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仁不經商”,你覺得這話對嗎?

守護的安靜


我雖比較認可這個說法,道理與其他人說的差不多。但若從邏輯性上講,把這話反過來理解,似乎又不能說是正確的。難道古今中外的軍人都沒有慈善本性?為富者則都不仁?恐怕正確的解釋主要還是指心理及性格方面吧。


岷嘯


“慈不掌兵,仁不經商”,這句話既有道理,也不完全對。

說它有道理,是指心腸太好、心底仁慈的人,往往柔性有餘,剛性不足,在帶兵時會缺乏威勢,難以震懾屬下,導致下達的命令,在下面執行時被打了折扣,或者選擇性的執行。從而使士兵缺乏戰鬥力,臨陣過程中難以攻堅克難;另外,仁義的人,往往心腸好、面子軟,樂善好施,不能睜開硬眼與人爭利,在做生意時容易妥協,給對方讓利,自己吃虧。

從這個角度說,“慈不掌兵,仁不經商”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所謂揚刀立威,有令必行是也;所謂奸商奸商,無奸不商是也。民間也有“殺心當皇帝,貪心成財主”的說法。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話也不完全對。

因為帶兵的人既要有嚴厲的一面,譬如作戰訓練的時候,必須嚴肅軍紀,嚴格號令,才能產生凝聚力和戰鬥力;但也要有仁慈的一面,譬如日常生活中要多關心體恤戰士,讓他們感受到軍營的溫暖和領導的體貼。管理中寬嚴相濟,有張有弛;

仁不經商,也是相對來說的。做生意如果不能大膽爭利,最終將勞而無功,白白浪費時間,甚至虧本;但如果太唯利是圖,過於奸猾,置合作伙伴的利益於不顧,就會作死對方,只能做一錘子買賣,對方沒有利益,今後必然不會再和自己合作了。那麼自己就會少一個生意夥伴。路也越走越窄。

所以說,對“慈不掌兵,仁不經商”的內涵要辯證地理解,靈活運用。


學習聖賢智慧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意思是心腸軟的人,無法樹立威嚴,因此不適合領導軍隊,在軍隊中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後半句說的是一個人太講義氣了,不容易守住財富。
據資料記載,這句古訓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一部民間諺語集《牡丹亭》,在當時屬於兒童啟蒙書目,不過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最終改成了我們熟知的《增廣賢文》,原文是:“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後來在民間人們傳誦、編成俗語版: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是很有道理的。


一、慈不掌兵

這一句非常容易理解有偏差,慈不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
自古以來,戰爭是十分殘酷、殘暴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打仗最忌諱婦人之仁、優柔寡斷,這樣容易往往錯失良機。

《孫子兵法》 裡提到:"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在古代打仗的時候,將領都嚴格要求士兵,不能婦人之仁,對於違反軍紀的士兵也必須按”軍法“處置,這樣才能穩定軍心,打勝仗。

古代掌兵厲害的,比如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氣魄

比如成吉思汗——最大樂趣就是打敗敵人,上敵人的老婆;

比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

掌兵,執掌兵權,領兵打仗,是將也。
兵家之爭,最終目的:贏。
用數量、力量、勇氣等一切謀略、謀術以及一切手段去贏得勝利。
有句話叫: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所以將可以勇、可以謀、還可以奸、甚至可以怯,這些基本不會亡,最多不戰而逃。

唯慈必敗!


二、義不掌財


其實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

這個義,是指義氣,比如《水滸傳》裡的人物魯智深,李逵,宋江他們的義氣。太過仗義的人,容易散財,重朋友而輕財務。

商場如戰場,經商的時候如果太過講義氣,那是很難掙到錢的。這句話並非是奉行做商人要奸詐、吝嗇。而是我們講義氣不能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不能意氣用事。真正做大事,掙大錢的人都是要有責任感,講信譽,講義氣的。

例如紅頂商人胡雪巖,他仗義疏財、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國家有難時顧及國家大義、為國家仗義疏財最終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紅頂商人。

放到我們現代社會,如果你有很大一筆財富,千萬不要因為“義氣”,把財富交給自己朋友、親戚打理,這樣容易鬧出矛盾。就算是很要好的朋友、很親的親戚在財務面前也要“親兄弟,明算賬”。


若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到評論區,大家一起討論!


