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清代的侍衛一般多大歲數外放?

記憶中的0355


1660年,清廷重臣鰲拜向順治帝奏稱自己選拔的一批漢人武進士,經過較長時間嚴格訓練,已達到“學習騎射日久,俱嫻熟可用”的水平。於是,順治帝下令將其中6人選為皇家侍衛,其餘武進士則“照例選授”。

而這6人中,有的人轉過年來(1661年)就被外放出任陝西延綏靖邊營遊擊(從三品),有的人則在宮中效力10餘載,直到三藩之亂爆發前才外放任職。

當然這屬於清初相關制度還不完善時期的情況,康熙統治中期大局穩定後,漢人侍衛按規定由武進士選拔充任侍衛,服役5至6年後就能獲得外放機會,通常都是擔任各省綠營的中高級將領,極少有人能“由武入文”該任文職。

從年齡上來看,漢人武進士如果在十八九歲有幸進入宮廷擔任侍衛,到25歲左右即可外放任武將。以清代著名的漢人侍衛家族——甘州韓氏為例,基本上都是走的前述仕途。憑著皇權庇佑和血汗軍功,韓氏子弟普遍在20多歲就能完成“從武進士到侍衛,再到武將”的華麗轉身,其中官運最亨通的30出頭就當上總兵(正二品),40來歲就晉升為提督(從一品)。

相比需要靠本事“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漢人武進士,滿蒙貴族子弟則可不必經考試就能躋身侍衛行列,由此這一制度便成為道光朝之前很多滿洲官僚飛黃騰達的踏腳石。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和珅。雖然幼年父母雙亡、家道中落,但是憑著滿洲貴族子弟的出身,和珅仍得以入選內務府專為官僚子弟開設的鹹安宮學習。即便19歲參加科舉考試失利,他也能靠著父輩的功勞承襲爵位,並在22歲時入宮當上了皇家侍衛。

緊接著,就因為抓住機會展現了自己的才學,剛乾了1年侍衛的和珅便因乾隆帝的賞識當上了給皇家管錢、理財的管庫大臣。以此為肇始,和珅的官職如火箭般躥升——正藍旗滿洲副都統、戶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欽差大臣、領班軍機大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等等。實際上,直到和珅被嘉慶帝下令自縊時,他的年齡也沒到49歲。

和珅的發跡速度之快,在清代都堪稱罕見。而從嘉慶朝開始,隨著朝廷腐敗日甚一日,加上中央財政狀況越來越糟糕,侍衛制度也逐漸衰落,而“先當侍衛再外放當官平步青雲”的例子,至咸豐年間更是寥若星辰。

可見,決定清代侍衛仕途的核心要素並非“外放年齡”,而是皇權、八旗制度乃至整個帝國的興衰榮辱。


網言軍事



不要以為侍衛沒前途,清朝一等侍衛30歲後,出去就能當二品官。

清朝侍衛這份工作放在今天,那就是保衛國家首腦的工作,那可謂是非常的榮耀的。往低了說,那也是屬於安保那種級別的。

在古代,就是這種安保級別的工作,也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的,因為這份工作關係到皇帝本人的安危,那也是有諸多條件的。

首先在民族這一塊,必須是滿族人或者蒙古族人。父輩或者母系家族還得為大清朝立過汗馬功勞。或者,你本身有爵位。滿清的八旗子弟中,侍衛一般都是上三騎出身,下五騎中只有表現的特別突出,成績特別優異的,才可以被破例提拔上位。


被皇上破例提拔,比較有名的就是清朝最著名的貪官和珅,他的祖輩們為大清立過不少的功勞,他的爵位也是三等輕車都尉。但是他出身下五騎,當侍衛是不符合規定的。但是和珅不僅精通藏語,蒙語,還精通漢語,滿語,和珅還有很大的學問,熟讀四書五經,乾隆看這人本事不小,就破格提拔了一下,就讓他當個三等侍衛。

有人覺得這侍衛乾的是安保工作,沒有多大出息和前途,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侍衛升職加薪,更加容易。皇宮有個規矩,做侍衛當到30歲,可以外放去做官,一般都是武官。京官,地方官都有。而且還規定,這官必須比之前大上一個品級。


比如和珅是三等侍衛,屬於正五品。他如果30歲後做官,可以做正四品的京官,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等;地方官有佐領,都司等。也可以做從四品的京官,如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等;地方官有宣撫使等。如果要是正三品的一等侍衛,出去就可以做統領,都統,總兵,副將!


