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撞机,杨振宁为什么反对建造它?

臭臭不cho


近些年来大众最熟知的中国物理学家有三个人,分别是潘建伟和杨振宁以及王贻芳,其中潘建伟是量子通信的,杨振宁和王贻芳则是高能物理同行

高能物理不仅在字面上很“高能”,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也很“耗能”,因为生产“高能”的实验环境需要巨大的加速器而巨大的加速器又需要巨额的电力,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开始运行后需要周围两座核电站来为其供能,但饶是这样LHC目前的功率也已经不能满足高能物理学家们的需求了,所以欧洲目前打算再建一个功率更大的对撞机。

2014年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是王贻芳)计划建造周长100公里的正负电子对撞击(CEPC),该对撞机的功率将是LHC的7倍以上,按照王贻芳的话说建成后中国将在未来20到30年成为世界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有趣的是当年美国也想做“世界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准备建造一个超导超级对撞机(SSC)最初的预算是44亿美元,结果该项目到1993年的时候就因为经费超支被裁了,而此时整个项目的完成度还不到20%,隧道也才挖了三分之一,因而项目负责人很后悔当时没把预算报到200亿美元。

而同时期的欧洲LHC一开始的预算是26亿美元,2008年完工时已经花了90亿美元。尽管欧洲方面说这个项目并不是很亏,但明眼人都看出来这不过是死鸭子嘴硬而已。

美国和欧洲的经验都表明建造大型对撞机是非常非常烧钱的一项工程,而且最重要的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美国对撞机当年“花了20亿美元挖了个坑最后又把它填上”的及时止损行为虽然避免后续的烧钱,但照样也没少挨骂。

杨振宁只是反对中国现在建造,他提倡的是到20年或者30年后再建造大型对撞机

他认为高能物理领域想要取得突破绝非一朝一夕,而且就算取得了突破想要转化为生产力也还需要一个甚至几个世纪才行,因此中国目前完全没有必要拿出近千亿来建造一个并不能“定乾坤”的大型对撞机。


宇宙观察记录


因为如果建造出来后,对撞机产生粒子时又会产生多一个问题,究竟是对撞的力量产生还是对撞产生的声音产生呢?如果发现万物起源是从声音产生的话,那将颠覆所有研究出来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