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聽不懂”嚴肅音樂?

人們為什麼“聽不懂”嚴肅音樂?| 爭鳴

文 |麥瓊

聽音樂是實現音樂教育的主要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卻沒有作為審美教育的常識被關注。聽音樂,看似很簡單的審美行為,卻不見得輕易達到效果,特別是純器樂(嚴肅音樂),常常聽到有人發出“聽不懂”的抱怨。我想主要的原因是音樂審美的不充分,沒有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美,當然就無法培養起欣賞的樂趣,進而成為文化習慣。

審美的不充分,簡單說就是沒聽夠。沒聽夠,在中文語境中也指不過癮,也是音樂審美的範疇,但這裡的意思是對音樂的審美認知和體驗的不足。首先表現為時間的不夠,或者說是次數的不夠。由於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其審美有一定的特殊性,反覆聆聽幾乎是必須的,只有充分的聆聽才能達致審美效果,也只有引起重複聆聽興趣才是有價值的音樂。一般而言,除了聲樂作品的歌詞可以在審美中作為理解和記憶的“抓手”,一般的器樂作品無法藉助音樂之外的理性符號來理解。也就是說,

音樂的審美幾乎沒有什麼“方法”,除了聽還是聽,當然是要認真聽、用心聽、反覆聽。所謂的薰陶,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從熟悉到親切、喜愛、迷戀,音樂的美才能真正化為自身的精神營養。半生不熟或者囫圇吞棗,只是達到審美的認知階段,是體味不到音樂美的實質的。

當然,聽音樂還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如何才能獲得充分的審美,視具體的審美對象和主體的審美經驗而定。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一般人,審美注意和審美耐心就是一首歌的時間(3至5分鐘)。早期唱片工業儲存聲音的時長是3分鐘,這也是流行歌曲約定俗成的法定時間,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古典時期的樂曲在時間上一般也是遵循著3至5分鐘的自然時限,當然在這樣的時限裡,音樂的結構不能過於複雜。而且,就是在這麼短小篇幅的音樂中,常常還是局部樂段有多次重複,本身就是一種予人充分審美的潛在用意。然而,專業音樂的發展致使音樂結構的複雜性增加,追求越來越豐富的表達。並非越複雜越好,但是越複雜越專業是事實,也越能寄託創作者的創意和人文意義。即使作曲家很自覺地為了消除一般聽眾對複雜音樂的接受障礙,客觀上作曲技術的發展和內心表達的豐富性也在要求聽眾與作曲家共同成長。所以,

聽眾需要專業性的引導,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人們常常感嘆聽不懂音樂(主要是嚴肅音樂,包括古典音樂),主要是因為聽眾與職業作曲家之間存在天然“落差”,而我們的音樂教育又沒有很好地完成對聽眾的培養,填補二者之間的落差,嚴肅音樂難免遇到發展困境,人們常常感嘆曲高和寡也就不足為怪了。

審美的不充分,可能是聽不進去。為什麼聽不進去?也許是實在不好聽,聽著聽著就厭煩、走神,或聽著就昏昏欲睡了。普通人雖然難以評判作品的優劣高低,但優秀的經典作品都經過時間的考驗,所以問題不出現在音樂上,而可能出現在聆聽的環境和聆聽主體的惰性上。不好的環境,確實不利於對音樂的充分審美。因此,聽音樂提倡到音樂廳里正襟危坐地欣賞,培養積極的態度和習慣。次一點的條件,是在視聽室或者音樂課室裡聆聽。有點逼迫的意思,也有一種“裝”的儀式感。音樂廳給人們對音樂的專注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一定的規範中、一定時間內完成對整個作品的聆聽。那些套曲形式的作品(動輒30分鐘以上,超過60分鐘也不鮮見,歌劇更是長達三四個小時),就是為了音樂會式(歌劇院式)的聆聽而創作的,也是在保證充分的審美。當然,在音樂廳裡心猿意馬、矇頭大睡的朋友也大有人在,那是審美的“犯規”行為,不在討論範圍。對於一般聽眾而言,在音樂廳裡一次性地專注聆聽也許可以得到強烈的體驗,卻未必意味著充分的審美。也許很快就淡忘音樂本身,只留下周遭壞境的記憶。尤其對於新作品(之前沒有接觸過的),

充分的審美是懂得作品的前提。這是音樂的特殊性,也就是達·芬奇所說的音樂藝術的缺陷,聽過就沒有了。所以,充分的審美還需要反覆聆聽。這在留聲機普及以前的人們看來是奢侈的,而對於互聯網時代的人們來說,雖然能輕易獲取音樂資源,但必須有這個認識和付出時間的意願。

審美的不充分,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而且所謂的不充分也是主觀討論,沒有客觀的指標。審美主體的差異性更是複雜的美學問題,限於篇幅這裡不做繼續討論。還有部分種類的音樂本來不以審美作為第一目標,則無需在充分不充分上糾結,如宗教音樂、儀式音樂、療愈音樂、戰爭音樂等。都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這固然是因為它在時間過程中呈現的物理屬性。而從審美角度看,音樂更是需要充足的時間來聆聽、品味、斟酌、縈繞(回味)的藝術。同時還要有安靜的心境和環境,具有對音樂的虔誠態度。當代人最缺的是時間,而音樂需要的恰恰是充裕的時間,因此說音樂是奢侈的藝術、高貴的藝術並不為過。認識到這一點,對音樂就不能吝嗇時間。音樂審美的耐性和注意力,是可以通過教育和自我成熟之後逐漸培養起來的。

- THE END -

快手、抖音賬號

人们为什么“听不懂”严肃音乐?| 争鸣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