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梅君:探索區塊鏈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運用

11月3日,第六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在北京舉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梅君認為,應探索“區塊鏈+”在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運用,加快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施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提出,建議我國糧食生產應由增加產量為主轉向提高質量發展為主,加快構建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丨 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梅君說,目前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牢固,糧食和食品安全面臨的挑戰很多。從需求方看,人們飲食消費結構已經從過去滿足吃飽轉變為安全營養和健康。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擴大優質供給。

孫梅君建議細化食品安全監管標準。目前我國已發佈強制性食品安全標準,具體標準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細化。同時,鼓勵企業採用高於國家強制食品安全標準的企業標準,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和追溯體系。

孫梅君建議,要完善有利於食品供應鏈發展的法規制度,嚴格把控產地環境、糧食收儲、食品加工、流通銷售等質量安全關,推動從農田到餐桌食品供應鏈的轉型升級和質量變革。

據介紹,2015年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出臺以後,我國相繼發佈了多項配套的法規和規章制度。10月31日,國務院頒佈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將於12月1日起正式實施。條例進一步強化了食品安全風險的監測、標準的制定、檢驗檢測等方面的制度性規定,明確了企業的主體責任,加大對責任人的懲罰力度。

伴隨著食品供應鏈上的新技術、新工藝的廣泛應用,在提供豐富多樣食品的同時,也給食品安全帶來諸多挑戰。孫梅君認為,可探索“區塊鏈+”在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運用。區塊鏈技術開創了食品供應鏈溯源的新時代,既有利於保障和改善食品安全狀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也有利於提高溯源的效率,降低企業成本。要加快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食品產業的應用,實施智慧監管。

此外,當今食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已超越國界,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食品產業鏈條的安全。各國政府、食品企業等公共、私營部門應當加強合作,建立起符合國際標準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丨建議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介紹,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新挑戰。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糧食消費總量將繼續增長。中國人均GDP去年已超9700美元,城鎮化率接近60%,從先行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發展規律看,進入這一階段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將加快升級,對動物性產品以及飼料糧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勢必還要佔用耕地,加強生態建設也要求部分耕地退出農業生產,部分農業用水轉為生態用水,耕地面積還可能減少,農業用水還可能被擠壓,這也將對提高糧食供給能力形成較大約束。

王一鳴介紹,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糧食生產也要由增加產量為主轉向提高質量為主,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有質量和可持續性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今年以豬肉價格為主的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對農產品保供給、穩物價敲響了警鐘,需特別重視生豬恢復生產,增加供給,提高抗風險能力。建議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糧食供需的動態平衡。

具體而言,要完善糧食宏觀調控機制。通過國家儲備制度保持糧食市場的基本穩定,健全低收入人群補助與消費價格相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保障低收入家庭的食物供給。

農產品供給要更注重提升品質,適應消費需求結構升級趨勢,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增加綠色、優質和特色農產品供給,健全農產品和食品質量標準、監管、檢測體系。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高綠色、優質、特色糧食產品供給。

此外,要利用好國際市場和全球資源,在互利共贏中穩定國際供給。加強與主要農業貿易伙伴國的戰略合作,增強農產品貿易關係的穩定性,同時加快農業“走出去”,加強農業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建立全球主要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和服務鏈,形成穩定的國際供給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