鬼小姐怪說


“慈不掌兵,義不經商 ”是什麼意思?

1、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

完整的四句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無法做官。所以這些都是要求人戰勝自己的“慾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觀規律。

2、該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原句如下:

3、慈不掌兵,慈者,仁愛之士,若為仁愛,則無威嚴,然兵無令不行,將無威則亂,故掌兵者必威大於慈,若能恩威並濟乃是最佳人等。

後人衍生出完整的四句:“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擴展資料經典的慈不掌兵義不經商的事例:

解放戰爭系列之“決戰松滬杭”裡面有一段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內容,解放軍部隊在沼澤地追擊逃竄的國軍極度疲乏、甚至出現跑死、累死戰士的時候,很多將士希望能夠稍微休整。這時當代孫武劉伯承將軍說了這樣一句話:慈不掌兵,若讓國軍逃竄,將貽誤戰機,後患無窮



大好河山山


曾經回答過相似的問題。“慈不掌兵,仁不管財”現在這個問題是“慈不掌兵,仁不經商”。

這是極端的說法,根夲不懂的什麼叫兵,什麼為經商。

是不懂的兩權相較取其輕這個道理。

兵與商都是社會生態的兩種現象。因為團體利益需要保護所以需要兵,因為要與人交易互通有無所以需要經商。

商者夲意要對雙方都有利,才是經商夲意。但一方貪婪便成了爭奪利益的角力場,如一方仁義,另一方不仁義,這是不成比例的,如果遇到對方不仁義,那麼我們就不能無底線的讓步,這便是拿起法律和市場規則與對方鬥爭,悍衛自已的利益,這時就不能讓不辨真假的唐三藏來經商,如他經商,定會賠的底掉。

兵者夲意是維護集團利益的工具,保護善良,懲罰罪惡的。官兵一致,友愛團結,保護社會安全,保護多數人利益,所謂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對待士兵仁慈,士兵才會得到兵士的擁護,為掌兵者買命,掌兵者不謀私利,才能得到全軍的心,因為大家利益一致,便會統帥用手一指全軍拼命,即統帥聰明睿智,心胸坦蕩,愛兵如子,便將帥與士兵心意相通士兵即會按照將帥意圖“不令即行”。反之如果將帥為謀私利,把士兵當炮灰,一旦兵士覺悟,便出現“有令不行”,甚至臨陣倒戈。

“慈不掌兵”是指介於兩者之間的常態,即對兵士要用威,在智慧和士兵覺悟沒有達到一定成度常態之下,用兵法來規範全軍行為,同樣不能用只講慈善,不講規距的掌握兵權,這些人掌握兵權,形不成凝聚力,到戰場上自然一觸即潰了。

因此這兩句話,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用兵和經商工具,但不是上策,是中策。



狼煙一九三一


“慈不掌兵, 仁不經商”。 完整的應該是““仁不從政,慈不帶兵,義不聚財,善不經商,窮不走親,富不還鄉。”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無法經商,太窮不能走親戚,太富裕不能還鄉。所以,要求人戰勝自己的“慾念”,做到理性客觀。

“慈不掌兵",是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

帶兵打仗,是要死人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不能有仁慈之心的。不光對敵人狠,對自己也要狠,才能令行禁止,敢打必勝。有時候為了大局,局部的犧牲,在所難免,你要是怕犧牲,怕死人,仗還怎麼打,所以有“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來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這幅對聯,道出了項羽和夫差,截然不同的走向。


