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皇帝,為什麼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禔奪權呢?對此你怎麼看?

東海已有幾座山


中國古代歷史的皇位競爭都異常激烈,很多人為了當皇帝,竟然不惜殺掉自己的兄弟姐妹們,甚至是親生父母。殘暴的秦二世為了當皇帝,殺了他其他所有親兄弟姐妹;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繼承皇位,不僅殺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而且將其父親唐高祖李淵軟禁起來。為何康熙擔心太子胤礽和長子胤褆奪權,而朱元璋不害怕朱標奪權呢?

包括太子胤礽和長子在內,康熙剛開始和所有的皇子關係都很好。由於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特別深愛的赫舍裡皇后,而赫舍裡在生胤礽時難產,一生下便死了。所以,康熙對胤礽就特別關心,一直慣著,把他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更是在其2歲時就立其為太子,要讓他在未來接替自己的皇位。

康熙從各個方面培養太子。太子前期不負厚望,勤奮好學,文武兼備。在康熙不在京城期間,胤礽多次監國,並且有著很好的政績,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

可是,在康熙47年,太子隨同康熙去熱河時,兩人關係突然變壞。當時也一同前往的老十八胤祄突然一天得了急病,康熙很愛老十八,非常急切地探望,而胤礽卻好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一樣,從來都沒關心過這個小弟弟。

康熙因此,而教訓了胤礽。可是,一貫被嬌生慣養的胤礽不服他老爹的批評,竟然和老爹對著幹,和康熙頂了嘴。雖然此時康熙對太子很不滿,但是並不是太在意。可是,在返京途中,康熙發現太子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他的帳篷偷看。於是,康熙懷疑太子要圖謀不軌,就在後來廢了太子胤礽。

雖然康熙在1709年又重新立胤礽為太子,但是他倆之間的芥蒂卻沒有消除,兩人相互懷疑。最後,胤礽害怕自己的太子位再次得而復失,就狠下心來要逼康熙退位。可是,胤礽沒有成功,太子之位再次被廢。

胤褆是康熙的皇長子,可是由於自己的母親不是皇后,只能是庶子,在與胤礽爭奪太子之位就處於下風。胤褆3次跟隨康熙出征、巡視,立下很多戰功。由於康熙只有胤礽這麼一個嫡子,胤褆明白,如果胤礽倒臺,他作為長子,最有可能接替皇位。於是,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就幸災樂禍。負責監視太子的胤褆還曾進言,希望殺掉胤礽。後來胤褆詛咒胤礽,還要謀權奪位。康熙因此就將長子胤褆削爵囚禁。

朱標不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也是嫡長子。所以,朱標被立為太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他自幼跟隨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李善長和徐達等大臣學習,有著紮實的基礎。

朱標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性格也比較仁慈寬厚,對弟弟們也十分好。燕王朱棣等弟弟犯錯後,即將被朱元璋處罰,朱標從中說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和大臣中威望很高。朱元璋一直很放心朱標,朱標雖然沒有熬過朱元璋當上皇帝,但是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

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禔和胤礽奪權,主要有2點原因。

第一,他們的性格不同。

朱元璋雖然比較殘暴,殺了很多人,但是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康熙是一個很記仇的人,包括他的兒子在內,凡是得罪他的人會被他記很長時間。康熙在屢次權力鬥爭中,雖然都獲得勝利,但是讓他的懷疑心很重。

朱標有著完整的母愛。他母親馬皇后,性格很好,多次婉言規勸朱元璋為政時要有所節制,並救下了很多大臣。馬皇后的所作所為都深深影響著朱標。而胤礽在剛被生下來,他的母親赫舍裡就去世了。由此,康熙就對他過分關照。由於胤礽卻少母親的關愛,相比朱標,就不會有那麼完整的性格。所以,胤礽在老十八生病時,才沒有去關照。胤褆是在太子胤礽被廢時,被勝利衝昏頭腦,犯了大錯,才被處罰。可見,胤褆有一些急功近利,“忍”字功夫不夠。