歷史的味道2019


一般情況下,清代的侍衛都是30歲左右外放,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在這之前在皇宮內見多識廣,皇帝看你不錯,才會將你外放,擔任京官或者地方大員。

我們仔細來了解一下清代宮廷裡的侍衛

當時清朝的侍衛,並不是我們電視劇裡面看的那樣,來了刺客上去就被砍殺,毫無作用,也沒有地位。

相反的是,侍衛在當時是很厲害的一個職業,首先加入這個團體,你的出身就有要求。滿清有八旗子弟,八旗又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由皇帝親自統轄的三個旗,包括: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下五旗”是指: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白旗、鑲藍旗。

想要當上宮廷侍衛,首先就需要你是上三旗出身,當然下五旗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比如和珅,和珅是正紅旗的,他能夠成為侍衛得益於祖輩的功德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為侍衛,並且在之後一路高歌。

後期也有漢人侍衛,漢人侍衛就需要通過武舉人選拔,或者地方高官的推薦等等,漢人侍衛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滿漢一家親,也能夠更好的管理漢人而設立的。

宮廷侍衛分為四個級別,從一等到三等再加上一個藍翎侍衛。官職分別是三品、四品、五品和六品。

關於侍衛的外放

^上圖為二品官員補服上的補子

侍衛外放的年齡我們開篇就說過了,一般到了三十歲左右就會讓你出去當官了,京官地方官都有,那他們外放之後都當什麼官呢?

外放的官位其實什麼都有,只不過對於侍衛的外放,都是比自己當侍衛的時候再升一級,比如藍翎侍衛是正六品,那他外放之後,就是正五品官,一等侍衛是正三品,相應的外放之後就是正二品了,像各個省的總督啊,就是二品,所以說,一經外放,就是地方大佬。

比較出名的侍衛

和珅,和珅我們上面說了,他是正紅旗的人,因為父輩們建功立業,他也得了個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再加上他學問比較高,就成為了三等侍衛,後期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滿清乾隆時期的大紅人。

納蘭明珠,納蘭明珠大家應該也很熟悉,他是葉赫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27歲進宮成為宮廷侍衛,不到兩年就升為內務府縱觀,後來慢慢升官,成為康熙時期權力最大的臣子之一。

結語

宮廷侍衛,並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因為它不僅是身份的象徵,也是在30歲之後,能夠得到一份更好的官職的保證。

因為侍衛一般都是三十歲外放,在宮中見得多了,也能夠增加很多人脈,特別是一等侍衛,整日跟著皇上,學習到很多東西,外放之後自然更容易在官場活得更好。


小太陽D


侍衛這一官制,在中國很早就已經出現。他們屬於皇帝身邊的親信。

清朝早期的侍衛,主要來源於努爾哈赤的家人和過去的侍眾,還有八旗軍選拔的勇士,以及宗室和功臣的子弟。

清朝政權穩固後,規定了侍衛的等級和規模。

一等侍衛,官職正三品,編制60人,

二等侍衛,官職正四品,編制150人,

三等侍衛,官職正五品,編制270人,

藍翎侍衛,官職正六品,編制900人。

由侍衛出身而官至卿相的,在清代佔有很大比例,如明珠、索額圖、和坤等。

按照皇宮裡的規矩,侍衛做到30歲時,是可以外放做官的。這些官一般有武官、京官、地方官都有。而且這官必須比之前大上一個品級。

比如和坤是三等侍衛,屬於正五品。他如果30歲後做官,可以做正四品的京官,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等;地方官可做佑領、都司等。

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當上侍衛後起點很高,簡直是現代的高富帥。況且經常在皇帝身邊晃悠,有了很多歷練機會,是帝國的未來高官的主要人才儲備之一。三十歲左右外放,升官一般都比普通人快許多。

御前侍衛是侍衛職業的最高點,意味著侍衛生涯不會太久,一些各旗副都統有空缺馬上補上。一些頭品頂戴的御前侍衛,外放後,數年內侍郎尚書都不在話下。

侍衛可謂是鍍金的職位,不犯大錯誤,做的好與壞,外放後都是位高權重的。


楓葉永刀


我們在清宮戲中的所看到的龍套般的侍衛們,其實在真實歷史上都是高官貴戚。清朝的侍衛不是兵而是軍官,最頭等的侍衛官居三品相當於如今的少將。在清朝,許多王侯將相年輕時都當過皇宮侍衛。很多人以為清朝侍衛就是僕人兼保安,貧苦的普通百姓將兒子送去皇宮,希望鯉魚跳龍門,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清朝的侍衛制度是相當特別。一、族屬:滿族和蒙古族。二、旗屬:上三旗,下五旗偶爾也可通融。三、出身:家中得有世代相傳的爵位,查三代以上的曾效忠皇帝立下大功。四、技能:弓馬嫻熟,會讀寫文字。

侍衛通常是三四年一選。藍翎侍衛,正六品、三等侍衛,正五品、二等侍衛,正四品、頭等侍衛,正三品。清朝的一方地方大員知府,從四品,可見侍衛職位之高。而且知府可是一般得從七品官縣令做起,層層選拔考驗,好政績才能一步一步升上去,最少得熬個十年以上。

