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生辰八字,提前瞭解

海南島是位於南海北部的一座島嶼,又稱瓊州。你想要知道海南島的相關知識嗎?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海南島的資料,歡迎閱讀。

海南島基本簡介

海南島位於我國雷州半島的南部。從平面上看,海南島就像一隻雪梨,橫臥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之上。

海南的生辰八字,提前瞭解

海南島的長軸呈東北一西南向,長約300餘公里,西北一東南向為短軸,長約180公里,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於臺灣島的第二大島。海南島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瓊州海峽寬約20公里,是海南島和大陸間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灣和南海之間的海運通道。由於鄰近大陸,加之島內山勢磅礴,五指參天,所以每當天氣晴朗、萬里無雲之時,站在雷州半島的南部海岸遙望,海南島便隱約可見。

海南島地理環境

海南島是一個美麗富饒,歷史悠久的海島。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生斷陷形成的島嶼。

海南的生辰八字,提前瞭解

早古生代時(距今5.7億年前—4.4億年前),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地區是一個沉降帶。加里東造山運動使雷瓊地區上升成陸,形成以北東方向為主的一系列斷裂褶皺帶,使早古生代沉積的地層發生了質變。到晚古生代(距今4.4億年前— 2.3億年前),海南島陸塊相對穩定。但印支運動又促使岩漿活動強烈,形成現在海南島廣泛分佈的花崗岩體,構成了山地,也築成了海南島的基礎。後來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又使這個花崗岩穹窿發生強烈的斷裂,形成幾條大的東西向斷裂帶,使斷裂以南大約三分之二的區域抬升,稱為海南構造隆起,且1億多年以來一直在上升;斷裂以北發生下陷,稱為雷瓊凹陷。然而,在第四紀以前(250萬年前),海南島和雷州半島還連在一起,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夏地塊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約更新世(距今250萬年前—l.5萬年前)中期,由於火山活動,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發生了斷陷,變成了瓊州海峽,才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開。以後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島與大陸多次分離和相連,到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瓊州海峽和海南島現在的形態。

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海南構造隆起是海南島中部不斷抬升,逐漸形成了現在海南島的地貌特徵;山地位於中央,丘陵、臺地、平原依次環繞四周。海南島平均海拔 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佔全島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臺地佔三分之二。

海南島自然環境

海南島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以地區,和雷州半島相仿,具有同樣廣寬的臺地和壯麗的火山風光。據地質學家的考證,海南島與雷州半島本來連成一片,只是到了距今1萬年前以來,海面上升,海浪衝刷,形成一條長達80公里,寬約20公里的瓊州海峽,才使兩者南北分居,隔海相望。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區,五指山橫空出世,周圍丘陵、臺地和平原圍繞著山地,環環相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氣勢十分雄偉。

海南島,是一個“四時常花,長夏無冬”的地方,氣候條件特殊。年平均氣溫在24℃左右,為全國之冠。7月份是最高氣溫的月份但平均溫度只有28.4℃,由於海風吹拂,並無十分悶熱的灼人之感;1月份是最冷月份,但平均氣溫為17.2℃,更是溫暖如春。海南島雨量充沛,年雨量在1600多毫米左右,其中以8、9月份降雨量最為充沛,時見暴雨出現,也常有颱風侵襲。

海南島氣候環境

海南島氣候屬於海南性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2℃一26℃之間,一月份,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仍在19℃以上;最熱的七月平均溫度在28℃一32℃之間。年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其中以8、9月份降雨量最為充沛,時見暴雨出現,也常有颱風侵襲。終年常綠;四時花開,一年四季皆宜旅遊。海南島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東方夏威夷”之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冬都”。

風俗民情

海南島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被稱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塊未被汙染的淨土”。島上四季常春,森林覆蓋率超過50%。海南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五大旅遊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海島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苗族風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與黎家人一樣,盛裝歡慶節日。各家還製作五色飯,(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紀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飯是苗族人將山蘭稻米,分別用桑等植物葉浸染成黑,紅、綠、黃四色米,與白色米共煮,混合製成特香佳餚。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黎族風俗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但是在現代文明衝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著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於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採”,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紋身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海南民俗節慶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曆“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曆“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海南四大名菜

