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鰱和白鰱有什麼區別?養殖哪個更掙錢呢?

農夫也瘋狂


花鰱和白鰱的區別其實是很大的。花鰱準確的學名叫鱅魚,白鰱學名叫鰱魚。我們通常說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中,鰱魚指的就是白鰱,鱅魚指的就是花鰱或稱大頭、胖頭。

一、鰱魚

鰱魚又稱白鰱、鰱子魚。體較長側扁、體較高,頭較大約佔體長的1/4,眼小。鱗片細小,鱗細腹肥,腹鰭前方和後方均有角質稜。體背部青黑色、 腹部銀白色。性情活潑,喜跳喜躍,常能跳離水面1~2米高。

鰱魚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主要以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為食,對於一些懸浮於水中的草魚糞便和投放的雞糞、牛糞、腐屑類餌料以及酸味的糟食也非常喜歡。鰱魚喜歡生活在水質較肥的明水區域,在混養魚塘中,充當了草魚、鯉魚等吃食性魚類的後勤及清道夫角色,但鰱魚耐低氧能力較差。

鰱魚為廣佈性魚類,喜群居,棲息於水體的上層,生性活潑,尾鰭有力,系半迴游魚類。1.5釐米以下的魚苗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1.5釐米以上主要食浮游植物直至終生,其食物鏈短,生長快,當年可長到15釐米以上。

二、鱅魚

鱅魚又稱花鰱、胖頭、大頭魚。體較長側扁、體稍高,頭特別大,約為體長的1/3,故稱胖頭魚。眼小,身體側扁,腹鰭前無角質稜,鱗細小,體暗黑背有不規則的黑點,性情溫和,遊動遲緩、不喜跳,易捕撈,喜集群遊動,生活在水體中上層。

鱅魚也為廣佈性魚類,平時棲息於水體的中上層,活動力不如鰱魚活躍。也像鰱魚一樣屬於 “濾食性”魚類,以浮游動物為主要食物,取食方式與鰱魚大致相同,也是依靠鰓耙濾食浮游動物兼食藻類,在混養魚塘中,也充當了草魚、鯉魚等魚類的後勤清道夫角色。

鱅魚是很受歡迎的淡水魚,特別是胖頭魚頭肥美適口,有多種食用方法,味道極好。

鱅魚為何稱花鰱?

按鱅魚的習性,常大批成群遊動,好似“連”在一起,再加上身上有黑色的花斑,故名"花"。有人說,因為此魚又像鮭魚,但身上有黑色的斑塊,為了與鮭魚區別起見,特取名為“花鰱”。

三、白鰱和花鰱的區別

1、白鰱和花鰱的頭都比較大,尤其是花鰱的頭,佔整個身體的1/2甚至更多,因此花鰱又稱“胖頭魚”,以頭部肉多而知名。

2、因為它們都生活在水上層,據釣魚人說,釣白鰱和花鰱的釣法非同一般,用的是浮釣法。它們的不同之處是魚鉤離水面的距離有點不同,釣白鰱40公分深,釣花鰱60公分深。並且,釣白鰱用酸餌,釣花鰱用臭餌。

3、花鰱,頭大,身上有淡黑色斑點。白鰱,頭小點,全白鱗,無黑色斑點。

有這樣一種傳說:過去有一人家準備宴客,下人作了一道鱅魚菜,主人只見其頭而不見其身,覺得實難登大雅之堂,於是就把這道菜撤了下來,並囑咐下人:“你們拿去吃吧”。過去下人多稱“庸人”,於是這種魚也被稱之為“鱅魚”,指不能上“檯面”的菜。

按照現實的理解,花鰱性不急、溫順,似人"庸庸碌碌"而無為,故名"庸"魚(鱅魚)。

四、白鰱和花鰱的食性

鱅魚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也兼食浮游植物。根據倪達書教授研究,鱅魚食物中浮游動物與浮游植物的平均比例為1:4.5,在數量上浮游植物佔優勢,但生物量遠不及浮游動物,平均一個浮游動物要比一個浮游植物大10倍或更多。因此,從鱅魚的食性分析看,浮游植物出現率並不低,但對營養起主要作用的仍是浮游動物。

鰱魚屬上層魚類,性情暴躁,有愛跳的習性(有時會躍出水面),所以養魚者常根據鰱魚“跳水”的情況,來預測鰱魚的生長和產量。

現在的池塘養殖大多以養吃食魚(比如:草、鯉、鯽等)為主,往往因大量吃料而排糞量較多,會導致水質肥度過大,容易造成水體藍藻或嚴重富營養化,造成生存不適宜。

我們都知道鱅魚主要吃浮游動物,而鰱魚主要吃浮游植物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些魚類混養的"食物鏈"原理,草魚、鯿魚、青魚、鯉魚、鯽魚等吃食性魚類排出的糞便是肥沃水質和繁殖浮游生物的好肥源,有了這肥源就會有浮游植物繁殖,而鰱魚則以浮游植物為食。為此必須在池塘中混養濾食性的鰱魚,其次才是鱅魚,才能夠淨化水質,彼此互惠互利。

