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雄西北,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是否有資格冠以"中原政權"?

稱雄西北,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是否有資格冠以

遼、北宋與西夏三足鼎立

唐朝經“安史之亂”的沉重打擊,不僅瞬間從盛世跌落,更失去權威,導致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大混亂時期,為後世奠定了三個王朝的崛起,即北宋、遼國(契丹)、西夏。

宋朝自不必說,承襲五代梁、唐、晉、漢、周,趙匡胤於公元960年陳橋驛黃袍加身,用十餘年時間掃滅四方割據,再由宋太宗趙光義於公元979年滅北漢,終結唐末的割據混戰,還天下蒼生太平盛世。

契丹在公元907年,朱溫接受唐哀帝禪讓建立後梁之時,取代回紇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耶律阿保基於公元916年建國,名為"契丹",至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攻滅後晉,佔領中原稱帝始稱“遼國”。

党項原屬西羌,党項八部中拓跋部與北魏拓跋氏同源,至唐朝建立後逐漸內遷,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助唐僖宗平叛黃巢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其轄制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於公元1038年由李元昊稱帝,正式建立西夏國。

北宋與契丹的正統性,歷代都給予明確的認可,然而與之三足鼎立的西夏,從元朝拒絕為其修史,明朝朱元璋更將其視為夷狄,至清朝更是貶夏尊宋去除帝號,現代更有將西夏驅逐“中原政權”之說。

究竟稱雄西北,由党項族創建的西夏,是否有資格被冠以“中原政權”?

稱雄西北,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是否有資格冠以

禹貢九州圖

古往今來並未對“中原”有明確定義,也就無從定義西夏政權的地域法統!

以地理劃分中原,通常都會以《尚書·禹貢》劃分九州為依據,但並未提及中原之名,僅是後世推測豫州位於中央,而地勢平坦,直到《左傳》記載晉楚城濮之戰時,明確提及"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城濮即山東鄄城,原歸屬兗州,若左丘明的思想代表主流觀點,證明中原的區域範圍絕不止豫州。

這裡又涉及商王朝與周王朝的正統權,商王朝興起於《禹貢》中形容“海、岱及淮惟徐州”之稱的東夷部落,而周王朝興起於《禹貢》中形容“導岍及岐,至於荊山”的雍州,若兩個朝代不屬於中原,則中國早在夏朝以後便被所謂的“夷戎”統治,也就根本不存在後世所謂“正統中原漢族政權”。

華夏文明的重要發展,便是由周朝開始,無論是開國治世的《周禮》,還是由此演化的儒家文化,有璀璨的百家爭鳴,更有史書的先驅《春秋》與《左傳》,奠定後世文化傳承的基礎

,秦始皇橫掃六合,傳揚萬世的統一文字、度量衡,皆與周代脫離不開。

秦始皇雄心壯志,“坑儒”之事尚有誤解,但“焚書”確切無疑,《史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秦始皇焚書,通常被解讀為思想管控民眾,但更是秦國以西陲戎狄之地,封堵東方列國之舉,此後“中國故土”通常指代秦始皇奠定之版圖,長江以北至長城區間被統稱為“中原”。

西夏疆域主體是《禹貢》雍州;秦代的北地郡與雲中郡;漢武帝時奪回的河西走廊;如果真的以西夏地域偏居西北,而將其排除為華夏文明、中原政權的理由,作為溝通新疆與西藏必經要地,等同將新疆與西藏排除在華夏體系之外,這也是歷代先賢,認可西夏為中原王朝的重要因素。

稱雄西北,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是否有資格冠以

秦與西夏疆域對比圖

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黃河,滋養億萬漢族,同樣滋養著羌人的繁衍

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便是黃河,其發源於青海高原,呈幾字形蜿蜒而下,經過數萬年形成三處沖積平原,即上游的銀川平原、中游的河套平原與下游的華北平原,因為氣候適宜農耕,華北平原最先誕生文明,即炎黃子孫引以為傲的華夏文明。

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率領下,整合內部、滅亡東胡、降服西域,於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迫使漢王朝向匈奴和親納貢,隨之佔領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正因為有兩處平原豐厚的物產,供養匈奴數十萬控弦之士,壓制著漢王朝長達八十年之久。