第二,朱標謀反,不能坐穩皇位;而胤礽和胤褆卻可以。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先手三次將自己的23個兒子封王。這些藩王們在自己的封地上不僅可以建立往復,還有自己的軍隊。護衛他們的軍隊人數少的有3000人,多的可以達到19000人,而寧王朱權最多時,擁有8萬將士。這些藩王們擁有這麼大的軍權,不僅可以保護邊疆,更可以在關鍵時刻進京秦王。如果朱標敢於以不合法的方式取得皇位,這些藩王們就一定會聯合起來將朱標趕下皇位。

康熙的皇子們沒有被派去管理邊疆,而是都在京城內。如果胤礽或者胤褆篡權成功,就可以比較順利接過皇位。到時就算其他皇子要為康熙報仇,無論是胤礽還是胤褆當上皇帝,都可以很快剿滅叛軍。

歷史新見解


這個就得看看這兩個皇長子的為人了。

朱標,身殘志堅,做事穩當,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過《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對朱標有過詳細描寫。他不僅對父皇畢恭畢敬,而且對那一大窩兄弟都友愛,連最後造反奪權的永樂大帝朱棣都對這個大哥感佩的很。要是這樣的兒子當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會發生篡權奪宮的事兒。而且朱標向父親提了很多有益於治國的好策略,可見其頭腦之靈活。這樣的人當了皇帝,何愁大明不興?朱元璋能不放心嗎?

反觀胤禔,雖然也有一些雄心壯志,戰場上也英勇殺敵,但是這些掩飾不了他的種種短處。對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見,但是多數都是廢話,不但幫不了康熙,還惹得老爹發火罵人。

對待兄弟,更是不怎麼樣,動輒以皇長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錯,他不是想著怎麼樣去彌補,而是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爺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當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這些兄弟都滅火,皇位就是他的啦。康熙何等聰明的賢明君主,這些小伎倆還能瞞過他的眼睛?

別說是皇權,就是普通百姓家,這樣的人一旦當家,再多的金銀財寶,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敗光。

別說是康熙大帝,就是有點見識和頭腦的普通老頭兒,也能想明白這樣暴虐無道的傢伙執掌大權會是什麼局面。


禁街虎1


朱元璋和康熙皇帝都是很早就確立了太子。而且,他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太子。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兩人此後在對太子的培養,以及處理太子的問題上,卻是截然相反的。

(朱元璋)

朱元璋幾乎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選為東宮太子的老師,讓他們輔佐太子。並且朱元璋還多次放手讓太子處理政事,還直接對大臣們說,你們有事情,先向太子上奏。上奏以後,太子能解決就解決,太子不能解決再告訴我。

康熙皇帝則不一樣。康熙皇帝雖然也讓兒子們參與處理政務,但是他對兒子們很不放心。他之所以兩次立胤礽為太子,又兩次把他給廢掉,就是覺得太子有奪取他權力的圖謀。在第一次廢太子後,他讓大臣們推薦候選人。大臣們都推薦八皇子胤禩。也正是這個推薦,讓他一下看到胤禩身後的力量。而這個力量,和胤礽身後的力量竟然一模一樣。這意味著,康熙的皇位,不是被胤礽給奪去,就會被胤禩給奪去。所以,康熙才會大罵胤禩,並給予胤禩沉重的打擊。

朱元璋完全放權給太子,康熙卻非常警惕太子對權力的染指,同樣是皇帝,他們兩人的做法,為什麼這麼不同呢?

這件事看起來奇怪,其實也並不奇怪。為什麼說也不奇怪呢?

