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部分降薪40%?房地產行業"活下去"很難,想多了

摘要:百城房價漲幅繼續回落(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萬科部分降薪40%?房地產行業

今天,蜜姐看到第一財經報道萬科部分員工底薪下降40%的新聞,突然有種穿越感。

萬科今年成為新聞主角,比去年晚了一些。雖然"驚悚"效果也遠不及去年的"活下去"和改名拋棄"房地產",但也能足夠讓很多上班族和已買房及潛在的買房者們瑟瑟發抖了。

這其中,隱隱約約傳導出的"不行了"的信號讓誰都想關心下到底怎麼回事兒。

01

房企,尤其是頭部房企們的動作,格外引人關注。

很顯然,頭部房企們除了在全國佈局,各個城市的行情都很熟悉,對行情更敏感。同時,它們通常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進行市場調研和分析,擁有自己的專業研究團隊。

比如,廣為人知的典型案例:2017年,恆大1500萬年薪聘請原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為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級)兼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

所以,儘管大家吐槽萬科是"戲精",還是非常關注它的一言一行。

如果有蜜友,有興趣和閒心整理一篇萬科說法"迷惑大賞",其中應該少不了這樣幾句:

(2018年9月)"活下去","去地產化",(2019年2月)"我們找不到一個和房產賺錢前景相當的行業",(2019年6月鬱亮重申)"對房地產行業來到白銀時代判斷沒有改變過"。

蜜姐曾多次說過,不要看大佬們說什麼,要看他們做什麼。

我們只要稍微翻看下萬科的業績和財報,就知道你為房地產操碎的心都白費了。

萬科部分降薪40%?房地產行業

上週,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了《2019年1-10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TOP100》,萬科以5199億元銷售額排名第三,已妥妥進入五千億房企俱樂部。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方面。

02

據萬科2019年三季度報披露,今年三季度營業收入約為845.9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7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63.99億元,同比增長31.64%;毛利率為27.6%,較去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

截至2019年9月底,萬科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有息負債合計人民幣 590.8 億元。有息負債中,74.0%為長期負債。

而持有大量貨幣資金的萬科也相當奮進。

近期,據樂居財經不完全統計,三季度90天左右的時間,萬科拿下了62個土地項目!所支付的權益地價高達776.85億元。

萬科部分降薪40%?房地產行業

圖片來源|樂居財經據公開資料整理(深表感謝!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據克爾瑞研究中心發佈的《2019年1-8月中國房地產企業新增貨值TOP100》顯示,碧桂園排名第一;萬科排名第二,其新增土地貨值約3693.4億元。

但發展如此迅猛的萬科,為啥還要"摳"幾千塊錢,非要降低員工40%的底薪呢?

03

據媒體報道,萬科此次的薪酬體系調整,由過去的28級擴展為50級,而薪酬降低,主要是減少了底薪,將減少部分變為了績效。

舉例,一位高級經理,按此前的薪資水平算,底薪為14400元,績效為3600,而如今底薪為7600元,減少部分變成了績效。

萬科方面的回應是,調整後,大部分人的薪酬水平和原來變化不大。

不可否則,這樣的薪酬制度肯定大大刺激了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畢竟稍微不努力,拿到手的收入就會比以前少很多。

但實際上,依然是降薪了。五險一金繳納可不是看你拿到手的總收入是多少,原來底薪部分是算作五險一金的繳納基數的,而績效則不算。

雖說,即便很努力達到績效考核,暫時拿到手上的工資不變,但未來拿到手的養老金、醫療險、生育險、公積金等卻明顯少了一截。

萬科一向對人力成本的支出很在意,從這方面來節約成本嗎?似乎也並非如此。

翻看萬科2018年年報,董事會主席鬱亮稅後獎金為1499.3萬,總裁、首席執行官祝九勝的稅後獎金為1241.7萬,其他獎金上千萬的高管還有首席運營官和首席財務官,工會主席和首席風險官的獎金也高達九百多萬。

萬科部分降薪40%?房地產行業

當然,高管們的這個獎金收入水平在房地產行業中算正常。但此次部分員工底薪下降40%,據獵頭公司反饋卻是低於同類型頭部房企的薪資水平的。

可能有槓精要說,萬科實行的是事業合夥人制度,事業合夥人強調劣後(見今日詞彙)擔當,也是要承擔公司風險的。

但不要忘記有種東西叫制度和企業慣性。掌舵的團隊固然重要,但與普通員工收入相差十萬八千里,也真是叫人觸目驚心。

04

對於吃瓜的我們,這事兒有何啟示呢?

抱怨顯然只是浪費時間。我們還是想想,哪些信息有用,哪些該我們真正花心思琢磨吧。

首先是房地產行業的分化確實越來越明顯。

中小房企消失的數量越來越多。

截至10月底,人民法院公告網數據顯示,今年已有408家地產商破產;8月初這一數字還是近300家。

據福布斯中文網報道,相比去年,今年房企破產的數量增加了約3成。

萬科部分降薪40%?房地產行業

房企數量未來會大幅縮減,也是必然的。一方面,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房企們都在拼命擠進千億、百億房企俱樂部;另一方面人口因素不可逆的減少,未來的需求本身也會減少。

房企們當然看清楚了這一點,才會有碧桂園搞機器人,恆大砸錢造車,保利、萬科更文"去地產化"……

有意思的是,蜜姐發現這一現象與焦慮的職場人頗為相似。幾乎大家都在不斷地嘗試新的賺錢方式,微商、代購、兼職、炒鞋……

焦慮,是這個急劇變化時代的通病,我也焦慮。但房企們,現在卻驚人地達成了共識:聚焦主業!默默堅持搞一個或多個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實對個人而言,這也非常值得借鑑。

把心思還得放在自己的主業上,妄想暴富的基本都成了某些騙局或高風險投資的韭菜。年輕人提高收入的靠譜方式,還是積極謀求晉升,成為中層收入翻兩到三倍是很正常的。

即便某天被降低底薪了,好歹你的底薪基數已經提高了一大截了,而不是直接被判"死刑",底薪直接降到變相裁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