时,这里是外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人来车往,十分繁华。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最初,由于出现了买卖生猪的交易市场而被称为“猪市口”。到了清代,为了雅化这儿的地名,故把猪市口改为“珠市口”,但是,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珠宝商业的买卖。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从前门楼子正南往南走,走一里地,遇到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便是珠市口。当初珠市口的十字路口,被人们称之为“金十字”。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作家肖复兴在《北京珠市口:中轴线上的“金十字”》中,说道“一些有钱却在前门找不到地盘的商家,一些缺钱想找便宜一些地方的商家,便把目光投射到这里。前门如果像是一顶大礼帽,珠市口就是那帽檐儿。”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摄影:约瑟夫 【北京生活 1992年】

九十年代,珠市口大街上有糖炒栗子的摊位。冬天一到,又到了吃栗子的季节。甜甜的栗子味满街飘香,现炒的栗子呈深棕色,油光锃亮,皮脆易剥,趁热吃最香。

2、历尽百年沧桑的教堂

如今,珠市口依然老字号云集,以晋阳饭庄、丰泽园、东方饭店等最为出名。

当然,还有历尽百年沧桑的珠市口基督教堂。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珠市口基督教堂

珠市口基督教堂始建于晚清末年,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从建堂一开始就由中国牧师主持。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1921年,教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层的建筑格局。当时没有安装防火、抗震等设施,在修建广安大街过程中,市、区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为了保留这处教堂,修建“广大”路时,特意从此绕了一个弯儿。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七十年代,珠市口教堂成为崇文区(现东城区)夜大的教室,后来教堂改为了绸布店,而北京剧装厂也在珠市口的路南,琳琅满目的剧装,凤冠霞帔,绚烂似锦地辉映在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教堂的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建筑的突出代表,以细长的柱子代替厚墙。外形高耸轻盈,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大窗子,辉煌而神秘。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高柱或簇柱,造成一种向上升华、令人神往的神秘幻觉。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新修的两广大街,替代了珠市口。难得的是,保留下来了这所教堂。一条老街,一段流年碎影的回忆。

如今,也已历尽百年沧桑。

3、珠市口的老字号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功德林创始于1922年,是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品牌,享有素食鼻祖之称,是北京唯一的一家佛教净素饭庄。

上世纪20年代时,鲁迅、柳亚子和30年代时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及黄炎培均为该店常客,在史良生前回忆录中曾有《怀念功德林》一节。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功德林饭庄装饰典雅,端庄古朴。以素仿荤,形态逼真,鲜美可口,又是极为形象的艺术品,观之为享受,食之营养丰富,益于健康。

从“猪市口”到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著名的菜肴有黄油素蟹粉、素鸡、素鸭、素火腿等两百余种。

最大的特色在于,菜品以素仿荤盛名于京城,食材全素,看起来却是荤菜,吃到嘴里口感与味道竟与荤菜相仿,不得不赞叹大厨功夫了得。

在珠市口,逛教堂,吃素斋,感受生活。

了解更多京城吃喝玩乐、人文、美景等信息,请持续“关注”游遍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