西楚霸王,那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卻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而孤立無援,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竟然會敗給一個無恥之徒。勾踐在吳時,對夫差卑躬屈膝,刻意迎合,甚至還為其親嘗大便,終於感動了夫差。放虎歸山,重歸自由的勾踐,整頓殘部,休養生息,僅僅用了二十年,便消滅了吳國,報了亡國之仇。


“仁不經商”。孟子曰“為富不仁,為人不富”,心腸太好了是攢不下來錢的,太有義氣了也是守不住財富的,這是經驗之談,經商需要狼性。所謂狼性文化,就是將狼野性、殘暴、貪婪、暴虐的特質,變通為一種拚博的精神,運用自己的事業中。


“野性”就是難以馴服,不能按照人的常規去思考,“殘暴”便是指對工作中的困難,要粗暴地地消滅掉,“貪婪”對利潤的追求要貪婪,要吃光喝盡,“暴虐”對競爭對手,要兇惡殘暴地對待,把他們全部打趴下,形成壟斷,賺取壟斷利潤。商機瞬息萬變,對對手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千年經典古訓,不可不信。天下行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狀元,只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行,而已。


德雨50926495


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原句如下:慈不掌兵,慈者,仁愛之士,若為仁愛,則無威嚴,然兵無令不行,將無威則亂,故掌兵者必威大於慈,若能恩威並濟乃是最佳人等。

完整的四句是:“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義不理財 善不為官”。

這四句話表面意思:

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仁義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無法做官。所以這些都是要求人戰勝自己的“慾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觀規律。

潛意是古代文人諷刺有錢有勢之人!!謂之“勢大者無仁、財厚者無義”。

實際上潛意是:

古代文人諷刺有錢有勢之人!謂之“勢大者無仁慈、財厚者無善義”。

所以現代人只是根據字面意思揣測,實質上和原意差別很大。我認為帶兵要做到軍法嚴厲,愛兵如子,這樣才會得到士兵們的擁護,如果只是一味的嚴厲,可能還會失去軍心。商業上如果沒有義,之會算計坑蒙拐騙,那樣也會不長久,也做不大,要做到義與智兼有才行


新郎中國新娘越南


這兩句話,概恬了掌兵與經商人的實情。慈善的人不適合領兵打仗,戰爭是殘酷的,事關生死存亡,取得戰決定性的勝利。沒有果斷決策,就會誤戰機,兵器殺傷力強,你不消滅他,他就會擊斃你,戰場上是沒有仁慈的,仁慈會造成重大損失。經商的人,以利益為重,商業的目的是為嫌去利潤,商場競爭激烈,為的是獲取利益,為了利益存在用心良苦與必須手段,以道義為先,就無法經商,但也得以誠信經商。大勢者無仁,財厚者無義之詞。


14885143955


意思是:

慈不帶兵,顧名思義,就是指慈善心腸的人不能帶兵打仗,即使帶了兵,也只會吃敗仗。義不經商則是指如果為人處世太過於義氣用事,沒有原則性,就很難經商掙錢的。

該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原句如下:

慈不掌兵,慈者,仁愛之士,若為仁愛,則無威嚴,然兵無令不行,將無威則亂,故掌兵者必威大於慈,若能恩威並濟乃是最佳人等。


後人衍生出完整的四句:“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義不理財 善不為官。”

作品簡介: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賞析:

這句古語可做雙層解析!上述只是字面淺析!潛意是古代文人諷刺有錢有勢之人!!謂之“勢大者無仁、財厚者無義”。




慈,仁慈;善意和憐憫,慈愛善良,對人關懷,對人富有同情心,和藹安詳也。掌,掌握;瞭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和運用,支持,控制也。義,道義,合乎公益或正義的義舉。隨著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潮,中國先後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私營、以及民營企業。這些小型企業在用人制度上沒有嚴格的控制,隨意使用自己所熟識的親戚,朋友等。礙於情面,致使企業蒙受巨大損失,甚於倒閉者大有人在。在我所瞭解的一傢俬營企業裡,有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事主管,為人慈善,和藹可親。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太善良了。因為在人事主管要職,所以求他安排工作的人自然不在話下。由於秉性所致,凡是來求助者,均沒有被拒絕的。以至於企業人員臃腫,支出大於收入,最後導致企業週轉不濟倒閉。這裡所說的是慈,再順便說義。關於義,就是義氣,仁義,道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出於義氣,初次見面,或者經朋友介紹見過一面。在以後的交往中就出現經濟上的來往,礙於朋友的面子就借出去了,但是你也不好意思催人家還錢,不催別人又沒有好歸還的意思。這樣就叫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豫中鄉村劉廣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這幅對聯中的主人公,項羽和夫差都曾是多麼了不起的人物。然而兩個人的命運卻是截然不同的走向。

項羽,西楚霸王,那個曾經幼時看到艱辛生活的百姓而情不自禁落淚的少年,那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絕世英雄,那個曾經在鉅鹿大敗秦軍主力,將秦朝天下變成楚國天下的勇士,卻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而孤立無援,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竟然會敗給一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的無恥之徒,反倒是劉邦這個地痞流氓笑到了最後!勾踐在吳為質時,對夫差卑躬屈膝,刻意迎合,甚至還為其親嘗大便,加上其它的一系列舉動,終於感動了夫差。夫差終還是放虎歸山,為自己遺留下了無窮的禍害。重歸自由的勾踐整頓殘部,休養生息,僅僅用了二十年便一舉消滅了吳國,報了亡國之仇。

范增在鴻門宴上數次勸諫項羽斬殺劉邦,而項羽優柔寡斷,顧左言他,終於還是放走了劉邦。等到自己被逼烏江自刎的時候,他可能腸子都悔青了;伍子胥曾多次勸告夫差殺掉勾踐,以絕後顧之憂,可夫差偏偏不聽,等後來他被越軍圍攻時,已經晚了。勾踐就沒有那麼仁慈了,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立過功的人統統解決掉,這便是典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出處。歷史沒有假設,結局也不會重來。項羽和夫差萬萬想不到,自己輝煌的最後居然落得國亡自刎的悲慘下場,而讓他們自己落得如此下場的,皆緣於他們的婦人之仁,一念之差,才給了他們曾經的手下敗將翻盤的機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正直,有義氣講道義的人總是不適合做商人。商場如同戰場,商機瞬息萬變,對對手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而能讓孔夫子發出“苛政猛於虎”感慨的只能是滅六國,逐八荒的始皇帝。當耄耋之年的吳起守著楚王的屍首無處逃竄的時候,發了瘋的楚國貴族竟然將吳起和楚王的屍體亂箭射殺;當武則天親手插死自己的女兒的時候,唐高宗的後脊不知道有沒有一顫;當唐太宗經過玄武門的時候,不知還記不記得當年的血案;當朱元璋一個個設局陷殺自己的開國功臣的時候……正如電影英雄臺詞中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痛苦,放到天下便不再是痛苦,一個國家的痛苦,放大天下也便不再是痛苦。

王莽,那個踐行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理想主義者,那個欲奉行世間絕對公平正義的穿越者,他把自己一手搭建起來的“新”搞砸了,導致了政局動盪,社會混亂,給了位面之子劉秀登場的機會。宋人最尚孔丘之道,開口閉口必談仁政,結果宋國的結局很慘,反倒是崇尚虎狼精神的秦國,後來居上,完成了中華的大一統偉業。當莫頓單于鳴鏑弒父的時候,那一年剛好是秦二世元年,離胡亥逼死自己親哥哥的時間不久……自古成敗論英雄,誰言鑄成千恨書!太善良的人總是統領不好軍隊,太道義的人總是經營不好產業,太仁愛的人總是治理不好國家,這慢慢的歷史長河歲月有多悠久教訓就有多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