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和“姐”有什麼區別?

新月新語錄


查閱現代漢語詞典,“姊”和“姐”的最基本的含義相同,都是表示同父母或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比自己年齡大的女性親屬的稱呼。但是從造字法來說,“姊”和“姐”,其中有一個是正宗血統的,有一個是山寨的,你能分辨出來麼?

一、“姐”字解析

讀音jiě,形聲。從女,且聲。本義:母親的別稱。

看見沒有?這個字最早的意思不是指同輩,它是古代四川一帶的方言,蜀人稱母為姐 [mother]。

有什麼依據呢?

見《說文解字》:“蜀謂母曰姐”。 段玉裁注:“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制。”

那麼,是什麼時候開始“姐”字用作表示“女兄”呢?據我考證,大概在宋朝時期。

南宋有一位學者叫做吳曾的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紹興三十二年他編了一本筆記文集《能改齋漫錄》,裡面記載說:"近世多以女兄為姐,蓋尊之也。"大概意思是說:近來多叫女兄為“姐”,大概是對女兄的尊敬——當做媽一樣對待!

二、“姊”字解析

讀音zǐ,形聲字,本義:比自己先出生的同胞女子。如:“大姊”、“二姊”。

《說文解字》解釋:姊,女兄也。《爾雅》解釋: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

所以說,這個字是現在“姐姐”的正宗稱呼。

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課文,南朝《木蘭詩》就有:“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個字也 用以稱同輩而比自己年長的女子。如:表姊、堂姊等。

三、答案總結:

  • 通過以上解析,我們明白了:“姊”字比“姐”字出現得早,而且是正統的“女兄”之意;而“姐”字的本義是指母親,作為“女兄”之意,是在宋代以後的事了,這是主要區別。

  • 此外,現代漢語中,“姐”的含義變得更豐富,稱年紀和自己差不多的女子可以叫“姐”,同輩女性的敬稱也可以叫“姐”,甚至妓女的稱呼也有叫“姐”、“小姐”的,但這些場合統統不能叫“姊”!

明白了麼?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姊和姐的區別表現在方言裡,各地可能不一樣。

姐和姊,單用的時候是沒有區別的。只是,姊,不用在稱呼上。

但姊妹和姐妹有區別。“姐妹”,就是姐姐和妹妹,可能不止兩個人,但一定是姐姐和妹妹,都是女性;而“姊妹”,是指兄弟姐妹。

例如,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姐姐最大——說起來家裡兄弟姐妹構成的時候,就是“我家有三姊妹”;我和我姐姐單獨走在一起,需要指代“我們”這個意項並表明我們的關係時,就是“我們姐弟倆”。

另外,有些方言沒有“妯娌”這個詞,就會用“姊嫂”來表妯娌和姑嫂關係。小姑子和嫂子、大姑子和弟媳、兄弟媳婦之間,都用“姊嫂”這個詞。

以我們那兒的方言來說,就是這些區別。別處可能不一樣。


止0X


“姊”和“姐”到底什麼區別?至今好多人搞不清楚!


本篇峰子哥就來和大家講講二者的“前世今生”,說說二者的異同之處。


一、先說“姊”


《說文解字-卷十二》:“姊,女部,女兄也。”


女兄,指同父母或只同父或同母,年齡比自己大的女子,女兄即代表“姐姐”之意。


  1. 姊,讀音zǐ,同“姉”,最早見於甲骨文(或金文);

  2. 姊妹,是最常見詞組,搭配意思是“姐姐和妹妹”;

  3. 人們常說“姊妹幾個”,是指一家兄弟姐妹幾個,不但指女孩;

  4. 古時書面用語“姊”,對女士的尊稱;

  5. 姊(也同“秭”)古時五經算術的一個計量單位;

  6. 姊丈,意思指姐姐的丈夫,也就是姐夫。

  7. 父之姊妹,稱“姑”;母之姊妹,稱“姨”。

  8. 在古時某時期,也曾出現過“呼母雲姊“現象,如母姊。

  9. 數詞,代表 10 的 24 次方,1兆兆。


二、再說“姐”


姐 ,從女從且,且亦聲。“且”本義為“加力”、“加強”,“女”與“且”合起意為“加力女”。本義:加力女、女幫手、女助手。引申義:家族中年齡較為接近父兄的女人。


  1. 姐,讀音Jiě,一般習慣“姐姐”重複連用,指先於男孩出生,則男孩稱之為“姐”;

