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漂木:讓人銘記的涪江風景

當年公路不通、涪江漂流的是散漂原木或扎筏漂木,是重要的生產運輸方式之一。”平武文史學者曾維益告訴記者,涪江水運木材,為寶成、成渝鐵路的建設,以及工業生產和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水运漂木:让人铭记的涪江风景

漂工在工作(老照片)

水运漂木:让人铭记的涪江风景

老漂工的排筏駕駛證

水运漂木:让人铭记的涪江风景

漂工金必方(左二)和漂工左維兵(右一)等合影

水运漂木:让人铭记的涪江风景

上個世紀80年代,原綿陽木材貯運處職工在工作(老照片)

水运漂木:让人铭记的涪江风景

放木排(老照片)

涪江漂木一道久遠的風景

1958年的一天,27歲的鄒楊柏從江油的鍊鐵廠工地出發,走了5天的路,到達白馬河畔的王壩楚(平武縣白馬藏鄉伊瓦岱惹村)。當時,新成立的平武伐木廠從江油、三臺、射洪、蓬溪等綿陽專區所屬縣的農村,招收200多名工人。鄒楊柏是三臺縣中太鎮人,很早就離鄉打零工,來到平武伐木廠後,成為水運二隊的職工。

水運二隊的工作是“吆散漂”,就是把大江中漂流的零散原木,趕到水流中去,最終讓原木到達貯木場。“在白馬林區的原始森林裡,伐木工人砍伐的原木統統推進河溝,利用水流的力量,讓這些原木漂運至江油武都、綿陽乃至下游的貯木場,然後工人收起漂木,裝車運往各建設工地,或者運到火車站,發往需要木材的地方。”鄒楊柏回憶說,當年,需要人工使用器具,助力原木往下漂,遇到礁石時,水運工人還得腰繫護生繩,到激流中去推動原木。有時風大浪急,有的水運工人把生命獻給了木材運輸事業。

平武文史學者曾維益多年研究平武地方史,是個“平武通”。他說,涪江水運木材,有歷史記載的可以上溯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以及清朝和民國時期,人們都在涪江上游砍伐原木,涪江上放漂扎筏也一直存在。《龍安府志》等地方誌還記載,清光緒八年(1882年),火溪溝番民金文有與土司王辭承在建木板廠,伐木鋸成木板,扎筏水運至江油中壩銷售。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涪江下游的綿陽、三臺、射洪、遂寧等地城市建設需要大量木材,寶成、成渝鐵路建設需要大量枕木,再到後來三線工廠建設,木材需求量更大,由於山區公路建設沒有跟上,涪江水運木材更加繁盛發達。

水運木材對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巨大

1953年春,四川省成立了川北森林工業局,從東北林區引進人才與技術,在平武火溪河、北川青片河等處疏浚河道、炸掉河中礁石、修建水閘等,改善航道,便於漂木運輸。1958年,平武伐木廠應運而生,共設置有三個砍伐隊,一個育林隊,還有“水運流送工隊”,水運隊職工常年維持在400人左右。

1965年初秋的一天,31歲的綿陽木材貯運處職工金必方隨大隊伍前往王壩楚,參加平武伐木廠的“千人水運大戰”,保證當年起漂木材任務的完成。金必方曾經長期從青林口漂送原木到厚壩,是成立江油木材水運站職工,後來隨公司併入綿陽地區林業局木材貯運處,他在涪江上搏浪,當了30多年的“筏子客”。金必方工作崗位是排筏(木筏)駕駛員,還取得過綿陽中心航管站發放的“駕駛證”。

金必方如今居住在綿陽城區的貯運處家屬宿舍區裡,他依然記得當年去平武伐木廠開展水運木材大戰的事,他說:“綿陽木材貯運處去了100多人支援,那時不少地方安電杆,需要長約8米的木材,我們每天都在白馬河的水閘上忙著漂原木到平武縣城的涪江大橋頭,然後在那裡把這些漂木紮成長約20米,寬約8米的木筏,往涪江沿岸的江油、綿陽、遂寧那一帶漂送……”

85歲的金必方看上去就70歲的樣子,他說,放漂扎筏的日子鍛煉出他的好身體,至今難忘在平武火溪河和北川青片河上游趕漂的日子,早晨起來,山是綠的,水是綠的,感覺空氣也是綠的,鳥兒啾啾,心情特別好。

金必方說,涪江上游是放散漂,從平武縣城一帶,就可以扎木排放筏子了。用鋼繩等把原木扎捆在一起形成的木筏子,十分牢靠,不僅鋪有薄薄的石板,還搭有一個小窩棚,裡面有吊鍋、柴火爐等,燒水煮飯都行。筏子行至平武南壩下游一帶時,水流變窄小,充滿危險,筏子客們需要膽大心細地應對,每次到了響巖一帶已是晚上,大家上岸投宿。夏天水大流急,一般三天左右,就能把筏子從平武縣城漂到綿陽城區的涪江東河壩(今三橋頭),而冬天則需要一個星期。金必方說,記得有一次因急事要趕回綿陽,他藉著月光從凌晨1點過,從響巖的平驛鋪撐起筏子往下漂,天快亮時就漂到了江油武都。

這道風景讓人銘記難忘

在原綿陽木材貯運處退休女工劉玉記憶中,放漂扎筏、水運木材是涪江一道美麗的風景。涪江一灣又一灣,激流險灘、漩潭和緩水交替,奔流在峽谷,木筏幾架、十幾架地漂流而下,一路山歌號:筏子客,灘上歇,那邊灣灣裡去不得……劉玉的父親和二哥都是“排筏”駕駛員,都在涪江上當“筏子客”直到水運隊解散。劉玉說:“父親常年在涪江上放筏子。每次父親快攏綿陽時,我都會跑到河堤上去張望,看到父親放的筏子到了東河壩停下,接過他從平武帶的核桃、木耳、臘肉等山貨,小跑回家讓母親煮了,等著父親回家來打一頓牙祭。”

據曾維益講,改革開放後,隨著公路網的建成和汽車的增多,木材水運日漸減少。1978年,平武伐木廠的木材改陸運,水運工段撤消。但在平武縣內的其他地方,仍在利用涪江河道漂運木材。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啟動,木材水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最近這20多年來,通過努力,平武森林資源總量逐年遞增,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19年,平武森林覆蓋率超過74%,野生植物超過4000種,野生動物超過2000種,野生大熊貓數量世界第一,平武縣城連續兩年入圍“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隨著時代的發展,木材水運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涪江放漂扎筏的壯觀場面,早已成為老綿陽人一段回憶,一代代人,成為建設美好家園,用血汗譜寫的光榮創業史。(老照片由劉玉 提供)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田明霞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