因為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放心朱標使用權力,是因為他認為,朱標不會奪去他的權力。而康熙皇帝之所以不放心胤礽、胤禩等人,是因為他認為,胤礽、胤禩是很有可能奪去他的權力的。而且我還想說的是,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康熙皇帝,他們的判斷都是正確的。

(康熙)

朱元璋雖然奪取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過,他的皇權文化傳統,是從宋朝繼承來的,是從漢唐繼承來的。作為漢人的皇權文化傳統,開國皇帝最擔心的,不是太子會提早奪位,而是開國功臣,或者說權臣們奪位。

朱元璋正是擔心開國功臣們奪位,所以他才會提早讓朱標樹立威信。他讓大臣們給朱標當老師,讓朱標處理朝廷中的事務,有兩個目的。一是讓朱標和大臣們保持一種親善的關係,二是讓朱標能夠鎮住大臣們。只有這樣,朱元璋才覺得,他去世以後,朱標能夠平穩地掌控朝廷。

後來朱標提早去世後,朱元璋的希望全落空了。當他決定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的時候,他知道,不能採用培養朱標的辦法。因為朱允炆太小,要讓朱允炆像朱標那樣,具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以及在大臣們面前樹立威信,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那時候才大開殺戒,把那些位高權重的功臣們以及權臣們一一殺掉,把“刺”拔光,從而讓朱允炆舒舒服服地繼位當皇帝。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擔心當初朱標會奪了他的皇位呢?因為朱標太弱,奪不了他的皇位。也不可能有大臣擁戴朱標奪位。大臣們與其那樣,還不如自己奪位當皇帝呢。

(多爾袞)

康熙皇帝就不一樣了。滿清傳統的權力文化,並不是皇權文化,而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文化。在康熙之前,整個滿清一直採用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這種制度,在多爾袞執政的時候,達到了高峰。

不過從順治開始,就有意地否決攝政王的存在。他不相信皇室,而選擇相信大臣。這有點接近於漢人的皇權制度了。當康熙皇帝上臺後,他更是下大力氣否決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大力提倡皇權制度。而他早早地立太子,就是提倡皇權制度的一個表現。

滿清因為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因此,實際上,康熙其實並不是警惕胤礽,並不是警惕胤禩,而是警惕胤礽和胤禩背後的那些大臣們,警惕他們會利用胤礽、胤禩,把國家體制,重新拉回議政王政治的軌道。

也就是說,這些大臣們不用像朱元璋的那些大臣們那樣通過篡奪皇位,也能夠掌權。而且,這樣做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康熙皇帝正是考慮這一點,才會不斷撤換太子,同時打擊索額圖這樣想要覬覦皇位的權臣們。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角度來看,先說說皇太子奪權的問題,再說朱元璋是否對皇太子朱標很放心。

歷史上有過一些被皇太子奪權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政變之後,被迫改立兒子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就讓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被皇太子李亨架空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慘的一個比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被皇太子劉劭殺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時候,通常會讓皇太子代理皇權,處理國政,一是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同時讓皇太子有歷練的機會。

所以,皇太子不同於其他的皇子、親王,對於國家事務的權力僅次於皇帝。他有許多機會接觸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長官。就算皇太子無心,這些官員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向皇太子靠攏。時間一長,就會在皇太子周圍形成一個有形或者無形的副權力中心。

如果此時在位的是一個比較軟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會選擇容忍,或者乾脆主動放權。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漢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這樣強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漢武帝的皇太子劉據和他的兒子在起兵失敗之後一起喪命。康熙皇帝也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儲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勢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漢武帝在元狩元年冊立皇太子劉據,到了徵和二年劉據自殺,中間過了三十多年。劉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對父皇下手。隋文帝在開皇元年正式冊立楊勇為皇太子,到開皇二十年廢掉。康熙十四年,兩歲的胤礽被立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廢,中間的跨度長達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瞭解歷史,所以對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當太上皇,反覆權衡之後,最終還是把太子廢掉。

我們再來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標。

朱元璋異常強勢、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對待自己的兒孫十分仁慈,這從他設計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之後,就立大兒子朱標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死去,中間過了將近三十年。

關於朱標的死因,一種說法是馬皇后死後,他傷心過度,哭壞了身體,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筆記》的說法不同,朱標與一位御史在審案時產生了爭論,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觀點。朱標堅持認為,治理天下應該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當了皇帝,再實行你的仁政!”