漢武帝劉徹即位起,便積攢力量反擊匈奴,從馬邑之戰起,經漠南之戰及河套之戰,漢王朝雖取得階段性勝利,卻沒能清除匈奴隱患,直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重創匈奴收復河西走廊,至此漢匈之戰,匈奴失去經濟來源,處於全面的劣勢,而羌族趁機逐漸崛起。

羌人的歷史很早,在周武王伐紂便隨軍參戰,東漢羌亂才團結抗擊暴政,造成東漢王朝數十萬傷亡,耗費資財不計其數,導致東漢政權由此衰落,成為很多人心中的痛,但五胡十六國時,羌人姚萇建立後秦政權,是羌人建立的第一個政權,隨後攻滅前秦、西秦與後涼疆域達到鼎盛。

西夏源於鮮卑,《魏書》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很顯然旨在證明鮮卑屬於外分荒服,以河套平原分界,西夏佔據黃河半程,而契丹甚至未能受黃河滋養,若不肯接納親緣更近的党項為華夏族,又將如何解讀遼國曆史?

稱雄西北,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是否有資格冠以

河套平原

盛世唐朝,曾庇佑党項先祖,贏得党項效忠,西夏以延續唐朝正統自居

隴西李氏創立盛世唐朝,李氏雖以漢族自居,但始終難脫與鮮卑的各種關聯,其先祖曾以大野氏為姓,(與黨項嵬名、野利氏相近)並多次與鮮卑各家族聯姻(如獨孤氏、長孫氏等其奪天下的基地關隴之地,(毗鄰西夏亦非中原核心),因此唐太宗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看似開明豁達,實際也是掩蓋對其血統的質疑。

西北由鮮卑慕容部建立的吐谷渾汗國,難以抵擋吐蕃侵略,逐漸向唐王朝尋求庇護,唐高宗時以涼州都督鄭仁泰,發兵青海救援吐谷渾,並允許羌人於河東、涼州等地棲息繁衍,以減輕吐蕃東進的壓力,羌人與當地部眾結合交融,為党項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契機

唐王朝軍事上滅突厥、徵高句麗、設安西都護府,經濟上恢復舊絲綢之路,同時開拓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上既營建了享譽世界的長安城,還培育了李白、白居易等文化巨匠,令日本、新羅、西域諸國、東南亞諸國遣使學習,真正實現歷代帝王期許的“萬國來朝”景象。

西夏內部始終難忘盛唐,建國之前李元昊命工匠赴洛陽、汴梁繪製草圖,並以此參照修建西夏王城,軍隊的組建也是以唐朝節度使為範本,甚至西夏內部漢化,恢復“李姓”而棄用當時的國姓“趙姓”,都能看出盛世唐朝的影響力,消亡百年而依舊被党項所緬懷。

党項民風剽悍崇尚勇者,宋朝軍事乏力,党項便屢次挑釁,至北宋章楶重創西夏,使得諸酋競相率部歸降,保持西北數十年無大戰,因此西夏是向唐朝的強盛致敬,而西夏得中原故地,尊漢制,冠漢名,從儒家書籍,如此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與吐蕃、蒙古、大理等國有著明確的區別。

稱雄西北,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是否有資格冠以

西夏服飾

結論:華夏文明是寬容豁達,逐漸融合形成的文明,無論從地理地域、歷史淵源還是文化認同,西夏都是中原政權無疑!

以同時期的遼國作為對比,兩國都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且都據有傳統的中原故地,遼國佔據燕雲十六州,及北漢進貢的諸縣,而西夏則佔據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還有據傳周穆王時便統治的河湟谷地,一定程度而言,西夏所據中原故地的面積要遠超遼國。

文化上西夏雖然自創文字,但依舊以儒家經史內容為核心,使其與華夏文明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其國內雖以党項居首,卻活躍著大量的漢族及回紇精英,雖以部落為主要軍事力量,卻以城市手工業和農耕創造社會財富,這與遼國實行的‘兩院制’是極為類似的。

因此,當我們能夠接受遼國,作為中原王朝組成部分的時候,也請不要貶詆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更不應以“四夷”為其定位,畢竟泱泱華夏,五十六個民族,西夏曾經作為東西交流紐帶,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應該以更寬闊的胸襟,包容歷史的過往,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