一個二十餘歲的年輕人,當上侍衛後起點這麼高,簡直現代高富帥。況且在皇宮中瞎晃悠,皇帝看著長大到三十歲,給予種種歷練機會,是帝國的未來高官主要人才儲備之一。三十歲左右外放,升官一般都比普通人快許多。

清朝數不清的高官顯貴年輕時都當過侍衛,例如索額圖、明珠、隆科多、福康安、和珅等等。侍衛們出宮一般穿著黃馬褂和單眼花翎,這可是普通官員立下大功給的特殊賞賜,可這僅僅是侍衛的普通工作服。

御前侍衛是侍衛職業的最高點,意味著侍衛生涯不會太久,一些各旗副都統有空缺馬上補上。一些頭品頂戴的御前侍衛,外放後,數年內侍郎尚書都不在話下。

侍衛可謂是鍍金的職位,不犯大錯誤,做的好與壞,外放後都是位高權重的。

舉報/反饋

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中葉名臣、外戚、民族英雄。大學士傅恆第三子,孝賢純皇后之侄。 福康安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


正大光明


清朝的侍衛制度是相當特別。一、族屬:滿族和蒙古族。二、旗屬:上三旗,下五旗偶爾也可通融。三、出身:家中得有世代相傳的爵位,查三代以上的曾效忠皇帝立下大功。四、技能:弓馬嫻熟,會讀寫文字。

侍衛通常是三四年一選。藍翎侍衛,正六品、三等侍衛,正五品、二等侍衛,正四品、頭等侍衛,正三品。清朝的一方地方大員知府,從四品,可見侍衛職位之高。而且知府可是一般得從七品官縣令做起,層層選拔考驗,好政績才能一步一步升上去,最少得熬個十年以上。

一個二十餘歲的年輕人,當上侍衛後起點這麼高,簡直現代高富帥。況且在皇宮中瞎晃悠,皇帝看著長大到三十歲,給予種種歷練機會,是帝國的未來高官主要人才儲備之一。三十歲左右外放,升官一般都比普通人快許多。


明日該何去何從


說到侍衛特別是清朝的侍衛,還是很有話說的啊,很多人都說了這個侍衛和太監可不一樣的,但是話說這個清朝的侍衛都是年紀外放呢?或者說還有別的什麼故事,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啊!



1660年,清廷重臣鰲拜向順治帝奏稱自己選拔的一批漢人武進士,經過較長時間嚴格訓練,已達到“學習騎射日久,俱嫻熟可用”的水平。於是,順治帝下令將其中6人選為皇家侍衛,其餘武進士則“照例選授”。

而這6人中,有的人轉過年來(1661年)就被外放出任陝西延綏靖邊營遊擊(從三品),有的人則在宮中效力10餘載,直到三藩之亂爆發前才外放任職。

當然這屬於清初相關制度還不完善時期的情況,康熙統治中期大局穩定後,漢人侍衛按規定由武進士選拔充任侍衛,服役5至6年後就能獲得外放機會,通常都是擔任各省綠營的中高級將領,極少有人能“由武入文”該任文職。



從年齡上來看,漢人武進士如果在十八九歲有幸進入宮廷擔任侍衛,到25歲左右即可外放任武將。以清代著名的漢人侍衛家族——甘州韓氏為例,基本上都是走的前述仕途。憑著皇權庇佑和血汗軍功,韓氏子弟普遍在20多歲就能完成“從武進士到侍衛,再到武將”的華麗轉身,其中官運最亨通的30出頭就當上總兵(正二品),40來歲就晉升為提督(從一品)。

相比需要靠本事“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漢人武進士,滿蒙貴族子弟則可不必經考試就能躋身侍衛行列,由此這一制度便成為道光朝之前很多滿洲官僚飛黃騰達的踏腳石。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和珅。雖然幼年父母雙亡、家道中落,但是憑著滿洲貴族子弟的出身,和珅仍得以入選內務府專為官僚子弟開設的鹹安宮學習。即便19歲參加科舉考試失利,他也能靠著父輩的功勞承襲爵位,並在22歲時入宮當上了皇家侍衛。

緊接著,就因為抓住機會展現了自己的才學,剛乾了1年侍衛的和珅便因乾隆帝的賞識當上了給皇家管錢、理財的管庫大臣。以此為肇始,和珅的官職如火箭般躥升——正藍旗滿洲副都統、戶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欽差大臣、領班軍機大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等等。實際上,直到和珅被嘉慶帝下令自縊時,他的年齡也沒到49歲。



和珅的發跡速度之快,在清代都堪稱罕見。而從嘉慶朝開始,隨著朝廷腐敗日甚一日,加上中央財政狀況越來越糟糕,侍衛制度也逐漸衰落,而“先當侍衛再外放當官平步青雲”的例子,至咸豐年間更是寥若星辰。

可見,決定清代侍衛仕途的核心要素並非“外放年齡”,而是皇權、八旗制度乃至整個帝國的興衰榮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