這句重話讓朱標驚惶不安,跳進金水河自殺,救出之後,重病不治而亡。

對於朱標,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讓皇太子裁決奏聞。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許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平順,畢竟,權力的誘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變的。

《王文恪公筆記》中說朱標受到父皇怒斥之後,自盡不成而染病。個人願意相信這種說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標的原因,也許並不單純,朱元璋在朝野佈置了許多眼線,很可能察覺到了某種非常嚴重的苗頭,才對朱標說出重話。

朱標死後,他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孫。此後不久,藍玉等一大批高級武將被朱元璋處死,隨後幾年,傅友德、王弼、馮勝等公侯也因為各種原因被處死。這些殘酷的殺戮,也許和朱標也有一些關係。

所以,就算朱標沒有病死,他出事也幾乎是必然的,估計他不會成為劉劭,只不知道他的結局是像劉據,還是像胤礽。


於左


做皇帝的 ,誰不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最優秀的,能肩負起帝國的未來,但是,“虎父無犬子”都是我們理想中的皇位傳承,歷史上二世而亡的王朝不是沒有,典型的如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明清兩朝,對接班人的培養尤其重視,明朝最優秀的皇太子當屬懿文太子朱標,朱元璋對他傾力培養,朱標也是非常爭氣,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儲君。而清朝的康熙皇帝,同樣著力培養接班人,卻兩立兩廢,胤礽成了最不讓人省心的皇太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呢?



作為儲君,肩負著王朝的未來,皇帝怎麼培養是很重要的,朱元璋是底層貧困人民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對太子的培養自然是多了些鄉土氣息。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率軍攻打集慶,得到長子出生消息的朱元璋非常高興,興奮的在當地一座山上題字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朱標既是長子,也是嫡子,這種雙重身份對於古代帝王家庭來說,幾乎是毫無疑問確立了接班人的身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朱標被立為吳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朱標於同年被立為皇太子。 身為皇太子,大明王朝未來的皇帝,朱元璋對他可謂是寄予厚望,不僅選了宋濂這樣的大儒做他的老師,而且甄選了功勳道德老成者作為太子的東宮班底輔導太子,如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歷朝歷代受到如此重視的皇太子可能也就朱標一人。



關鍵是朱標還非常爭氣,是個合格的皇太子,朱標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都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因此在諸王中威信最高。朱標有大哥風範,讓弟弟們心悅誠服,這自然也就避免了未來兄弟奪位的可能。朱標監國理政期間,常以“寬通平易之政”與父皇的嚴猛治國相矛盾,朱元璋雖沒有過多苛責,但此後大興刑獄剪除功勳,有意為太子排除勳舊震主的隱患。

康熙的皇長子胤禔乃是庶出,在“嫡庶有別”的古代,只有嫡子身份才是最尊貴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第一次立儲,他與仁孝皇后所生的嫡次子胤礽被立為皇太子。在“九子奪嫡”中,身為皇太子的胤礽,經歷了兩立兩廢的尷尬局面,是第一個在皇位之爭中出局的皇子。



胤礽兩次被廢,背後都有其他皇子在搞鬼。可以說,康熙諸子中野心勃勃者大有人在,胤礽素無人望和威信,使得其他諸王形成默契,組成統一陣線,只有全力絆倒太子,大家才有機會公平競爭儲君之位,胤礽被逼意圖搶班奪權,在當時實屬迫不得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及其他阿哥陪同康熙出巡塞外。大阿哥胤禔向康熙密告,檢舉了太子許多不良表現,諸如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事情大都查有實據,胤礽利用太子的身份越級行事,令康熙大為盛怒,把太子的行為形容成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返京途中,胤礽試圖接近康熙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康熙的疑心病頓起,懷疑胤礽要“弒君”,遂下定決心要廢太子。

