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裡海怪物”載重量大,速度快,卻沒有大量裝備?

海哥AN


裡海怪物的標準名稱是地效飛行器。

飛行器在接近地面或水面飛行時,其主翼面下洗減少,因而能提高升力、減少誘導阻力,使飛行器能獲得高於現在噴氣客機的升阻比,能得到接近現在噴氣客機的巡航速度,同時運輸效率能高於噴氣客機。而更突出的特點是安全性高。因此,作為跨海運輸工具,前景非常廣闊。

在這方面,走往最前面的是前蘇聯中央水翼船設計局,該設計局為了提高軍用艦艇的航速,在前總設計師阿列克謝耶夫的主持下,開始了1.5-500噸的各種地效試驗飛行器的研製。其500噸的試驗飛行器,70年代被美國的偵察衛星發現,稱之為“裡海怪物”。

1972年,“小鷹”(Орленок)多用途/突擊地效飛行器開始建造。飛行器起飛用兩臺HK-84K發動機(單臺推力13噸),巡航用尾翼的1臺HK一12MK發動機(功率近15000馬力),配有國產和進口現代化無線電、無線電導航和導航設備。翼展31.5米,機長58米,起飛重量140噸。機組9人,自衛武器1門雙管30毫米機炮。最大載客300人,最大載貨量40噸。

1973年秋小鷹飛行器下水,1984年蘇聯海軍航空兵接收了3架“小鷹”,組成登陸艦旅236地效飛行器大隊。按照蘇聯海軍的設想,計劃裝備120架。這樣在未來戰爭中,海軍步兵可以利用飛行器的速度優勢,出其不意出現在敵人海灘上直抵登陸場。

1986年裝備ЗМ80反艦導彈(西方編號SS-N-22)的項目903即“鶴”(Лунь)也開始試飛。飛行器機身長63.6米,最大排水量380噸,最大起飛重量400噸,吃水深4.3米,裝有8臺HK-87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13噸,可以攜帶6枚導彈,自衛武器4門23毫米機炮。地效飛行速度450-500公里/小時,航程3000公里。這型飛行器設想在幾個預設海域,在敵方可能部署的航道和海域進行搜索、攻擊和搜救等任務。

不過隨著新任國防部長索科洛夫斯基在1985年的上臺,所有的地效飛行器都陷入停滯。蘇聯解體後,“鶴”現在轉為民用,主要用於海難救援,可載客500人,航程3000公里,可以在5級海情下執行救援任務。


榮華之武器堂


如圖,當年它真的被西方描述成怪物一樣,怪物不只一件兩件,一直被弄得非常的恐怖。

各般怪物是蘇聯國力登峰造極的產物,有5000萬當量的“沙皇炸彈”,也有600噸的大飛機安-225等等,一個大字括進了多少傳說,留下不少的傳說,成為人們津津有味的談資,其中就包括裡海中的怪物一件。

它真實的樣子該是這樣,形體非常優美,以利減少飛行阻力。

紅色帝國之所以打造如此巨大的地效飛效器,原因正由於裡海的地理位置,要撖制中東和東歐,乃至五海地區,把裡海打造成另一重要方向,一直是蘇聯乃至過去的沙俄念茲在茲的。

水域面積高達38萬平方公里的裡海,自從1952年鑿通了伏爾加河和頓河,真正變成了海,自1722年成立的裡海艦隊,才得以變得至為強大。想法之一,即打造體積龐大的地效飛行器。貼地飛行以便於秘密接近,飛得快不給對手留下反應時間,武器搭載量大以收到鎮懾作用,可以發射導彈可以反潛可以突擊登陸,因是怎麼算怎麼有利,從而留下各種恐怖新聞,發酵多年,不時弄得西方陣營心驚肉跳。以致於今天的俄羅斯,從2011年開始仍有恢復研製的想法,以便壯大日漸孱弱的裡海艦隊,維護地區穩定。

想歸想,說歸說,形體龐大的地效飛行器雖好,但在技術上實現起來,不得不面對各種複雜性。地效飛行器,固名思義,以地面效應來獲得升力飛行,一般距離地面15米以下,安全性易遭到大風的干擾,過於龐大易遭到野戰防空系統的攻擊,一旦損失代價巨大等。兩架“怪物”分別在1969年和1980年失事後,即考慮到技術過於複雜的原因而停止建造。


魂舞大漠


裡海怪物屬於前蘇聯時期為了應對快速搶灘登陸而研發的一種水面高速飛行器,也就是通過強大的飛機引擎推力,憑藉裡海怪物自身的氣動外形形成升力,可以離開水面幾十釐米的距離快速飛行,等到了灘頭時還可憑藉自身光滑的地步衝上灘頭,就好似氣墊登陸艇一般。只要裡海怪物衝上灘頭,就可以打開機頭將肚子裡的裝備跟士兵快速裝卸,然後在利用反推力量離開灘頭並反覆運輸。

