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我是李安导演的迷弟。

迷到什么程度呢?我看过李安导演所有的电影作品,一部不落。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从最早的父亲三部曲,《饮食男女》,《推手》,《喜宴》,到后来横扫好莱坞的《断背山》,《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再到自己导演生涯的巅峰之作《卧虎藏龙》,《色·戒》,以及那些不是太出名或者口碑分化严重的作品,《与魔鬼同骑》,《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绿巨人浩克》等等,一部都没有错过,算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小迷弟。

众所周知,李安是一个人文主义特质特别明显的导演,这种特质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每一部作品中,打上了深深的个人印记。不过呢,凡人都有两面性,就像某次采访中他自己说的一样,外人眼中温文尔雅的李安,有些时候同样是会变身为一个狂放不羁的暴君。不管是在身为导演的片场调度中,还是作为一个电影人,孜孜不倦的不停探索电影世界的未知边界,这或许可以解释他在电影拍摄技术上的偏执,相当硬核。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从《少年Pi的奇幻漂流》开始,再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中除了继续给你讲一个好故事以外,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真的很不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仿佛詹姆斯·卡梅隆附体,不断地从自己的百宝囊中掏出一件又一件五花八门的新式武器,大杀四方,颇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味道。

所以这部《双子杀手》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但是写评论的时候,一是一,二是二,有一说一。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技术,五分。

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是每秒120帧,相对于通常电影作品的每秒24帧,到底有什么区别?

从技术上说,每秒放映24帧,这里的帧可以理解为一幅画面,也就是说电影每秒放映24幅画面,连续起来以达到动画的效果。研究表明每秒帧数越多,画面的流畅程度越好,每秒60帧以上可以明显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每秒120帧是每秒24帧的5倍,采用这样的拍摄技术可以让画面更加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给人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从观影体验上来看,第一感觉就是整部电影非常的明亮,这种明亮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甚至还要超过清晰,那种感觉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通常的电影作品中,观众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这是电影画面,不是现实生活,我们是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欣赏电影。而《双子杀手》带来的新奇体验是观众好像就身处在电影之中,所有发生的一切动作,对话,表演就在我们的身边,彼此之间没有间隙,而是完全融为一体,套用一句唐诗来说,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尤其是在一些高速运动的镜头表现上,120帧带来的体验更是无与伦比,比如高速行进的火车,四处飞溅的水花,空气中飘散的灰尘,打斗过程中迸裂的各种碎片,还有拳拳到肉,虎虎生风的动作场面,超高的清晰度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人感觉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场现场实景表演秀,所有的这一切就发生在电影院观众身边,触手可及。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从这个角度上,《双子杀手》只能去电影院看,而且,越贵越好。

第二个技术上的突破是动作捕捉。为了营造出一个如假包换的年轻版威尔·史密斯,今天的威尔·史密斯被李安导演从头到脚扫描了三遍,据说连后牙槽都没有放过,称得上是纤毫毕现。再加上对于另外一个真正二十岁青年的实体复制,完美的还原了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皮肤,眼神,发质等等要素,二者合一,可以说李安用电脑技术重新创作了一个二十岁的威尔·史密斯,不是替身,不是化妆,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虚拟”人物。

不知道真实版的威尔·史密斯和这个创造出来的年轻版自己演对手戏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想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想对着空气在自言自语?还是只是一个人在我行我素?可能对于他这个级别的演员来说,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或许将是对于自己演技的又一重考验吧。要知道上一部如此大范围采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还是《战斗天使·阿丽塔》,不过那可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动画人物主题电影,与完全真人版的作品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说不定,很快我们将会在大屏幕之上看到完全由动作捕捉技术组成的电影,假以时日,如果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那么未来的电影还需要演员吗?

李安给所有的从业人员出了一道难题,没想到这位一向文质彬彬的老爷子的内心藏着一颗如此Geek的心。

情怀,三分。

有人说从本片中可以看到李安作品中一脉相承的父子情怀;

有人说从本片中可以看到美国科幻电影中一直都在思辨的难题,克隆人到底是不是人?

也有人这里面有导演对于过往荧幕历史上很多经典的致敬;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这些都有,但是每样东西都没有说清楚,虽然每样都有提及。如果说其中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应该还要算是科技的伦理讨论,其中包括克隆人是不是应该拥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乃至完全觉醒的自我意识,还是应该充当一件纯粹的工具,让你干啥就干啥,做一具纯粹的行尸走肉?未经当事人授权许可的基因窃取,用于克隆技术的法律和道德冲突,当克隆人面对原生宿主之时,彼此的角色定位应该如何诠释,是父子关系,还是伙伴关系,还是主仆关系?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可以延伸出来的主题有很多,而这些,本应该是导演最擅长,同时也应该是影片最出彩的部分。很可惜的是,我们在片中只看到每个主题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既没有深度又没有力度,宛如隔靴搔痒。同样,对于主演来说,这是一个问题。男主角在遇到过去的自己来追杀,心理活动不可谓不震惊,但是表现出来的震惊却是仅仅停留在说出来的台词上,而不是表演出来。对于影片高潮来临前的重要反转,克隆人的转变似乎来得太过于轻而易举,观众眼睛一眨,两个人前一秒还在打打杀杀,后一秒就已经并肩作战了,相信感觉到场面尴尬的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故事及其他所有不好的部分,两分。

就算是作为导演的迷弟,如果我们剥去所有的技术外壳,去掉情怀的附加分,《双子杀手》的故事真的是挺糟糕的。

故事情节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中规中矩而已。私下里认为,作为承载的主体,似乎基础太过于薄弱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除了带来无与伦比的感官刺激,同时也出人意料的带来了计划之外的副作用。如果打个比喻来说,舞台上的演员们正在卖力的一个接着一个翻筋斗,但是喀喇喇一声,戏台的地板全塌了……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首当其冲的是节奏,作为一部动作片,当每一个动作在120帧的威力加持之下变得活灵活现的同时,整部电影的节奏却变得异常的缓慢,近乎于拖沓,而这对于一部动作片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作为正面的标准,可以参见《谍影重重》系列,异常凌厉的剪辑风格和主人公本身跌宕起伏的命运完美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影片的基调。《双子杀手》在这一点上挺失败的,当动作片的观感呈现出一种言情片的节奏,毫无疑问会给观众带来一种错位的焦虑,而现场体验中还包括120帧速度带来的加速伤害。

其次是人物的刻画,如果是正面角色完全依仗威尔·史密斯的个人能力撑起了台面,那么反派大BOSS的克里夫·欧文就有点不称职了,准确的说,太弱了!双方完全不是对等的较量,就算加上手下那些看起来牛气冲天,实则不堪一击的虾兵蟹将也不行,简直就是不堪一击。这样的一种不对称结构极大地伤害了影片本身的平衡,胜负一边倒的局面乍一眼看上去似乎很热闹,但是本质上不仅破坏了影片的推进节奏,尤其是最后的结尾有一种草草收场的感觉,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正反角色双雄对峙的设计,使得大结局的胜利显得很廉价。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作为场外观众,我们无从得知幕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或许是新技术的实验占据了导演过多的精力,还是就算是业界翘楚面对这样的突破性创新,依然有点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就电影院里面坐着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很不好。

这样的一种批评并非是吹毛求疵,因为导演是李安,公认的华语导演第一人。

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一次突破,尤其是这种突破是建立在颠覆自身的前提之下。

那个去吃螃蟹的勇士,从来都不容易,特别当这个勇士早已经功成名就,大可以衣锦还乡,这样的一种尝试,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一个迷弟眼中的《双子杀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