但是現實卻是很多人嫌棄白鰱價值低拒絕套養,殊不知白鰱是藍藻的剋星,還非得混養不可,否則,每年的藍藻暴發讓人頭痛不己。

其實,花、白鰱混養石與其它魚類之中,是沒有成本或者是成本很低的,照此而說,花白鰱的利潤是狠高的,還別以為白鰱賣價低而遭嫌棄,這是一個錯誤的誤解。

五、白鰱和花鰱的混放比例

我們從食物鏈來說,浮游植物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由於肥沃水質首先繁殖浮游植物,而浮游動物大多以浮游植物為食,因此,鱅魚的食料是由鰱魚吃剩的食料轉化而來,因此,在鱅龜、鰱魚的放養比例上就有個比例關係。

有地方養魚人有句俗語:“一鯇三鱅九鰱”。三與九的比例是1比3,意即指放養一條鱅魚來搭配放養三條鰱魚。

為何如此呢?

因為水中的浮游植物總是先繁殖,且數量大,種類多。但鰱魚不可能把水中的浮游植物吃盡,因此一部分被浮游動物作為食料,因而成為鱅魚的食料。

從食物鏈來看,多放鰱魚,勢必水中浮游植物大量減少,浮游動物的食物相應減少,提供給鱅魚的食料也少了。但並不是說,全部放養鰱魚,把水中浮游植物吃盡,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現實的。

為了綜合利用水體,進行立體生產(鰱魚生活在水上層,而鱅魚則在水上中層),加上鱅魚價值高,適當控制鰱魚的放養量,為鱅魚留有足夠食料,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措施之一。

再者,某些浮游植物鰱魚不一定愛吃,而這鰱魚不愛吃的浮游植物,卻成為浮游動物的食料,為鱅魚提供食料基礎。所以挖掘水域生產力,兩者都不能偏廢,核心問題是比例問題。

綜上所述,水中的浮游植物的數量大多超過浮游動物的數量,因此,多放鰱魚,少放鱅魚。別認為鱅魚價值高,就只混養花鰱而不養白鰱或多放花鰱而少放白鰱,這也是不妥當的。

六、主養或專養花鰱

除非有專有特長的技術,主養或專養花鰱也是可以的,但依照目前的養殖技術水平還是不具備的,有望於今後隨著科學養魚技術的提升,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怎樣提高鱅魚的放養比例和產量就成為養殖生產中急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隨著生物有機肥和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水體藻類組成也相應發生了根本變化,為提高鱅魚的產比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鱅魚能攝食的浮游動物個體大、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種類,在使用生物有機肥和生物製劑後,硅藻、甲藻、隱藻,可能會成為優勢種群,為浮游動物的天然餌料提供也相應豐足,當然浮游動物的生物量也很高了,為鱅魚成為主養魚類提供了食物基礎。

根據有人多年的生產實踐,鰱鱅魚的放養結構中,鱅魚的比例小於20%或大於80%,鱅魚的生長速度都較快,當鰱的放養比例在20%—80%之間時會抑制鱅魚的生長速度。

因此,鱅魚作為主養魚時,只能或必須要少量的搭配鰱魚為好,方可促進主養鱅魚的生長,否則,鱅魚也會生長不良的,因為浮游植物過多而浮游動物又消化吸食不完浮游植物,也對鱅魚來說是不利的。

目前,在常規條件下,混養花白鰱時,大約每畝200-300尾,其中,白鰱150-200尾,花鰱50-100尾。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漁人劉文俊。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漁人劉文俊


花鰱和白鰱有什麼區別?養殖哪個更賺錢

花鰱和白鰱它們都是“四大家魚”之一,相比較青魚、草魚,花鰱和白鰱應該更好區分。

白鰱在清水塘家這邊也直接叫做鰱魚,花鰱叫做雄魚、大頭魚或者是麻腦殼。接下來我們來過說他們之間有啥區別:

從顏色上來看:白鰱除了背頂部是青色外,別的地方全部都是銀白色的,而花鰱腹部以及兩側的魚鱗是黑白相間的顏色。應該說這也是區分白鰱和花鰱最容易的方法。

從頭部大小來看:白鰱魚頭明顯的要小很多,而花鰱魚頭就比較大了。平常我們吃剁椒魚頭就是用花鰱魚頭做的。花鰱魚頭可以佔到整個身體的40%,而白鰱也就只佔到20%的樣子。