文昌雞

文昌雞——號稱“海南傳統四大名菜之首”。因產於文昌而得名,而且還是馳名中外的一道名菜。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該市潭牛鎮天賜村,村外多榕樹,樹上古枝參天,濃蔭遮日,樹上綠草如茵,雞雛成群,雞食榕籽、覓昆蟲,追逐嬉戲,繁衍生棲,文昌雞的特點是個體不大,重約1.5千克左右,毛色鮮豔,翅短腳矮,身圓股平,皮薄滑爽,肉質肥美。一般當地人養雞方法:將純種雞苗交給農戶放牧飼養120天,回收後喂大米、番薯、花生餅、椰蓉等熟飼料,集中育肥50天。

關於文昌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相傳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為官,回京時帶了幾隻文昌雞請皇帝品嚐。皇帝品嚐後稱讚道:“雞出文化之鄉,人傑地靈,文化昌盛,雞亦香甜,真乃文昌雞也!”文昌雞由此得名,譽滿天下。因村野之雞受皇上天子賜名,村舍榮光,該村得名天賜村。天賜村中最早養雞人姓蔡,故文昌雞亦稱蔡氏雞。

在海南素有“沒有文昌雞不成席”之說。海南人吃文昌雞,傳統的吃法是白斬(也叫“白切”),是中國最佳食用型雞種之一,最能體現文昌雞鮮美嫩滑的原質原味。如果你夾一塊金黃色的雞肉放入你的口中,一定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棒!”同時配以雞油,雞湯精煮的米飯,俗稱“雞飯”。白斬文昌雞在海南不論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場。在香港、東南亞一帶出備受推崇,名氣頗盛。

加積鴨

加積鴨盛產於海南瓊海市嘉積鎮,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相傳加積鴨是300多年前由華僑從馬來西亞引進的良種鴨,故稱“番鴨”。其長相別於本地的草鴨和北京鴨。它形體扁平,紅冠黃蹶,羽毛黑白相間。由嘉積地區飼養番鴨的方法與其他地方殊異,故其脯大、皮薄、骨軟、肉嫩、脂肪少,食之肥而不膩,營養價值高,故人們把嘉積飼養的番鴨稱為加積鴨。據測定,加積鴨肉含蛋白質34%,比雞和豬,牛肉含量都高,脂肪則佔12%左右,比北京鴨的含量少8%,比鵝和草鴨更少;而胸、腿的肌肉佔全部肉量的六成左右,是一種肥美多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健康美食,可補虛暖胃,強筋壯骨,活血行氣。

海南的生辰八字,提前瞭解

民間把加積鴨視為補虛勞之食,取冬蟲草一起燉食,滋補之功更大,如與糯米煮鴨粥食之,有養胃、補血、生津之功效。講到了享受加積鴨,佐料也特別講究:用滾鴨湯衝入蒜茸,姜茸,擠入酸桔汁,加精鹽,白糖,辣椒醬調成。那麼這令人垂涎三尺的加積鴨是如何餵養的呢?這以瓊海市嘉積鎮填肥鴨最為出眾,它的特點在於:從小給小鴨仔餵養淡水小魚蝦或蚯蚓、蟑螂,養到70天左右時開始填肥,也就是“填鴨”把米飯,米糠,豆餅等揉和成團,往其嘴裡塞,一天三次。經過20多天的填肥,這時鴨的嘴腳變白,脂肪滲入肌肉,肉肥香嫩,以這種方式餵養的加積鴨,稱為“正宗加積鴨”一般加積鴨有白斬、板鴨、烤鴨三種食法,但以“白斬”最能體現原汁原味,固而最為出名。

東山羊

東山羊自宋朝以來就已享有盛名,並是“貢品”,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

海南的生辰八字,提前瞭解

東山羊是在海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下而形成的一個地方優良肉用品種.在體型外貌方面, 它在山羊當中是屬於體型比較大的一種. 成年體重可達40到50公斤, 外貌特點是它的公羊母羊都有角都有鬍鬚, 頸部比較細長, 體質比較結實,毛色短而發亮。

東山羊的食法多樣,有紅燜、清湯、椰汁、乾煸及火鍋涮等多種吃法,配以各種香料、味料,經過滾、炸、紋、蒸、扣等多種烹調。每種吃法都有各自的特色,但總的來說,就是好吃。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和樂蟹

和樂蟹是海南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之一,與文昌雞、加積鴨、東山羊並稱為“海南四大名菜”。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市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和樂蟹得烹調方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其以“清蒸為佳,既保持了其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海南的生辰八字,提前瞭解

“清蒸和樂蟹”的特點是:突出了和樂蟹的原汁原味,其蟹肉鮮嫩,蟹膏為黃色,似鹹蛋黃,配姜醋佐料而食,味極鮮美,極富營養。而且,它還有“補骨髓,滋肝陰的藥用功效。對人體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