胤礽不僅被廢,還被幽禁起來。但是隨之而來的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諸子矛盾激化,為緩和局勢,胤礽再一次被立為皇太子。經歷了第一次被廢的軒然大波,胤礽再一次被立為皇太子後性情突然大變,行為瘋癲,康熙一度懷疑他是不是鬼上身了。康熙心痛不已,此後經常召見胤礽以寬其心。



但是,胤礽受到第一次被廢的打擊,對兄弟的無情及父皇的決絕已經大失所望,父子之間的隔閡矛盾依然不能消弭,終於引發了康熙第二次廢太子。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朝廷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牽扯出了皇太子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的事情,這是康熙絕對不能容忍的事,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已經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這一次康熙是徹底下定決心廢黜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康熙告諭諸皇子,宣佈廢黜皇太子胤礽,教宗人府看管,胤礽成為諸子奪嫡中第一個出局的皇子。

縱觀朱元璋和康熙培養接班人,其方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朱標是長子嫡子,早早就被立為儲君,而且在兄弟中威望很高,朱標太子之位非常穩固,朱元璋雖然與太子在治國理念上衝突很大,但是太子自身的優良品行和道德操守都很受朱元璋的肯定,父子關係的親密無間,堪稱古代帝王家的模範。反觀康熙,太子胤礽德不配位,諸子奪嫡明爭暗鬥,康熙在立儲大事上猶豫不決,間接放任皇子矛盾激化,不僅使得儲位競爭近乎公開化,皇子結黨更是威脅到康熙的皇權。胤礽出事,很大因為是其他阿哥給逼的,皇太子兩廢兩立,在清朝僅此一例。


大國布衣


首先糾正一下,胤褆雖然是康熙的皇長子,但卻不是皇太子,因為他是庶出,不是嫡出,所以他實際上沒資格當儲君,雖然後來也參與了奪嫡之爭,可競爭力也遠不如胤礽、胤禩和胤禛他們幾人。

康熙皇帝所冊立的皇太子是皇二子,是皇后所生的胤礽。

那麼,為什麼明朝的朱元璋對皇太子朱標很放心,可是清朝的康熙卻一直怕皇太子胤礽奪權,以至於一直提防著胤礽呢?

此事可從兩個角度去看,一是朱元璋、康熙他們自己的原因,二是朱標、胤礽他們的原因。

朱元璋遠比康熙更有氣場,也更有自信。

朱元璋雖然曾經只是一個吃不起飯的乞丐,但是他卻只用了15年的時間打下了一個花花江山,當了坐擁萬里河山、主宰億萬生靈命運的皇帝,這是他一步一步用血用命打下來的,這一路打下來,他手上沾染了多少人的血?

所以,他的威勢是用人命打出來的。

朱元璋雖然喜歡猜忌,可是明朝是他一手打著人打下來的,他實際上也有絕對的自信能夠掌控住所有人,但凡想脫離他掌控的人,事實證明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

所以,朱元璋當時的地位根本沒人能夠撼動。

康熙不是開國皇帝,雖然也有過幾次御駕親征,可說到底也只是去鼓舞鼓舞軍心士氣,可不像朱元璋一樣提刀上馬殺敵,而是躲在後方,所以氣勢絕對不如朱元璋。

康熙少年時期還經歷過鰲拜專權,被欺負得不知道找誰哭,哭了也沒用,所以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除掉了鰲拜。可即便他除掉了鰲拜,但是鰲拜也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君弱臣強”這四個字幾乎一直壓在他的胸口上,所以他一直在防備朝臣專權,後來有了兒子,便連兒子也一起防了。

此外,康熙也沒有朱元璋那麼重視親情,這應該也是清朝皇帝的通病,清朝可謂深得“最是無情帝王家”的精髓。

朱元璋從小經歷了父母、兄弟的生離死別,對於親情的感觸很深,這或許也是讓他珍視親情的一個原因。

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對自己的哥哥姐姐們,不論是活著的也好,已經死了的也罷,統統封了王封了公主,侄兒侄女們也獲得了優待。