  2. 指親戚同輩中年齡比你大的女子(但不包括可以稱“嫂”的人),如舅表姐、姨表姐、姑表姐,一般都可稱“姐”;

  3. 姐,古時某些區域(比如川蜀地區)代表“母親”之意。《說文解字》載:“姐,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從女,且聲。”

  4. 姐指“女助手”,指一個家庭中可以成為父兄幫手的女性,古時通常指母親或長女。

  5. 姐 (jiě),姐妹,安徽廬江縣一帶方言“姐”仍讀zi。

  6. 代表尊稱,常常稱呼一個女人為“姐”,如張姐、李姐。

三、總結異同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縱然一個漢字,也蘊藏著一個小世界。


相同點:


  1. “姐”和“姊”共同點,都代表家庭一種角色關係。

  2. 經千百年演變,如今“姊”的最常用意思,已與“姐”接近,都代表“姐姐”之意。

不同點:


  1. “姐”字比“姊”字,使用相對更高頻,更口語化;

  2. 姊妹和姐妹,包含範圍就不一樣,比如一家姊妹幾個,包含兄弟姐妹,而問一家姐妹幾個,僅指姐姐和妹妹。

  3. 區別表現在各地方言中,同胞、血緣、地域特色,不盡相同,各表一枝。


好了,峰子哥就先聊到這裡,這下大家清楚了麼?


峰子奇觀


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個“姊”字在兄弟姐妹當中為大,一般三人以上比如,姐,弟,妹們,統稱為“姊妹”關係。而兄為大比如兄,弟,妹,則稱作“兄妹”們或“兄弟”們。這種稱呼也可多指。而“姐”字一般稱為“姐弟”和“姐妹”關係。“姐妹”眾多的也可稱為“姐妹”們。而這個“姊”字,就是通常我們常稱呼“子妹們”,“子”代表男,那為什麼不用這個“子”,而非要用這個“姊”字呢?在平輩當中有這個“子”字,意義就不同了,“子”是從上往下差一倍的意思,所以就用這個“姊”字,代替了這個“子”字。“姊妹們”是不是比這個“子妹們”更合呼邏輯。再者一說稱“姐弟們”沒了“妹”,稱“姐妹們”沒了“弟”,稱“姊妹們”就都有了。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姊”和“姐”,既沒區別又有區別。

沒區別。

第一,所謂沒區別,是說這兩個字,在現在來說,都是通常理解的“姐姐”的含義,早生之女為姐。

第二,這兩個字,都由同一個字派生而來——“姉”字。小篆寫如下—— 《說文》中,收了這個小篆字,音zǐ。解釋為,“女兄也。”《爾雅.釋親》裡說,男子謂先生為姉,後生為妹。

請注意,當時是從男人的血緣角度來定義姐妹的。

更早的時候,《詩.邶風》曰:“問我諸姑,遂及伯姉。”——姉,是父親的姐姐,也就是姑姑。

這也是從男人的血緣關係來定義的。

由此可知,首先,周代,已進入父系血緣相承的社會,一切血緣親屬關係,由男子來定義;其次,姉,是先為姑,後為姐的——人們的交往中,有這樣的親屬關係需要用具體的漢字來表達,就把“姑”、“姉”分離,各表各意了。

“姉”字,由甲骨文的下面這個字演化而來—— 其為聲旁,組成了多個字,包括姉字。

姉,是通過隸變,由小篆演變而來的。後來進一步演變,成為了姊這個寫法。同樣路徑演變而來的,還有姊、秭、笫、胏、㾅等字。

“姐”,其本字也是“姉”。《正韻》言,“姐,組似切”,就是說,其最初也發zǐ音。

有區別。

《說文》說,“姐,蜀人謂母曰姐。”段玉裁注曰:“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制。”

說得很清楚了,姐,是四川那邊的方言,把母親叫姐,根據這個稱呼,那裡的人再造了這個字。

這個字,以“且”為聲旁,“子野切”,現在就發jiě的音了。小篆裡,姐的字體亦有變化—— 其實,姉和姊,也有母親的含義。

北齊太子,稱其生母為姉姉。宋高宗趙構和皇后吳氏聊天,稱自己的母親為姉姉。

這也證明,姐的本字為姉,稱母為姐亦來自姉字。

姐姐,宋以後也被作為婦女的統稱。《古今雜劇.陶學士醉寫風光好》辭雲:“姐姐,間別無恙?則被你想殺我也!”至今,不少地區還有這樣的習慣,見了女性不管大小,都叫“姐姐”。

