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發達國家過了建設高峰期,即便基礎設施落後了,也不再大規模投入進行基礎建設了?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去過英國牛津的人都知道,牛津的街道很窄,道路也不是很寬。一個不熟練的騎行者在牛津的街上騎自行車,往往會覺得與公交車擦身而過。但是,牛津的公園、綠地很多,一片接一片,一個接一個。也曾有人提議拓寬牛津的公路和街道,郡建設委員會就此召開了若干次聽證會,每一次的結論都是維持原樣,不拆不修不拓。因為“它們都還好好的,完全夠使用”,因為拓寬公路和街道,必然要侵佔公園和綠地,牛津人民不願意。

牛津的做法,在發達國家很有代表性。在他們的觀念裡,高速公路有多寬,是不是最寬最現代有多少車道,並不重要,夠用、能用就好。不象我國,縣與縣之間的公路都超級好,許多發達國家,美國這種大國除外,往往只有有限的幾條堪與我國的高速公路媲美的國家級高速。

筆者在許多國家自駕過,歐洲、美國、加拿大不用說了,澳大利亞的東西南北中,新西蘭南島和北島等等,要講基礎設施,許多國家真不如我國。我國在很偏遠的地區,也有很好的高速路。剛從越南-廣西-貴州-重慶-四川自駕了一圈,一路駛過的,幾乎都是最高質量的國家級高速,車少人稀,有時開一兩個小時只見到有限的幾輛車。不是他們沒我們有錢,而是他們覺得沒必要搞那麼高大上,還是那句話,夠用能用足矣。

另一個原因就是許多國家地廣人稀,基礎設施如公路使用率低,修得太好不划算,等同浪費。新西蘭南島的公路,絕大多數地區雙向才兩車道,有時窄窄的小河上,也不會修一座寬寬的橋,寧可立塊標識,等著輪流依次通過。要超車,請看指示牌,須等到幾公里或者十幾公里後有超車道才可以。新西蘭人汽車文明度高,前車開得再慢,沒有超車道就不會超車,不會不耐煩摁喇叭,哪怕後面押了好幾百米甚至一公里,大家也只是靜靜地開自己的車。

倫敦的地鐵很舊,有的站臺,在中國人的眼裡,算破破爛爛的了,因為沒有整潔刷得嶄新的牆和石柱,有些地方還很錯暗。但是,這一運行於1863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100多年後運營良好,準時且高效。

發達國家另一個不再大規模投入基礎設施的原因,除了“能用”的實用主義哲學,還因為原有的設計方案,有足夠的延展性,不必完全推翻從來,只要稍加拓展連接,完全不影響使用,即“夠用”。還以倫敦地鐵為例。開始運行地鐵的1863年,倫敦人口100萬左右,平均每天運送2.8萬次乘客。

如今,倫敦的常住人口早已超千萬,還不算大量的流動人口。不算節假日,倫敦地鐵每天運送的乘客,超過200萬人次。但是倫敦地鐵的基礎和主架構,依然是100多年前。複雜的運輸網絡,從來不曾打破以前的框架,不過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一段段新增擴建起來的。

在原有基礎上新增,與完全重新來過,哪一個的投入大?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落後的說法,不一定成立。它們的功能不差,只是看起來不那麼新,不那麼現代而已,但是陳舊不代表落後。同樣的例子還有美國的紐約中央火車站,100多年曆史,如今依然是紐約的交通樞紐,同時,還是一座吸引遊客的建築博物館。


世界真的很大


我感覺國家搞建設和個人打掃衛生類似,最需要的就是激情。

曾經年輕那會兒不論是住宿舍還是租房子住,每週都會定期搞大掃除,清理掉犄角旮旯的垃圾,並且用拖把好好拖乾淨。那時候做這些事情總是有一股成就感在裡面,過上一段時間還想著把床和傢俱的位置調換著擺放,好像感覺房間擺設一直不變會審美疲勞一樣。每次折騰完了,覺得自己幹完件大事還要吃點好的犒賞一下,不亦樂乎。

然而後來走向社會工作了,變得很忙,漸漸的沒了大刀闊斧搞建設的激情。哪怕後來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衛生懶得搞了,傢俱陳列更是住進來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就連一個老舊的空調遙控器,總是不好用,可還是一直不願換,直到完全壞了才在淘寶上買了個新的,不過十塊錢。新的遙控給力多了,而且還有照明功能,當時很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點買。這根本不是錢的問題,是純粹的懶,安於現狀不願做出改變。類似的例子還有熱水器的花灑,噴不出水了才想到換。常常都是非要被逼到無可奈何的境地,才勉強去做改變。這就是我個人對於生活的體會和領悟。

一個人一旦頹廢了懶惰了尚且如此,而一個國家隨著時間流逝也會失去激情。尤其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對於他們而言二十世紀初才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如今那份激情早已蕩然無存。美國當初也曾有大搞基建的時代,尤其在趕超英國的時候最是瘋狂,可自己坐上頭把交椅快一百年了,就像龜兔賽跑裡的兔子那樣眼看身後的烏龜一直沒追上來有了懈怠的心理再正常不過。領先了一百年,再謙虛的兔子也會打盹。而警惕的神經一旦放鬆下來,習慣得過且過的日子,就變得一切都不想再改變了。看到紐約的地鐵破破爛爛,也許是因為沒錢,也許是因為那種心理,那種像我連十塊錢的遙控都懶得換的心理。

