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門一身灰”到“開門見綠”——廣西崇左依託“群眾自治”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新華社南寧11月3日電題:從“出門一身灰”到“開門見綠”——廣西崇左依託“群眾自治”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新華社記者郭軼凡、趙曼君、胡正航

五保戶捐出自家空地為修集體廁所讓路,大伯大嫂挑擔抹灰加入施工隊伍。在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江州鎮板備村岜牟屯,家家戶戶齊上陣,將曾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髒亂村屯建成了開門見綠、目至見景的美麗家園。

時至十一月,壯鄉秋意漸起,在岜牟屯四下望去,卻依舊是滿眼綠色。漫步其間,青瓦白牆,沿路芬芳,成群鴨子在屯口魚塘裡戲水撒歡。

“以前我們屯裡生活環境可差遠了”,岜牟屯黨支部書記陳立彩笑著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家裡現代化、家外髒亂差”。

2018年11月起,岜牟屯啟動“基本整治型”鄉村建設,探索實施“政府投物料,支部帶隊伍,群眾投人工,社會獻愛心”的鄉村治理模式,以抓實基層黨建來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岜牟屯組建“1部2會3隊4組”(黨支部,黨群理事會,鄉賢理事會,青年先鋒隊、巾幗服務隊、老少助攻隊,工匠組、花卉組、廚師組、機動組)的組織架構,利用黨員隊伍、村民代表和村民理事會隊伍、婦女隊伍、青年隊伍、鄉賢隊伍帶頭進行鄉村建設。

陳立彩說,屯裡還制定了《村規民約》,“群眾投工投勞”是其中的核心。“當時是榨甘蔗季,大家分成三組,一組砍蔗,一組種蔗,一組在村裡搞建設。除了春節、三月三等節假日休息了幾天,其他時間都是在集體勞動。”

江州鎮黨委書記尹泉介紹,在岜牟屯,政府前期投入10萬元完成排汙和垃圾處理建設,後來又花45萬元左右購買物料修建步道、觀景臺等。“僅用55萬元的財政投入實現如今的變化,靠的還是村民大量的投工投勞。”

為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兩年來,崇左市累計劃撥400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於開展鄉村建設競爭獎補活動,打破過去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做法,創新實行“競爭創建、分檔獎補”,以事前競爭、事後獎補的方式推進宜居鄉村建設。

“在我們屯,積極參與建設的能得到政府扶持修建的門牌和遮雨棚,有了這些激勵,大家參與熱情更高了。”陳立彩說。

一年過去了,昔日臭水塘變為荷花池,房前屋後的垃圾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現在住在村裡可舒服了,好多人在城裡買了房,還是願意回來住。”談起這一年來村裡的變化,年近六旬的韋大爺一臉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