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東突厥汗國滅亡後,回紇汗國是如何在唐朝的扶持下建立的?

齊齊哈爾大施


回紇算是唐朝最好的兄弟了,安史之亂之前,雙方一直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中間雖有一段小小的不愉快,唐回大軍一度對陣天山,劍拔弩張,但隨著薛仁貴射出的三支“神箭”,本在射程之外的三員回紇大將應聲落馬,10萬回紇兵與唐軍相視一笑泯恩仇。



回紇汗國的建立與唐朝的扶持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回紇最終沒有成為那個“吃水忘了挖井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回紇也不單純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角色,特別是在助唐朝滅亡東突厥的戰爭中發揮了不替代的作用。東突厥滅亡後,回紇承擔起了為唐朝守護邊境的責任、全力圍剿後突厥殘餘。因此,對於這個忠心耿耿的兄弟,唐朝自然要另眼相待了。

回紇的起源

如今,我們對於回紇並不陌生,因為他們是維吾爾族的祖先,但是他的起源過程卻相當的漫長。據考證,回紇的先人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赤狄,與匈奴人的祖先白狄是一對遊牧兄弟。匈奴人早早的在歷史上掀起了狂風巨浪,赤狄人一直默默無聞。秦漢時期,赤狄改名為“丁零”,但仍舊像一個單純的流浪者,過著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生活。

南北朝時期,生活在今天山西北部及河北北部的定州、山地、中山丁零人都融入了漢族之中,而生活在漠北草原的多數丁零人仍過著顛沛流離,四處依附的生活。他們的名字又由丁零改為敕勒、鐵勒、高車,並最終臣服於突厥人。




然而,在突厥人腳下生活的高車沒有尊嚴可言,他們必需說突厥語,還要為突厥人牽馬,隨突厥人出征,就連最漂亮的姑娘都要毫無保留的奉獻給突厥主人。低眉毛順眼換不來憐憫與尊重,只能被變本加利的壓榨。

公元605年,高車各部首領滿載著酒肉財寶,按慣例朝貢西突厥。結果,突厥人將貢品劫掠,百餘名高車酋長被活埋。毫無徵兆的慘劇,讓高車與突厥徹底反目。於是,高車各部重新選出部落酋長,密商反叛大計,一個由韋紇、僕骨、同羅、拔野古、覆羅等高車各部組成的部落聯盟誕生。一個由仇恨造就的“回紇”,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當然,以回紇的實力去消滅突厥,難於上青天。不過,突厥人向來是中原王朝的宿敵,有了唐朝的加入,消滅突厥人指日可待。

回紇聯合唐朝消滅突厥的過程

公元五紀,歷史終於將五胡十六國的亂世碾壓在沉重的車輪之下,中原大地似乎看到了久違的和平曙光。然而,隨著北魏的建立,南北朝的對立,最終隋朝一統天下,再到唐朝興起的二百多年裡,一個飛揚跋扈的北方遊牧民族,始終盤旋在中原王朝的頭頂,如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讓中原王朝的君王吃盡苦頭,顏面掃地。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就是縱橫於草原上的突厥。

公元626年,就在李世民繼位不久,唐朝政局尚在一片混亂之中,突厥大軍趁機長驅直入。無奈之下,李世民親臨渭水河畔,與頡利可汗殺白馬盟誓,並獻上金帛,才將“瘟神”送回草原。為此,唐朝才贏得了片刻喘息。

公元627年,頡利可汗率10萬大軍征討反叛的回紇,回紇首領菩薩率5000千騎兵迎戰。結果,突厥軍團潰不成軍,回紇騎兵一鳴驚人。此後,在今土拉河上建立根據地的回紇與鐵勒的薛延陀部結為聯盟,互為唇齒,共同對抗那個四處樹敵,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國。不久,唐朝也加入反突厥戰線,陷入四面楚歌的突厥人成為昨日黃花,回紇汗國呼之欲出。

回紇汗國的建立

回紇汗國的建立,確實離不開唐朝的扶持。東突厥滅亡不久,做為功臣之一的薛延陀認為受到了唐朝與回紇的合夥排擠,因而沒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利益,所以公開對抗唐朝。與唐朝為敵,等於自掘墳墓,突厥就是薛延陀的前車之鑑,但它卻視而不見。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朝任命回紇首領吐迷度為總指揮,組成回紇、僕骨、同羅和唐朝聯軍,共同圍攻薛延陀。薛延陀多彌可汗被殺,領地被回紇收入口袋。為了表示對唐朝的感謝與敬仰,吐迷度親率十二部首領到長安覲見唐太宗,並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言外之意,唐朝是周邊各國的領導,各國聽眾唐朝號令、調遣,服從唐朝調節各國矛盾。


此後,唐朝在回紇的領上設立瀚海都護府,任命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由此,回紇找到了一顆最茂盛、粗壯的大樹,在大樹的的庇佑之下,對內自稱“可汗”,仿照突厥建立回紇汗國,對外承認是唐朝的屬部。後來,回紇派使者緬伯高不遠千里給唐朝進貢稀有的天鵝,不想行至沔陽湖畔,天鵝伺機飛走,使者手中只剩下一片鵝毛。

無奈之下,使者來到長安,只能奉上鵝毛,附打油詩一首:

天鵝貢唐朝,沔陽湖失寶;禮輕情意在,千里送鵝毛。

唐朝太宗哈哈大笑,“千里送鵝毛”傳為千古佳話。

吐迷度去世後,兒子閏婆繼承汗位,回紇依舊是唐朝忠誠的小弟。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婆閏率5萬回紇騎兵配合唐軍打敗叛亂的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對於西突厥的地盤,回紇照單全收。於是回紇取代突厥,成為又一個草原汗國。

後來,閏婆得意忘形,主動挑起與唐朝的戰端。於是雙方在天山遭遇,唐將薛仁貴用三箭滅了回紇的囂張氣焰,從此回紇又變得安分守己起來。為了防止後突厥死灰復燃,回紇汗國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消滅後突厥的戰爭。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建牙帳於今鄂爾渾河之間。次年,骨力裴羅將後突厥最後一位君主白眉可汗擒殺,頭顱獻往長安,一來表示唐朝再無後患,二來表示回紇歸附的誠意。



玄宗皇帝龍顏大悅,賜封骨力裴羅為“奉義王”、“懷仁可汗”。在唐朝一如既往地呵護之下,回紇在突厥故地建立起了東起室韋、西至金山、南控大漠的草原汗國。從此,九姓鐵勒(回紇、僕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拔悉密、葛邏祿)被九姓回紇和稱謂取代。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後東突厥汗國行將滅亡時,唐朝也在著手佈設後東突厥汗國滅亡後的政治格局。誰都希望改天換日、革故鼎新之後的大草原,能對自己最有利。但唐朝吸取了以往的慘痛教訓,深知中原王朝統治大草原的難度,實在不願再接蒙古高原這個燙手山芋。那既然唐朝自己不願統治蒙古高原,就必然要扶持一個親唐的遊牧政權統治蒙古高原。而此時,在配合唐朝顛覆後東突厥的戰爭中,共有回紇、拔悉密、葛邏祿三部崛起。如果只能在這三部中挑選唐朝的代理人的話,應該選誰那!唐朝選擇了回紇,理由就是,回紇的實力最強,而且之前回紇同唐朝的關係最親密,同時,回紇對大唐也是最為忠順馴良的。唐朝的這一選擇,無疑讓回紇無比興奮,但唐與回紇不得不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回紇、拔悉密、葛邏祿三部起兵後,三部已經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而回紇與葛邏祿的首領則分別為左、右葉護。換言之的,大草原上的君臣名分已經定了,這可怎麼辦!好辦,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在王忠嗣統帥的唐軍“破其左廂阿波達乾等十一部,右廂未下”之時,唐軍突然“會回紇、葛邏祿共攻拔悉蜜頡跌伊施可汗,殺之”。就這樣,身為左葉護的回紇酋長骨力裴羅在唐軍的支援下,弒殺了自己的君主頡跌伊施可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弒君不久的骨力裴羅自立為骨咄祿闕毗伽可汗,並立即向唐朝遣使請求冊封。唐玄宗先封骨力裴羅為奉義王,不久冊封他為懷仁可汗,並且,對於其自稱可汗,而不稱瀚海都督的做法予以承認。這就表明,唐朝正式認可回紇已經不是唐朝羈縻統治下的臣民,而是附庸於唐朝的藩屬國了,同時,還承認了回紇可汗擁有統治合法蒙古高原的地位。

回紇懷仁可汗的名分既定,草原各部紛紛歸附,拜倒在回紇的大纛之下,唯其馬首是瞻。懷仁可汗向南搶佔突厥留下的底盤,把牙帳建立在烏德犍山,併兼並了拔悉蜜、葛邏祿,總共十一部(《資治通鑑》記載,“回紇骨力裴羅自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遣使言狀;上冊拜裴羅為懷仁可汗。於是懷仁南據突厥故地,立牙帳於烏德犍山,舊統藥邏葛等九姓,其後又並拔悉蜜、葛邏祿,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戰則以二客部為先”)。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就在這一時期,大批鐵勒部眾,如:僕固、渾、拔曳固、同羅、思結、契苾、阿布思、骨侖屋骨等部,以九姓烏古斯的身份,加速融入到回紇中。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正月,回紇懷仁可汗大舉發兵,向突厥的殘餘力量發動最後的攻勢。這是一場力量對比懸殊、結局毫無懸念的戰鬥,後東突厥末代可汗白眉可汗被回紇軍隊斬殺,白眉可汗的人頭被回紇人傳抵京師。白眉可汗死後,突厥殘部毗伽可敦帥部眾來投降。從此唐朝的北方邊疆安然,沒有戰事。延綿百餘年的唐與突厥的戰爭,最終以大唐帝國的勝利而告終。稱雄北方兩百年的突厥人,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突厥汗國灰飛煙滅的同時,其所留下的,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的龐大疆域,盡被唐朝鼎力扶持的回紇接收。草原上的各部族也都被回紇接收。曾經跟回紇平起平坐的拔悉蜜被回紇吞併,葛邏祿在烏德鞬山的部眾被回紇吞併,在阿爾泰山及北庭一帶的葛邏祿,自立葉護,歸屬於唐。就這樣,在唐朝的鼎力扶持下,那個被唐朝流放而死的回紇酋長承宗之子骨力裴羅,終於在蒙古大草原上創建了強大的回紇汗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