後來,他為了能夠讓朱允炆當個不會和叔叔們發生爭執衝突的安穩皇帝,還特意將所有兒子趕去了封地,一則怕朱允炆當了皇帝之後對叔叔們下手,二則也是防止叔叔們成為朱允炆的阻礙和威脅。

總之,他所做所為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的周全,不希望看到他們相互殘殺的畫面。

可是,康熙卻不像朱元璋一樣這麼看重親情,這一點應該也是從他們的遊牧漁獵文化中所遺傳下來的吧,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便對他的兒子、女兒一點也不客氣。

所以,康熙和胤礽的關係絕對不可能像朱元璋和朱標那樣父慈子孝,這也是他防著胤礽的一個原因。

說完了朱元璋和康熙自身的原因,再說說朱標和胤礽的原因。

朱標從小便得到了朱元璋的用心栽培,13歲被立為皇太子那一年,朱元璋讓他回濠州去祭祀先人,途徑太平,他因為是在太平陳迪家中出生,所以特意去了一趟陳家,然後給了一些封賞,從而收買人心。

後來,朱元璋為了加快朱標的成長,又讓他參與政事的處理,學習為君之道。

但是,朱標的性格一直很好,“為人友愛”,雖然有時也會和朱元璋產生分歧,可卻從不會發生爭吵。後來有人找朱元璋告狀說晉王朱棡有謀反之心,朱標也是出面陳情,這才打消了朱元璋想要拿問朱棡的念頭。

總之,朱標“為人友愛”是眾所周知和承認的,又重親情,又和善,能力也很強,這是朱元璋能夠放心朱標的原因。

胤礽則不同,雖然胤礽前期的表現也很得康熙的喜歡,可是他後期的行為卻讓康熙很失望。

康熙剛開始的時候,曾經親自教胤礽讀書識字,後來沒時間了又特意為他物色張英、李光地這樣的名師繼續教他,後來看到胤礽的騎射也很不錯,所以又常常將他帶在身邊,對他言傳身教。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如果胤礽能夠繼續保持的話,胤礽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的事。

可是,康熙當皇帝當得太久了,胤礽已經等得不耐煩了。

康熙二十九年的時候,康熙在打噶爾丹的時候突然生病了,讓胤礽過去侍疾,可是胤礽過去了之後卻表現得很淡漠,好像生病的不是他爹,只是一個外人,康熙頓時就怒了,滾,朕不用你伺候了,這麼不孝順!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去打寧夏,然後讓胤礽監國,這讓胤礽看到了機會,所以不安分起來了,總想著趁機謀權篡位。康熙雖然沒怎麼處罰胤礽,可是卻也狠狠地給了他一個警告,朕的兒子很多,你要不乖,朕便讓別人當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此時已經當了33年的皇太子了,更沒耐心了,所以讓人去盯著康熙“起居動作”,這讓康熙知道了還了得?好呀,老二,你讓人盯著朕的生活起居和言行舉止,是巴不得朕早點死呢?還是想謀害朕,想謀權篡位?

這一下,康熙徹底怒了,直接廢了胤礽,還氣呼呼地說,朕已經包容老二二十年了呀,實在是忍不下去了。

所以說,胤礽的所作所為根本不可能不讓康熙忌憚和防備,稍不注意,康熙很可能就被胤礽給拉下馬了。

胤褆的結局更慘。

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褆越來越活躍,只可惜他說到底只是一個庶出皇子,康熙對他的容忍度更低,因為他用了“厭勝之術”去詛咒胤礽,康熙直接將他囚禁到死。

