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出了三代名將,個個威震敵國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駕親征北漢,經過數月苦戰後,如願平定北漢,也如願招降劉繼業,授予劉繼業領軍衛大將軍之職。劉繼業從此複姓楊氏,去掉繼字,改稱楊業。至此,楊業與弟弟楊重訓不再各為其主,同為宋朝人。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出了三代名將,個個威震敵國

楊業:鎮守雁門,戰死陳家谷

宋太宗平定北漢後,倉促北伐遼國,進攻幽州,慘遭失敗。為防備遼軍進犯邊境,宋太宗先任命潘美為三交都部署,後任命楊業為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潘美是開國功臣,南征北戰十餘年,戰鬥經驗豐富;楊業久在北漢,熟悉契丹人的情況,宋太宗讓二人搭檔,強強聯合,寄予厚望。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出了三代名將,個個威震敵國

楊業剛上任時,遼國出動數萬大軍進攻雁門關,由於宋軍沒有遼軍多,楊業不能硬戰,便帶領幾千騎兵迂迴到遼軍背後,和雁門關中的宋軍兩面夾擊遼軍。遼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駙馬侍中蕭多囉被斬殺,都指揮使李重誨被生擒,遼軍大敗而走。從此,遼軍只要看到楊業的旗號就不戰自退。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出了三代名將,個個威震敵國

楊業的影視劇形象

潘美后來到雁門關巡查邊務,正巧遼軍來犯,潘美指揮宋軍反擊,再次大敗遼軍。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舉全國之力北伐遼國,任用潘美和楊業這對老搭檔為西路軍的正、副統帥。潘美和楊業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相繼攻克寰、朔、應、雲四州,但很快因東路軍潰敗,不得不放棄四州,護送四州民眾回師代州。

遼國蕭太后領兵十餘萬反擊宋軍,迅速攻陷寰州,逼近潘美和楊業率領的主力。宋軍形勢危急,本不該貿然出戰,監軍王侁卻逼楊業迎戰遼軍,楊業無奈出戰,便請求潘美和王侁等在陳家谷口接應自己,擊退遼軍。

楊業率領所部人馬力戰遼軍,轉戰至陳家谷時,卻不見一個宋軍。楊業知道潘美和王侁等已經撤軍,只得指揮士兵死戰到底。雙方一番激戰後,楊業身受重傷,所部全軍覆沒,兒子楊延玉戰死,自己也被遼軍生擒。

楊業不願投降遼軍,不吃不喝三日而死。宋太宗聞訊,異常悲痛,下詔褒獎楊業,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又把潘美降官三級,王侁除名,以告慰楊業在天之靈。

事後,宋太宗錄用楊業其他六個兒子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全部為朝官,以回報楊業為宋朝盡忠之心。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出了三代名將,個個威震敵國

楊延昭:鎮守河北,人稱楊六郎

楊延昭本名楊延朗,是楊業的長子,他頗又父風,驍勇善戰,謀略過人。

宋太宗北伐失敗後,把河北作為防守的重點,任命楊延昭為保州緣邊都巡檢使。

楊延昭巡防遂城時,遭到數萬遼軍的圍攻。遂城小而無備,人心惶惶,楊延昭臨危不懼,指揮若定,堅守數日。碰巧天氣十分寒冷,楊延昭命人往城牆上潑水,遂城由此成為一座冰城,遼軍無計可施,被迫撤軍。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出了三代名將,個個威震敵國

楊延昭的影視劇形象

遼軍後來再次犯邊,楊延昭在羊山西埋伏精兵,自己領兵迎戰遼軍。楊延昭佯裝不敵,且戰且退,把遼軍引誘至羊山西,伏兵這時齊出,大敗遼軍,斬殺遼將,遼軍潰敗而走。

遼軍進攻保州時,宋真宗派延昭前往救援。楊延昭尚未擺好陣勢就遭到遼軍的襲擊,致使宋軍損失慘重,但宋真宗不予追究,繼續重用楊延昭。

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在澶淵議和,兩國間的戰爭從此停止。第二年,楊延昭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又在那裡鎮守九年邊關後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終楊延昭一生,戰功累累,同父親楊業一樣威震遼國。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國人於是把楊延昭看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尊稱其為“楊六郎”。

楊文廣:生不逢時,有才難施展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作為將門之後,他曾跟隨名將狄青南征儂智高,平定西南有功。

宋遼澶淵結盟後,宋朝重文輕武之風日益嚴重,武將很難施展報復。楊文廣在宋仁宗和宋英宗兩朝鮮有作為,直到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變法,謀劃對西夏用兵後,楊文廣這才有機會征戰沙場。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出了三代名將,個個威震敵國

楊文廣的影視劇形象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派楊文廣協助韓琦修建篳篥城。楊文廣聲東擊西,揚言修建噴珠城,以吸引西夏軍隊。楊文廣隨後火速趕往篳篥城,只用一晚上的時間就部署完了防務工作。

當西夏人趕到篳篥城後,看到宋軍有備,知難而退。西夏人臨走前,給楊文廣留下了一封充滿挑釁意味的書信“當白國主,以數萬精騎逐汝”。楊文廣痛快接受挑釁,當即派宋軍襲擊西夏軍,大勝而歸。

楊文廣的軍事才能得到宋神宗的認可,先擔任知涇州、鎮戎軍,又擔任定州路副都總管,最後升任步軍都虞候。

熙寧七年(1074年),宋遼兩國的地界爭端再起,已經七十五歲的楊文廣以老病之軀向朝廷獻上軍陣圖,還有攻取幽燕之策。然而楊文廣還沒有等到朝廷的答覆,就已溘然長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