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搭上互联网快车

古都北京,悄然出现了智能灯杆、智能座椅、智能红绿灯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记者发现,时下备受瞩目的垃圾分类,也搭上科技快车。借助“互联网+垃圾分类”,不少社区创新出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记者采访发现,“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是劲松五区普及垃圾分类的“法宝”:街道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在垃圾桶边建设“绿馨小屋”,居民投放垃圾后,可以“刷卡”获取积分,通过“绿宝e生活”客户端,居民参与次数、投放重量、所得积分、可换购商品,都可以显示在客户端里。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亚运村、劲松、将台等地全面铺开。到今年年底,它将覆盖全区43个街乡。

北京垃圾分类搭上互联网快车

如果说开发客户端的做法是“在软件上下功夫”,那么大兴区亦庄镇的工作模式则是“软硬兼施”,不仅开发了客户端,还在试点小区为居民发放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在楼下安装智能垃圾箱。

北京垃圾分类工作用上了“人脸识别”。居民扔垃圾前,得先“刷脸”,系统识别后自动打开分类投放口,并根据所投垃圾为投放人进行积分。由街道出资采购的这套设备,已经来到小区2个多月了。投入使用前,社区和物业到各户进行了人像信息采集,被录入人像采集系统的居民,只要走到垃圾柜的摄像头前,投放口就会自动开启。

北京垃圾分类搭上互联网快车

家住东城区外交部街33号院、已坚持垃圾分类8年的陆大爷,最近在小区发现了新玩意儿:6台支持“指纹识别”的智能垃圾箱。“这不仅能按指纹,还能刷卡,屏幕上还能记录每个用户参与分类的频次和数量。”陆大爷说,希望这种“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模式长效化运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