但實際上,姐一直沒有喪失姉之含義。宋洪邁《夷堅志.賈廉訪》曰:“當時遣僕馳白姐姐及賈郎”。這個姐姐,與姉姉同。

總結一下。

第一,姊和姐原為一字——姉,發音也一致。

第二,姉的原意是父親之姐——姑;後成為先生之女——姐;姉,還曾是母親的別稱。

第三,隸變過程中,姉變為了姊。

第四,姐,本字是姉。根據方言發音,新造了姐這個字。

第五,姐在方言裡是母親別稱,這個字義也來自姉。

第六,姐作過婦女的統稱。

第七,姐,一直沒有喪失姉作為“姐姐”的含義。

大約明清以降,隨著白話的流行,姐逐漸替代姊成為了主流語言和文字。

另外,古音與現在有區別。這裡標出的讀音,都是現代音。


一老沈一


其實很簡單。

用一句話可以揭示其中緣由,漢賊不兩立。

姐指的是沿海支,女且就是代表沿海支的男性生殖器崇拜和龜崇拜。姐這個語音來源於蠍子,蠍子是代表全體黃種的魚鉤蠍子文化。後來沿海支老二支系拋棄了內陸支老三支系苗蠻和老大支系烏拉爾後蠍的稱呼就歸了沿海支。於是雙方結了樑子成了仇敵,為了表達漢賊不兩立,於是內陸支稱呼蠍子時就用拉果、拉拉果之類,其實拉果是指後來代表內陸支的軒轅黃帝用一隻腳的蘷牛皮做軍鼓,軍鼓用車拉著,就有了軒轅拉鼓一詞。黃種人都是魚鉤蠍子文化,所以就用拉鼓代替蠍子一詞。並且把蠍子融入到與內陸支養狗人狗叫聲有關的萬字和黃字裡。

同樣的文化在沿海支與內陸支裡表述不一樣的非常多,比如男性生殖器的龜崇拜主要是沿海支的,沿海支採取剃禿頂戴龜殼小帽。而內陸支則施行不剃髮,梳髮髻。其實也是龜崇拜的男性生殖器文化。苗族的芒勾是蒙古一詞的來源,但其實芒勾是青帝太昊伏羲祭司勾芒。伏羲時代是全體黃種親如一家的時代。後來發生紛爭分離,但文化上不可能完全不一致,於是就採用換名、反念、換形式這樣辦法來繼承。內陸支後來主導中國,於是有了君子與小人之分,其實小人指的就是沿海支。因為沿海支帶領著兩支矮黑群體,C系和D系,並且有更多混血。這就使得內陸支曾經用不大來表述小這個意思,比如布達拉宮的布達以及布達佩斯的布達都是小的意思。青和藍有區別,但其實藍出自內陸支養狗人,因為最早犬科動物都稱狼。狼圖騰其實就是內陸支的圖騰,漢族的兒郎、苗族的廊議都是這個來源,苗瑤就有藍姓。之所以不用青,就是因為要不一樣。只不過後來西周時全面學習雅言,將漢字書面語變成口語,所以就使得更早期的漢語被繼承了。但是在一些詞彙上明顯有流派差異,比如把解、介讀成該,六原本讀陸,後來讀牛音。都是流派原因。

沿海支噁心內陸支的文化遺留了很多,比如跳樑小醜就是指內陸支。內陸支噁心沿海支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小人和店小二、二都是噁心沿海支老二支系的。由於後來民系分離、遷徙、返回、和解等等原因,就使得中國文化裡對立的兩個派別主觀立場的文化和詞彙都很多。