從腹部側線也可以看出來:白鰱腹部兩側有非常明顯的側線,而花鰱兩側的側線沒有那麼明顯。

白鰱和花鰱都是屬於濾食性魚類,不過白鰱主要以濾食浮游植物為主,而花鰱主要以濾食浮游動物為主,它們在水層中也是有層次區分的,白鰱生活在水體上層,而花鰱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

要說養殖哪個效益更好,當然是養殖花鰱了。白鰱刺太多,味道也沒有花鰱味道好。像清水塘家這邊,現在吃白鰱的人真的很少,吃花鰱倒是很多,即便吃花鰱人家也是衝著那個魚頭去的。在我們這,白鰱大多都是用來喂黃鱔了。

從價格上來說,白鰱最不值錢,而花鰱的價格和草魚價格差不多了。所以養殖花鰱的效益肯定比白鰱好。

大家說呢?


洞庭清水塘


花鰱和白鰱有什麼區別?養殖哪個更掙錢呢?

花鰱其學名為鱅魚,俗稱花鰱、大頭魚、胖頭魚等等;而白鰱的學名為鰱魚,鰱子、白鰱是其俗稱,這兩者的區別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頭部:花鰱的頭部明顯要大要胖,整個魚看上去感覺只有頭部最大,而白鰱的頭部較小較尖,特別是現在有一種縮骨大頭魚,這個更明顯了。

  2. 看魚的鰓:兩種魚雖然都是濾食性的魚,但是其鰓部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自然環境下花鰱主要以浮游動物為主,所以其鰓部的鰓耙較稀疏;而白鰱主要以浮游植物為主,所以其鰓耙較花鰱的要密不少,而且十分發達。
  3. 體色:花鰱整體來說顏色要深,頭部和背部呈蒼黑色,腹部呈灰黃或白色,體兩側散佈有黑色的斑點;而白鰱則只是背部有一些青黑色,體兩側為銀白色。
  4. 看腹稜:一般的魚從腹部到肛門處的正中連線處都有一條硬的梗,水產學上稱之為腹稜,花鰱的腹稜僅從腹鰭基部至肛門處有,而白鰱的腹稜則自胸鰭下方直至肛門,這個是最直觀的分辨方法。

至於您說的養殖哪一個品種更掙錢,以目前整體市場來說,還是花鰱的市場好一些,不僅是市場價格高一些而且銷量也會高很多,白鰱的話大都只是用來做魚丸子用,而花鰱的一個魚頭就會令不少人去追捧;另外在養殖過程中,這兩種魚相對來說花鰱也會較白鰱耐養一些,白鰱對於水體中氧的變化是四大家魚中最為敏感的,稍不留神就浮頭。


(以上三張照片前兩張為花鰱,後一張為白鰱)

以上僅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可供您參考,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花鰱俗稱大頭魚,顧名思義其頭很大,佔到整個身軀的三分之一。魚鱗小,身軀白色有斑斑黑點。骨頭多且小。主要吃它的魚頭,湖南有一道菜叫“剁椒魚頭”,原材料就是花鰱的魚頭。做出來的味道確實不錯。市場上花鰱魚頭和魚身都是分開來賣,魚頭貴過魚身。
白鰱別名鰱魚,全身魚鱗小而白。骨刺非常多而且小,口感不是很好,腥味重,不適合清蒸。剁成兩指寬,有油煎炸直到表皮焦黃。這種做法就不怕魚刺多,腥味也沒有。


養殖方面,兩種魚都很好養,食雜魚類,什麼都吃。不像草魚經常玩喂草,而花鰱與白鰱可以不喂草。可心的方法是在水面養鴨,鴨子的排洩物非常適合這兩種魚。立體養殖的效益非常好。小時候記得父親在河裡撈了一些小的白鰱與花鰱放到一個小水塘裡,都不怎麼打理,過春節清塘時一樣收穫滿滿。主要魚塘的淤泥肥沃,兩種魚就是吃淤泥裡的生物或水面上的浮萍長大。

經濟效益方面,當然可以考慮養花鰱。去過市場的人都知道,很少有賣白鰱的。這種魚不受歡迎。江河湖泊裡到處是這種魚,不過這種魚可以淨化水質。當然一個魚塘也不要刻意只養花鰱,從經濟收益方面講,草魚,鯽魚都要養。


老鋪子


肯定是花鰱,花鰱的肉質嫩,口感更好,魚頭也是出了名的好吃,白鰱口感差好多,


贛鄉阿文


白鰱魚不值錢,花鰱魚很貴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