康熙狠起來,比誰都狠。


吾與吾國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要結合從以下幾個情況進行分析

  • 一、當時的現實情況

  • 二、當時的太子制度

  • 三、以上四人的性格和特點

從以上三點就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點,當時的現實情況

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已經穩穩地建立了自己的統治,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但是他更在乎的是大明王朝的鞏固,所以說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他是非常認真的,慎之又慎。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但是有實力的只有四個。

康熙時候,社會政權已經基本鞏固,但是由於滿清是少數民族統治,社會暗流湧動,對於康熙來說,也想選一個合適的太子,對於社會的穩固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康熙有三十五個兒子,十一個早殤,剩餘二十四個。特別是到了康熙晚年,兒子們能力都很強,個個對太子都虎視眈眈。

第二點,當時的太子制度

明朝是漢人政權,一般是遵循嫡長子制度。但是朱元璋的皇后是馬皇后,沒有兒子,那麼就需要立庶長子,也就是朱標,這是朱標的制度優勢,加之朱元璋的鼎力支持和對其他皇子的限制,所以朱標太子地位是非常穩固。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沒有固定的傳位制度。清朝前期的皇帝一般都是上層商定的結果,這一點從皇太極和順治就可以看出來,從本質上來說,是能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相結合的結果。所以說很容易造成皇子們的內鬥和權力鬥爭。

朱標雖然不是嫡長子,但是由於朱元璋沒有嫡子,他就是庶長子,也是符合當時的太子制度的。胤禔雖然是長子,但是康熙卻是有嫡長子,也就是皇二子胤礽。

第三點,以上四人的性格和特點

朱元璋地位鞏固,性格強勢,威望極高,說一不二。康熙帝性格比起朱元璋來相對溫和一些,但是同樣也是威望極高。

但是朱標為人則相對軟弱和仁厚,面對著強勢的朱元璋,他也只能絕對忠誠於自己的父親,所以朱元璋對他很放心。

康熙的兒子們個個能力強,如狼似虎,手心手背都是肉,康熙對自己的兒子們也是於心不忍。胤禔作為皇長子,對嫡長子胤礽的最大威脅。因為胤礽被廢后,從理論上來說胤禔是最有希望的。

但是從康熙的角度來講,廢嫡立庶不利於社會穩定、朝政穩定和親情穩定,所以說對胤禔很警惕。


聽月談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性質不一樣,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太子朱標最好第二天就造反,這樣自己也能夠陪自己的兒子好好練練。

事件回顧

整個封建王朝當中,最高標準最高配置的太子只有一位,他就是朱標。我們看一下太子朱標,在剛剛當上太子的時候,朱元璋給太子尋找的幾位老師都是什麼樣子的。

無論是徐達還是常遇春,李善長還是劉伯溫,隨隨便便抽出一個來都是一頂一的朝中大臣,都是當時最有名望的人。

而且在朱元璋統治的後半段時間裡面,前提是這個後半段朱標還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了。

什麼叫辦退休狀態呢?簡而言之,朝廷中的小事情,朱元璋不會過問,中等事情由太子同意之後給自己看看就行了,只有超級大的事情涉及到國家江山社稷的這一方面,朱元璋才會親自穿起龍袍,並且來看看這件事情該怎樣做。

朱元璋已經對太子放心到這種地步了,這個時候的朱標和皇帝沒啥區別了,基本上就屬於半個皇帝的狀態,除了不能夠享受後宮當中的宮女之外。

沒錯,這就是事實

之前有一位小夥伴提出一句話非常有趣,那就是太子朱標如果想造反想當皇帝的話,估計朱元璋會直接把皇位讓給他。

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可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也的確有可能發生,畢竟在朱元璋執政的後半段時間裡面,他對於自己的孩子絕對意義上是無限度的信任。

甚至在有一次太子朱標反抗了朱元璋之後,朱元璋不但不生氣,反而把太子朱標拉過來,開心的笑了好久說道:如果你能夠每一天都像這樣對我,那我就太開心了,當皇帝怎麼能沒有點霸氣呢?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首先是性格問題,朱元璋應該是從行動到心思都強勢的人,他的霸氣側漏,不僅讓敵人聞風喪膽,連自己人都誠惶誠恐。