姊妹和姐妹就是由於不願意用姐這個詞二重新締造了姊。子這個字在古文化裡非常重要,在古埃及神像裡大多都拿著這個子字。子其實是指七仙女的子孫,父黃母白的混血。但沿海支被表述為小子,就是孫。子和孫最早應該是平輩,後來才規定為孫為第三代。中國很多文化都是很有規制的,唯獨輩分稱呼各地都不一樣,有的同樣的稱呼對象卻不同。比如姥姥在北方是外婆的意思,在南方是佬是爺爺的意思。叔叔和耶耶在漢語裡是一個意思,但耶耶與爺爺又不是一個輩分。可見由於紛爭,歷史上沒有統一好親人輩分的這些稱呼,很亂。子和孫也是其中之一,內陸支稱子,沿海支稱孫。有人以為子姓屬於殷商,其實殷商只是內陸支黃白聯姻聯盟的一個分支,整個內陸支苗蠻系都是子。否則湖北的秭歸地名就不合理了,《詩經》裡的之子于歸就可能是之孫于歸了。羌系也屬於子這個體系,就像日耳曼是七仙女族群的父系後代,屬於沿海支,所以他們大量有傑克遜、弗格森這樣後綴的名字,森就是孫,同時也是生的意思。孫悟空就是日耳曼,打不過二郎神,但卻是與沿海支老二支系聯盟的人。金箍棒就是男性生殖器崇拜。

沿海支繼承了黃種早期蠍子文化蠍這個語音,於是有了沿海支夏人的夏桀,有了日耳曼的桀們一詞,有了他們去到西部的突厥一詞。以至於他們的奴隸軍團也稱突厥和羯人。高加索G系目前看就是黃突厥的奴隸軍團,羯人就是黃突厥大鯀後裔O1帶領奴隸軍團進入中國,所以在北方漢族裡留下了一點點G系基因。後來的沙陀人,大概率是與哈薩克黃突厥有關的大鯀後裔。我還有一些別的證據,這裡暫時不說。所以內陸支使用姊代替姐字,就是因為歷史傷痛引起的。不食嗟來之食原意就是內陸支被拋棄後悲慘時刻仍然下決心不要沿海支的姐來之食。只不過奇怪的是黃種是父系,但代表黃種兄弟的姐妹變成了女性稱謂。這又是另外的原因引發的。


國病


這個還能上頭條?不是中國人都普及十年教育了嗎?就是普及到八年也不至於拿這個上頭條啊,要是文言文上頭條可以理解,這麼簡單的東西還能上頭條?不就是姊是書面語,姐既能做書面語又能做口語嗎?有的中國文字約定俗成的用法是不能改變的,比如母親,媽媽,媽,母親是書面語,不能用來做口語,媽媽只能做十二歲以下男子和女兒也就是未成年人用的口語,媽是單詞,既能做書面語也能做口語。還有些即使是大學教授都會弄錯的比如作,是作什麼的名詞,而做是正在做什麼,的動詞,它倆使用是不一樣的,比如作妖,東北話念zuo第二聲,就是上聲不是平聲,而工作就是名詞是第四聲,是去聲,這些那些專家教授研究中國文化的人不知道還總搞錯,說明你對中國文字的聲調都是空白。我在大連住,大連所有方言我都知道,來了近二十年了,但大連本地人對他們的方言寫成文字都是一知半解,我為什麼能這麼快就能弄明白,我僅僅是個初中還沒畢業的農民工,我對中國語言文字非常痴迷,在校學習二百個學生我總能排前三名,尤其對文言文最感興趣,人說讀書不求甚解,等於白讀,我非常贊成這句話。


用戶4209684412847


假如你有個年齡比你大的女同事,平時你會喊她王姐,今天早上見面你跟她打招:“王姊,早上好!”包管這位王姐一頭黑線。

姊和姐這倆字,看起來貌似是都指比自己年齡大的同輩女性,其實區別也是很大的。

有個電視節目叫《漢字解密》,就曾專門做了一期關於姊與姐區別的節目,邀請文學院教授進行了解析。



雖然我們現在生活中,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用語,使用普遍以使用姐字問多。但實際上,姐字來源於方言。在古代,指代比自己大的同輩女性時,最早和最正宗的字是姊妹的姊。

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說文解字》中說,“姊,女兄也”。意思是姊指姐妹中年齡比自己大的那位。

我們都熟悉的《木蘭辭》中,多次使用了姊,“小弟聞姊來”“阿姊聞妹來”。這裡的姊都是姐的意思,但是那時姐字還沒有通用。

姐字,最早是四川一帶方言中的詞彙。《說文解字》中註明,“姐,蜀謂母曰姐”。啥意思?就是說蜀地一帶的人,稱呼母親時叫姐。這個說法可能會讓大家覺得有點意外,姐,最早居然是母親的專用詞。

