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妈在新疆拾棉花

十多年前,我妈在新疆拾棉花

新疆除了哈密瓜、葡萄干特别有名外,还有一种农作物名气也很大,那就是棉花,它的总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了80%。每年的8月到9月,这片土地上就会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拾棉工。

最近,我妈在看一部央视热播剧《花开时节》,讲的是来自兰考的一个年轻副乡长带领一群女农民工前往新疆采棉的奋斗故事。我妈看完之后,极力推荐我也看,她说:“这和我10多年前在新疆拾棉花的场景一模一样,虽然部分条件好些了,但是拾棉花依然是那么苦。”随后,我妈给我讲了她两次去新疆拾棉花的事,以下就是她的经历。

十多年前,我妈在新疆拾棉花

1出发

我们村有几个人扎根到了新疆,十多年前第一次回到村里叫人去拾棉花的就是这个扎根新疆人的亲戚。农历七月初,开始在村里宣传,到新疆去两个月可以赚一年庄稼的钱,比打工多好几个月。于是我妈和家里人商量好,踏上了西去的旅途。

十多年前,我妈在新疆拾棉花

▲来自和田的采棉工在采棉花/摄影:人民日报记者 胡仁巴

火车票是经纪人统一买好的,运气好的是硬座,运气不好就是站票。我妈第一次去就是站票,和其他邻居挤着座,轮流着坐。火车从杨陵出发的,漫长的旅程就此开始,自己带着碗筷,买了袋装的方便面,度过极度难熬的两天两夜。

那时候的火车还是绿皮车,车速很慢,人很多很挤,过道里全是人,当然长途火车最难熬的是漫长的夜晚,坐也不适,趴也难受,仰面靠在座位上也难受,还有人直接睡到了座椅下,过道挤得走不过去,晚上上个厕所,短短10来米的距离,都会打扰很多人的美梦。我妈由于没有座位,有时会走到车厢连接处歇息,在这里被吹感冒了。

电风扇在摇头晃脑,火车在河西走廊缓慢地移动,车窗外渐渐成了荒芜的戈壁。屁股坐得疼了,就起来站着,一会儿腿又站的困。望着车窗外,只希望能赶快到达。

火车上有两件事印象极其深刻:

一是火车开到甘肃天水等地的车站时,很多甘肃的拾棉工由于没有买上票,就从车窗不停往里面翻,那可真是吓人,乘务员就直接拿棍子往下打,打的劲很大,看着都疼,可见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通过拾棉花去改善生活。

二是遇到几个高中左右大小的少数民族小孩,看样子像是到西安旅游的,家里条件不错,也是无座,他们就把新买的毛毯铺在过道上打扑克,不停买车上的零食,把小餐桌占得满满的。他们坐在毯子上,还不时把脚伸出去绊来回走动的妇女,绊倒了还在那笑个不停,后来竟然嚣张地打了也是站票的另一位老人一巴掌,老人也不敢说话,因为他们消费高,连火车上的售货员也不敢管,后来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拿了一个啤酒瓶砸到其中一个头上,这才消停了下来。

隔了一年,我妈第二次去,经纪人没有买上票,就先坐大巴车到了兰州转火车,然后抵达新疆。

对比《花开时节》里的火车每个人都有座位,还有那么多空座,真是幸福了许多。

十多年前,我妈在新疆拾棉花

▲《花开时节》截图

2抵达

经过5000多里火车的摇晃和几百里大巴车的颠簸,终于到了呼图壁。到了新疆,大家第一感觉是特别大、空旷,连太阳都大都低,好像就在头顶,离人特别近。

我妈第一次是到连队拾棉花,安排的住宿是学校,就直接在教室的地面上铺上木板床睡觉,吃饭是大锅饭;第二次是到承包户拾棉花,每户分四人左右,居住在人家的杂物房里,在承包户的早饭和晚饭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只有中午他们会送到棉田里。

在50天左右的时间里,休息时间只能是下雨天,新疆这地方本来雨就少,休息的时间显而易见。还有一种是清晨雾水太大,只能等露水干了快中午的时候去,这样就可以歇息半天。我妈他们也不想歇息过久,本来就是出来赚钱的。

在拾棉花的这段时间里,会遇到中秋节,一般都会收到月饼和苹果,在异乡简单地过一个节日。

3拾花

第一次拾棉花,由于去得早,棉花没有全开,大家想着这么大老远来,也不能闲着,就到当地的建筑工地修了10天的河坝。等到棉花全部盛开,才开始拾棉花。我妈说她第一次走进棉花田里,一眼就被望不到天边的棉田震撼了,真是一种丰收的大美。

正常的作息时间是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6点多出发,步行3公里左右走到棉花田,直至晚上8点或9点结束,每天平均劳作超过12个小时。中午时候,会有人送饭过来,短暂休息不到20分钟又开始了。每装满一袋子,都要自己扛到地头,然后再重新开始,就这样日复一日在烈日下坚持着。

十多年前,我妈在新疆拾棉花

▲丰收的棉田/摄影:人民日报记者 王汉冰

由于棉花的高度,只能弯着腰采,如果想拾得快,必然要跪下来,把拾棉花的袋子放在前面一点一点向前挪,所以一天下来最伤腰和手。除此之外,棉花上的农药味特别重,对呼吸道影响特别大,有几个邻居去了不到10天就生病回家了。

我妈第一次在连队拾棉花的时候,每天早晚都有连队广播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一是给大家鼓劲加油,二是可以适当调节心情。除此之外拾棉花也设置了奖项,拾得最多的可以送飞机票回家,第二第三名送卧铺票,拾够3000公斤以上的送硬座火车票。

我妈说她一开始每天只能拾到60公斤左右,后来熟练起来可以拾到80公斤左右,厉害的人一天可以拾到100多公斤。按40天算下来,每天至少要保证拾到75公斤才能报销回家的车票。当时的价格是1公斤1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可以赚到3000多元,现在基本可以赚到1万左右,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十多年前,我妈在新疆拾棉花

▲来自和田的采棉工在采棉花/摄影:人民日报记者 胡仁巴

当然除了真正想赚钱的,还有一种是来混日子的。当时河南的一个县受灾,政府安置每户都要来一人实现劳务增收,这其中就来了很多年轻人,这些人中有的会在棉田里贪玩偷懒,坐在一起闲聊,等到回家的时候甚至连车票钱都凑不齐。

快结束的时候,面对着雪白惹人爱的棉花,大家一般也会买一些拿回家做被子。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90后女孩在新疆拾棉花的40天记录。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还有那么多人一批一批去遥远的新疆拾棉花,连90后都去了,也许正如电视剧里所说“干活吃饭不偷不骗,钱挣得干净,人活得硬气”。

关中人

版式设计:宅饼


请关注贞观新浪微博:@贞观clu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