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探”見未來!

兩年多來,雄安新區建設如火如荼。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是新區第一個建築項目,佔地面積24.24公頃,總建築面積9.96萬平方米,建設過程中集成應用世界前沿先進技術,綜合運用BIM、CIM技術、海綿城市、被動式建築、綜合管廊、裝配式建造方式等30多項新技術,探索形成了國內建築的創新“試驗田”和未來城市的“樣板示範區”,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園區、綠色園區。

專家表示,市民服務中心相當於一個小型城市的縮影,是雄安新區功能定位與發展理念的率先呈現。通過市民服務中心或許可以探視到雄安新區未來的一些影子。

從這裡,“探”見未來!

航拍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中國雄安官網記者馬夢迪 攝

——綠色低碳環保宜居的“樣板示範區”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雄安新區發展定位第一條便是“綠色生態宜居之城”。《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使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進行城市建設,營造優質綠色市政環境”。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嚴格按照《規劃綱要》中“嚴格控制碳排放;建設海綿城市;推廣綠色建築;使用綠色建材;建立循環再生的汙水處理系統;建設先進專業的垃圾處理系統”等具體要求進行設計施工建設,如今一座綠色低碳的“樣板示範區”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從這裡,“探”見未來!

航拍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王曼 攝

大規模採用高度集成化、工業化的裝配化建築體系,在企業辦公區大量使用模塊化、可生長、可循環利用的裝配式房屋,在工廠環境下完成建設裝修工序後直接運至工地搭建,施工工期相比傳統模式縮短40%,建築垃圾減少80%以上。新區建設採用經濟適用又環保綠色的新材料和設備系統,提供安心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踐行“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理念,因地制宜佈設地熱井1510口,採用“淺層地溫能+再生水源+冷熱雙蓄”技術,實現供熱、製冷、生活熱水一體化供應,每日可提供生活熱水100噸。採用被動式節能建築,通過精細化設計施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內部熱源,在保證生活舒適度情況下實現建築低能耗運行。

充分利用園區地形高差,因勢利導引入生態水系統和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精心設置淺草溝、人行道透水磚、車行道透水瀝青、停車位植草磚等設施,綜合採用滲、滯、蓄、淨、用、排的方式,增加近8000立方米的雨水滯蓄容積,實現項目雨汙零排放,確保遭遇暴雨時不內澇、不積水。

採用先進技術建設汙水和垃圾處理系統,率先引入綠色生態島建設,鼓勵模塊化處理廚餘垃圾及循環使用技術,通過可回收壓縮區、有毒有害垃圾區、餐廚垃圾區實現項目內垃圾預處理,分類出園。在公共區域佈置智慧分類投放站,自動記錄垃圾分類情況,實行垃圾分類積分,並通過互聯網與誠信檔案關聯。

從這裡,“探”見未來!

藍天白雲下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滿目蒼翠。中國雄安官網記者馬夢迪 攝

構建以鄉土植物為主的北方園林景觀,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著重對春花秋葉特色景觀的營造,滿足場地種植景觀的多樣性、經濟性、生態性。通過連續花園步道將大生態自然引入建築空間,並設置總長度1500米的慢跑運動環道和總長度750米的漫步健身環道,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辦公環境。

從這裡,“探”見未來!

工作人員在介紹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地下管廊。新華社記者邢廣利 攝

地下管廊式基礎設施是新區建設的一大亮點,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統籌燃氣、供電、通信、排汙等管線敷設,結合雨水調蓄設施,建設幹線、支線和纜線三級耦合的示範性綜合管廊體系,總長度為3.3千米。推進地下空間管理信息化建設,管廊中設有視頻監控及安防系統、有害氣體及環境監測系統、有線語音電話系統等,通過中控室實行統一管理。

——智能高效的“智慧園區”

《規劃綱要》提出,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適度超前佈局智能基礎設施,推動全域智能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從這裡,“探”見未來!

藍天白雲下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王曼 攝

市民服務中心作為採用“CIM+BIM”技術建造的試點項目,初步建立貫穿規劃、設計、建造、交付的項目級(BIM)、城市級(CIM)建設管理系統。實現BIM模型、三維傾斜地理模型與三維地質模型的融合疊加展示,可減少70%以上的施工變更,利於快速精確算量,有效控制成本,保障建設品質,並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創新工地管理模式,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臉識別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建築施工全過程的數據自動採集、智能分析及智能預警,打造“智慧工地”。實施樣板引路,開展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活動,基於VR(虛擬現實技術)開展“體驗式”安全教育,形成有雄安特色的項目管理模式。

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等數據,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打造現實物理空間與虛擬數字空間交互映射、融合共生的數字孿生園區,實現物理園區與虛擬園區的同生共長,形成雄安新區“數字孿生城市”的微縮雛形。

從這裡,“探”見未來!

基於綠色發展的基本理念,市民服務中心倡導綠色出行,禁止燃油車駛入園區,創新推廣固定線路、不固定站點、根據乘車人數動態分配車型的“智慧公交”運營模式,構建包含新能源無人車、智慧騎行共享單車、電動擺渡車和智慧公交等綜合運用的智慧交通體系,創新實現無障礙系統化、開放街區、通用共享、便捷出行、健康生活、便民利民等人性化服務,真正實現“市民服務中心”的內涵,以人為本、把城市還給人。

適度超前佈局智能基礎設施,建立應用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的“1+2+N”賬號體系,利用遍佈園區的2萬多個傳感器,實現智慧辦公、智能會議、信用服務、智慧出行、未來酒店、環境服務等應用服務體系,全維度覆蓋政務、商業、住宿、餐飲等業態。通過雄安通APP對各應用場景實現全維度覆蓋,為辦公、辦事和參觀人員提供有溫度、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務。

——提供優質政務服務保障優質公共服務

優質的政務服務是優質公共服務的重要保障,《規劃綱要》指出,“打造便民高效政務服務環境,建立新區政務服務平臺,簡化審批程序和環節,提供一站式服務”。

位於市民服務中心西南的政務服務中心,以政務服務雲平臺建設為抓手,探索放管服、證照分離、“互聯網+政務”等改革,創新實施“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口出件、一人幫辦、一包到底、一次辦結”,實現審批服務全貫通,創造“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的雄安政務服務新標準。

從這裡,“探”見未來!

企業工作人員在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內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在行政審批改革工作方面,集中打造“1+4+5+6”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模式。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全貫通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改革模式,開展一門覆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幫到底的“四個一”政務服務建設。推進“事項清單化、許可標準化、人員職業化、審批智慧化、平臺一體化、審管聯動化”的行政審批“六化”改革,努力實現“事項最全、環節最簡、流程最優、時間最短、服務最好”的“五最”工作目標。

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平臺。打造新區四級覆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依託國家和省級政務服務平臺,推進實現新區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持續打通各類系統專網,對接新區規劃建設BIM平臺和線下服務大廳智能終端設備,推進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推進建立新區電子證照批文庫,提升材料線上線下共享複用水平。與北京、天津政務服務平臺深度對接聯通,助推“京津冀+雄安(3+1)”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動政務服務向“兩微一端”延伸拓展,打造具有雄安特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政務服務APP,提供多樣性、多渠道的網上政務服務。(新華社記者劉桃熊、曹國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