後來,這種用法逐漸擴大到了整個江南地區。明朝學者方以智著作的《通雅》中寫的很清楚”江南呼母為姐“。清朝學者段玉裁也對這種稱呼進行了考證,得出的結論為姐字是蜀人創造的。

雖然現在發生了大反轉,姐已經逐漸取代了姊,但是這倆字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1.姊一般只在特定方言中使用,像本文開頭說的那種情況,在辦公室裡突然來一句王姊,確實不妥。

2.姊有時是泛指,指代的範圍比姐寬廣。姊跟妹組合在一起時,往往不專職女性,還包括男性。例如,經常在拉家常時會問別人,”你家姊妹幾個?“”我一個姐姐,一個弟弟。“這時的姊妹,不僅包括同輩的女性,還包括同輩男性。

3.姐經常疊用為姐姐,姊一般是不重疊使用的。

4.姐可以用於某個職業或群體,姊不可以。例如飛機上的漂亮服務員叫空姐,叫空姊就彆扭了。稱呼年輕漂亮的女孩可以喊小姐,雖然現在這個時代在街上隨便喊女孩小姐,很可能會被胖揍。喊人家小姊就不知所謂了。


南京老張


關於“姊”,有書君小時候聽得挺多。

有書君少時居鄉間,和姐弟們一起走,就經常會聽到鄰人寒喧:“您幾姊妹去哪兒啊?”又聽見祖母在祖父去世後,哀哀哭泣:“你怎麼去了,姊妹……” 無獨有偶,在客家話中,也有“我有三姊妹,一個阿姊,一個弟弟。”似乎這個“姊”包含了兄弟姐妹的意思。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來仔細探究一下。

漢語詞典裡,姊有兩種解釋:1.姐姐,2.女兄。

由此可見,姊除了表示姐姐外,還可以表述為女性的兄弟。除了哥哥+弟弟的組合不能稱之為“姊妹”外,其他各種兄弟姐妹都可以表述為“姊妹”。

但是“姊”這個稱呼是古漢語,多用於書面語,從前鄉間用得較多,而今客家人口語中也在用,大概是因為鄉間用語保留了比較多的古意吧。

再來說“姐”。

就現代語境而言。這個詞就比較無歧義了,一般都用來指比自己年長的女性,自家姐姐,鄰家姐姐,但在古漢語中,比如元代戲曲中,“姐姐”還有別的意思,它所稱的其實是自己的女兒。

所以,就“姊”和“姐”而言,這兩個字的涵義有相同的部分。都有指代比自己年長的女性的意思。但細究起來,“姊”的含義要寬泛一些,也多用於書面語,而“姐”在口語中用得更廣,且在古漢語中有自己女兒的意思。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字了,並且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裡就已經出現了,距今約有3000多年了。在古漢字中,“姊”與“姉”兩個字是同義互換的。不過今天要說的是,“姊”與“姐”兩個字。



我們經常用“姊妹”或者“姉妹”來指代家庭中的姐姐和妹妹,當然也可以是對自己同輩女性朋友的親切稱呼,不一定是有血緣關係才可以用,也可以是好朋友之間相互稱呼。在這個詞語裡,“姊”純粹就是姐姐的意思,而“妹”就是指妹妹。


不過,單獨的“姊”與“姐”有什麼區別呢?

在漢代,許慎解釋說:“姊,女兄也。”也就是說,“姊”是指姐妹之中比自己年長的那位。除此之外,姊還是古代中國五經算術裡的一個計量單位。也就是說,單獨的“姊”可以有很多意思。

而“姐”字的起源就不同了,據說“姐”字最早是川蜀地區的人們用來稱呼母親的方言,距今約有2000多年了。到了後來,“姐”字在更多的時候是被用來稱呼同輩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女子,與原來已經大相徑庭了。

因此,“姊”與“姐”單獨的意思不同,但都可以用來表示“姐姐”的這個詞語,只是“姊”的含義更豐富而已。不過,我們常常習慣性地重疊稱“姐姐”,卻不能稱之為“姊姊”,這大概也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吧。

到了現代,姊妹一詞既可以是家庭中的兄妹、姐弟等的統稱,也可以單指姐姐和妹妹,概念包括了“哥哥、姐姐、妹妹和弟弟”,範圍比較廣;而姐妹這個詞就不能帶有兄妹、姐弟的意思,只能是指姐姐和妹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