朱元璋還不僅僅是強勢有魄力,他也非常狠辣。他整人治人的手段一流。

在明朝之前,中國人對隱士都是很尊重,真正的高士辭官不做,是令人羨慕的,帝王也不能強迫他們。

而朱元璋時期,普天之下只要是朝廷用你,沒有人敢不奉昭。

朱元璋他還沒有完全奪取政權時,有一個他帳下的文人受不了他的強勢,說自己要告老還鄉,朱元璋當著所有人的面命人將其摔死。這種鎮攝所有人是都不寒而慄。這樣一個人他對自己在識人用人方面是絕對自信的。

而康熙生長在富貴中,少孤。他沒有朱元璋的霸氣,從他給曹寅的信中寫了二十多個“小心”來看,他很謹慎,他內心的強大主要是孝莊強有力的支撐。

因為少孤,他非常重視親情,不忍心對自己的兒子們過度嚴厲,他希望自己是寬厚仁慈的,他們是友愛的。

在寬政之下還能讓社稷穩定,他一定是心細如髮。每一步不敢錯走。所以疑心重是在所難免。

這也是他們出身不同,性格氣質也就不同。

朱元璋是個響噹噹的草根,爛命一條,他對人對事都是霸氣壓倒一切。他勝在氣勢。

康熙生在帝王家,善長心機權謀,他對人對事工於心計,他勝在謹慎。


靈迅風水出謀劃策


太子胤礽性格暴戾狂悖,這一切康熙其實是有責任的,胤礽是被康熙等長輩們寵壞了。胤礽作為儲君,一經冊立便有了特殊的地位,一開始就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父皇的無比溺愛。


太子的服飾,儀仗,起居飲食幾乎和皇帝一樣,雖然那是他外公索額圖的主意,但畢竟需要康熙點頭同意才行。儘管康熙非常注重太子的讀書學習,不過從幼年到青少年是人生三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感覺養成了他隨心所欲,肆意妄為的惡劣品質。

另外一點,康熙過早地,過於深入地讓胤礽參與國家政事,清朝的皇帝總是喜歡讓自己的兒子擔當政務,其目的是為了平衡其他宗室和勳貴的權力。康熙也不例外,但同時也導致了太子廣羅勢力,一些貪圖今後榮華富貴的人自然會趨之若鶩,以索爾圖為首的太子黨迅速膨脹,直接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以至於康熙四十七年巡狩塞外,康熙發出感慨,稱現在不知道是今天被毒死,還是明天被害,日夜忐忑不安。



而朱元璋雖然也是過早地立朱標為太子,但他並不擔心這個兒子會篡權奪位。朱標的性格特點是宅心仁厚,如果將來能繼位他是一位仁君,這和胤礽大相徑庭。其次,朱標是在十三歲那年大明王朝剛鼎立時才被冊立的太子,在此之前他的少年時代是在戰火紛飛的日子中渡過,這和胤礽含著金鑰匙出生又不一樣。

朱標見識過父輩戎馬倥傯的日子,跟隨父輩們多少也領會些創業的艱險,有了這些積累,自然在少年性格養成階段會沉穩許多。



在冊封朱標太子之後,朱元璋也考慮過會在太子身邊形成勢力朋黨,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朱元璋任命李善長和徐達等重臣兼任東宮領導,防範一些人投機取巧攀附潛邸。


況且洪武十二年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事必親為,三省六部都在他掌控之中。凡是他認為影響他權柄的功臣勳貴,寧可錯殺不漏一個,權力是朱元璋駕崩之前一定要緊緊攥在手裡的東西。雖然朱元璋也讓太子朱標過問政事,不過父子倆人的三觀嚴重不同,朱標在父皇的高壓下活得一點都不滋潤,屬於嚴重弱勢地位,連個橡皮圖章都不如。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