雖然從紙面性能上來看裡海怪物的確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運載工具,但現實卻不是如此。首先裡海怪物所使用的是飛機的渦噴發動機,而由於裡海怪物是利用高速貼著水面飛行,所以海面濺起了的大量浪花會被髮動機吸進去,這種頻繁的進水會導致發動機熄火停車,再加上海水的高鹽性極容易腐蝕敏感的引擎。

其次由於過於追求高速度,所以在自衛火力方面是嚴重不足,對於一種要用在搶灘登陸的軍用運輸載具上,這無異於是致命的。再加上裡海怪物的行進速度又過於快,傳統船舶又無法跟上裡海怪物的高航速,所以也無法為它提供火力支援。

最後就是操控的困難性,由於裡海怪物屬於是貼著水面飛行的大型載具,高速前進時激起的水霧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在駕駛時經常會造成迷航的窘境,再加上裡海怪物對於氣候條件的使用又比較苛刻,一旦天氣不好就有可能造成機毀人亡。

綜上所述:裡海怪物的確是一種科技非常前沿的水面飛行器,但由於其自身的不可靠性、使用條件的苛刻、建造成本巨大等必然條件,最後項目下馬其實是遲早的事情。但是裡海怪物的研發結晶,卻給後續的武器研發上留下了不少技術積累。


九品侍衛


1967年,美國偵察衛星在前蘇聯裡海海濱城市卡斯皮斯附近發現一架奇怪的飛機,這架飛機提醒相當龐大,而機翼面積卻相當小,在海上高速滑行。美國中央情報局根據飛機上的“KM”標識(實際上是俄語原型船的縮寫),將其命名為“Kaspian Monster”,意為卡斯皮亞怪獸,也就是後來俗稱的“裡海怪物”。為了確認該船,中情局甚至成立專門的特遣部隊前往伊朗,使用專門製造的無人偵察機,在冷戰諜戰屆引發轟動。

裡海怪獸實際上是前蘇聯中央水翼設計局設計研發的大型地效應船,其原理是當運動中的飛行器掉到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通常為翼展的四分之一),下層氣流受地面影響,壓力增加,機翼上下壓力差會大增,從而導致升力陡然上升。F1賽車實際上也是反向利用地效應,增加向下壓力,向下壓底盤從而增加輪胎的抓地力。

但是對於地效應船利用上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升力直接與距離水面高度有密切關係,距離水面越低升力越大。然而海面可不是保持平靜的,當海浪打到機翼的時候,很容易導致側翻。最初的裡海怪獸“KM”在試航時兩次碰到這種情況,1980年試航時受大霧能見度影響,飛行員無法準確判斷海面高度,導致飛機完全被海浪打翻,徹底傾覆在海中而報廢。

這也是裡海怪物出現在裡海的原因,他是個內海,海浪相對來說平靜很多,目前地效應船應用上,也多是在內河航道、湖泊或者河口三角洲等相對平靜的水域使用。而裡海怪物“KM”本身就是試驗性質,前蘇聯根據其獲得的研究成果,也開發出一系列實用性地效應武器,計劃用在波羅的海和黑海,這些半封閉風浪較小海域使用。但最終效果不佳,以及一直大力支持的國防部長烏斯蒂諾夫在1984年下臺而取消。

A-90小鷹,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地效應飛船。裝備一臺渦槳發動機和兩臺渦扇發動機,最高速度400公里/小時。主要用來運輸,可以運送28噸貨或150名突擊隊員。該船1979年服役,原計劃建造120艘,但最終只建造了5艘,就這5艘重,已經墜毀2艘,這已經是當時前蘇聯最可靠的地效應飛船了……

倫級導彈艇,空重286噸,起飛重量380噸,主要裝備6枚P-270“蚊子”反艦導彈(就是現代級驅逐艦上的“日炙”反艦導彈)。使用8臺NK-87渦噴發動機,最高速度550公里/小時。該艇僅建造了一艘,1987年開始在前蘇聯黑海艦隊服役,現已退役。

VVA-14地效應反潛機,設計總重量52噸,計劃用在黑海、波羅的海進行反潛作戰,因技術困難和鬼才總設計師巴蒂尼去世後停工。


五嶽掩赤城


一、沒錢了;二、沒有配套了;三、沒人搭理它了;四、沒有戰略需求了;五、沒錢了;六、沒錢了;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