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斥責意大利過度親華後,馬克龍態度反轉,親自捧場“進博會”

只站“對”、不站隊的時代比預想來得更早。2019年3月23日,意大利成為第一個加入“帶路倡議”的G7國家。意方公開表示:儘管歐洲的對華策略看似統一,其實每個國家都有一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我們要在經貿方面急起直追,補上差距。“帶路倡議”是不能錯過的快車。意大利首腦孔特雄心勃勃的表示:意大利要重振在世界和歐洲的地位。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或許就是“縱然是發達國家也需要外力拉動來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

  意大利搶當“絲綢之路”的終點,猶如往油鍋裡投下了一塊冰。白宮對羅馬的決定進行了無理指責,除了炒作“威脅論”,還祭出了“無用論”。另一個對意大利相當不滿的是法國。法方“炮轟”意大利為了經濟利益而過度親華是個嚴重錯誤。

  法國對意大利不假辭色的批評,其實並不是反對歐盟對華加強合作與尋求共贏,而是認為意大利不守規矩,無視老大(法國自認的),私自越位。在愛麗捨宮的觀念裡,歐盟應該以一個整體來行事,在相關重大問題上必須協調一致,當然領頭羊和話事人就是法國自己。但一直都善於抓住機遇的意大利卻從來不管這一套,反而強調“意大利優先”。

法國斥責意大利過度親華後,馬克龍態度反轉,親自捧場“進博會”

  在“進博會”上,意大利也是一馬當先。“進博會”的第一件進館展品就是意大利帶來的法拉蒂-195型高速巡邏船。這種重約37噸、全長20米的公務船採用了諸多先進技術,譬如鈦金屬和碳纖維材料。而且這也是法拉蒂-195第一次來到亞洲參展。

  意大利人“敢為歐盟先”的勇氣開始獲得回報。在“進博會”還沒有開幕的情況下,法拉蒂-195已經獲得了清晰的採購意向,一家上海公司有意簽署購買協議。可以說,意大利搶得了頭彩。

  “進博會”是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彰顯大國捨我其誰的魄力與定力,為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注入了強心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對美國的保護主義與反全球主義的一次反擊。這場國際盛會也是2019年的“外交收官”之作。

  此次“進博會”企業展與國家展的總面積達到360000平方米,其中企業展涵蓋消費、服務、食品、健康、裝備等5大板塊和7個展區,吸引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的數量超過首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華盛頓似乎在刻意淡化“進博會”的影響力,也沒有派出高階人物,但美國企業的參展數量卻從2018年的174家增加到192家,展覽所佔面積達47500平方米,位居各國各地區之首。

法國斥責意大利過度親華後,馬克龍態度反轉,親自捧場“進博會”

  “進博會”的吉祥物是“進寶”,也含有“招財”、“多贏”的意味。作為老牌列強,法國當然不會放著一個大蛋糕而無動於衷,更不甘於落在意大利和美國後面。在“真香定律”的作用下,馬克龍不僅來了,而且所圖甚遠:

  1、法國和歐盟都希望進一步打開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場,擴大共同利益

  法國2018年對華出口約210億歐元的商品,而對華進口了大約500億歐元的商品,逆差大約290億歐元。馬克龍無疑想通過“進博會”加大對華出口,縮小逆差。

  此次跟隨馬克龍來訪的有30家法國公司,法方想在金融和航空領域獲得更多的准入權,並且減少法國家禽的出口限制。

  法國總統參加“進博會”,是歐盟主要國家元首或首腦的第一次出席。2018年第一屆“進博會”開幕式,美英法德意日等國的首腦都沒有參加。今年有64個國家參加“進博會”,主賓國達到15個,法國也在其中。行勝於言,馬克龍親自參加“進博會”,不僅是為了促進兩國的經貿關係,而且還有為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背書的意味。

  馬克龍在10月21日表示:期待推動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進入新層次,在民用核能、金融、農業、經貿、人文交流等領域都開闢新局面。法國還希望能夠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環保等全人類的共同挑戰。

  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的時候,兩國有必要攜起手來,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以及聯合國的權威。

  2、當美國不再提供助力,法國和歐盟正在探索一個全新的對華策略

  馬克龍的來訪,或許意味著法國乃至歐盟正在探索一個新的對話策略,展現了靈活的姿態。把馬克龍此行放到更加廣闊的視野裡看,是2個世界級大國、2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東西方文明的代表、亞洲和歐洲的2個核心國家之間的戰略溝通。

  崛起中的大國為歐盟提供了寶貴的幫助,包括對歐洲一體化進程、歐盟團結壯大的支持。相比之下,美國一直反對歐洲國家的抱團,想方設法要令歐洲恢復一盤散沙的狀態。

  華盛頓已經將自己嵌入與諸多經濟大國的爭端裡,其中就包括歐洲的主要發達國家,這導致美歐之間的“大西洋聯盟”愈來愈脆弱,令美歐幾乎不可能組成針對某個國家的戰線。

法國斥責意大利過度親華後,馬克龍態度反轉,親自捧場“進博會”

  美國一直有聲音建議白宮要聯合歐洲,但川普公開表示:歐盟對美國也不夠公平和開放。當馬克龍訪問美國時,曾經向川普詢問有關G2相關談判的內容,但遭到川普當面搶白:“這是我的協議。”可見,雖然法美有超過200年的情誼,但一涉及具體利益,馬上就談不下去。

  這種境遇對歐洲國家來說是陌生的。歐洲這些國家一直嚷嚷要擺脫美國的控制,可一旦在很多方面失去了美國的助力,歐洲反而有些無所適從。現在是歐盟建立完全獨立的對華策略的時候了。

  3、雙方都意識到彼此的重要性,正視分歧的同時也可以擴大合作

  儘管歐盟將世界第二經濟體視為“系統性對手”,法國也一直努力以歐盟整體的角度來調整兩國關係,但在現階段,合作依然大於分歧。雙方都強調對方是“整體性合作伙伴”,戰略對話尤其重要。

  2019年3月,歐盟在一份戰略報告裡對中歐關係進行了重新評估,提出了3個目標:一是深化解除以促進全球利益,二是尋求更加平衡的互惠關係,三是歐盟要不斷調整來適應變化的格局與經濟現實,以此來保持歐盟的繁榮、價值觀。

  歐盟還提出了10個行動建議。馬克龍此次來訪,其實應該是衝著改善貿易和投資關係、擴大多邊合作、圍繞國際和平與共同發展展開溝通。

法國斥責意大利過度親華後,馬克龍態度反轉,親自捧場“進博會”

  如何維持挑戰與機遇的平衡?歐盟當然知道“戰略伙伴關係”的重要性,但同時也開始注意到這是一場爭奪技術主導權的經濟競爭,也是一場不同治理模式的體制競爭。

  在2019年3月,一次“中法德歐”峰會已經令全世界感到意外。歐盟顯然已經把對華關係和對美關係放到同等重要的層次。也是從2019年3月以來,意大利、盧森堡和瑞士都簽署了“帶路倡議”備忘錄,正式加入這一前途遠大的體系。而德國則透露,如果能與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協調一致,不排除集體加入“帶路倡議”。

  事實證明,東方古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某些國家掀起的狂風暴雨可以攪翻小池塘,但無法掀動大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條河如何才能永不幹涸?只能主動融入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