歷史上的中國曾經領先世界上千年,然後志得意滿,以為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於是閉關鎖國了。哪怕鴉片戰爭被攻破國門,後面的洋務運動也好,戊戌變法也好,依舊有那麼大的阻力,就因為守舊的思想其實是根植在每個人的骨子裡,只不過有的人深一點,有的人淺一點。

人一旦習慣了現有的環境,想要主動改變真的需要極大的毅力以及動力。感謝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中國的現代化因為起步晚,所以還保持著那份激情和動力,才有了大城市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可終有一天,說不定我們的發展也會因為倦怠而停滯,只怕停下來後也不願再改變了。就像一輛老邁的火車,停下來後可能再也無心前進。


小靈夢的塞錢箱


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就是美國和歐洲,但很多人去了以後會發現這是什麼發達國家,所謂的大城市也就中國二三線的水平,基礎設施都是老的、舊的。

這些發達國家每年在社會福利上花大量的錢,為什麼不願意把基礎設施搞的更漂亮一些,為什麼發達國家過了基建高峰期後,就再也沒出現過?看看國內,一線城市的地跌站、汽車站、鐵路站、飛機場,差不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

發達國家做不來,最主要的原因是沒錢,有錢也不是想搞基建就能搞基建的。法國調個油價,大家就不開心,最後調價失敗,關乎群體福祉的事,不能動,也動不了,所以政府沒錢。

第二點就是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產業升級,都去搞金融之類的高附加行業,製造業規模不行,組織能力也不行,所以集中力量搞一次大規模基建也是力不從心。看看迪拜的基建從業人員,基本上都不是本國人。

最後一點就是不修還能用,發達國家不會像我們今天這樣,有這麼快,這麼大的流動人口,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中國是跑步追趕,基礎缺口一下子就凸現出來了。人口活動穩定,人口數量少,人口增長率低,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基建壓力。

其實中國剛剛經歷過一次基礎建設的高潮,以後會不會還有,不好說。拿公路來說,其變化歷程是土路、柏油路、水泥路,形式上沒有提升空間,目前最基本的行政單位,都實現了村村通,內容上也沒有發展空間。存在一個突破點就是,修路帶動買車,買車後發現路窄,未來農村汽車擁有家庭會越來越多,路的問題要解決,可能會再形成一個小高潮,也只是一個小高潮。





徐徐成翔


我在美國夏洛特三年了,我來的時候這個機場在修站前路,現在還在修並且看起來離建成還很遠;85號高速58-68口這一段路修了三年也沒修完,只有短短16公里而已;還有穿越夏洛特的這段85號高速路面被縫縫補補,開起來顛簸不斷,開快了都怕把車軲轆給顛掉;紐約城的地鐵站裡能看到老鼠橫行,我朋友說在那看到過小貓那麼大的老鼠。

美國這個發達國家之首,它的基礎設施已經太老,據美國國會預估想要修整全國的橋樑需要投資2萬億美金,所以最後沒能通過,因為沒多餘的錢。1970年代是美國基礎建設的高峰時期,到了2020年代已經過去50年,當年的混泥土建造物已是暮年,美國不需要再大規模投入新建基礎設施,而是要整修。

可是說句公道話,美國的基礎設施舊是舊了點,但還不算落後,比如高速里程數位列世界第二並且滿足美國人的需求,美國的機場數量也是世界第一,就連我住的美國小鎮都有一個民用小機場,所以也是夠用,美國已經很久沒有建高樓,因為已經不需要,美國現在的發展模式是從城市迴歸鄉村,大家都在逃離市中心,給市中心商業功能而不是住宅功能,因此大部分的城市都是被森林綠地包圍。這就是美國不再大規模投入基礎建設的原因之一:暫時沒必要大規模基建。

美國無法投入大規模基礎建設的原因之二是沒錢,就像一開始說的那樣,美國沒法拿出錢來修理全國的橋樑。

美國國家財政每年赤字幾千億美元,一分錢都分兩半用,哪能拿出錢來搞基礎建設?


原因之三是美國的聯邦政治制度,因為包括像高速公里和鐵路建設都要跨境多個州,這就涉及到州與州之間的博弈,誰出錢多誰出錢少,還涉及到徵地和賠償問題,每個州的要求都不一樣。再加上國家基建並不能創造什麼立竿見影的價值,沒有政客願意做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穿美國望世界


為什麼發達國家過了建設高峰期即使基建很落後也不會再大規模的投入基建,為什麼?這個問題出得妙!這就明白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對比資本主義的劣根牲;拿美國為例;美國是皇牌資本主義國家,但它的基建比中國落後30年,而且距離越拉越大!為什麼?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為人民服務,以人民幸福為終極目標!而資本主義國家以創造財富為目的,以資本求得利潤最大化!比如在美國西部建一條高鐵,它要精確地計算出該地區有多少乘客,多少年能收回投資?假如不能收回投資,或贏利很少,資本就不會進入,也上不了市,所以這種事100年也不會有人去做!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西部大開發各縣市都通高速公路,路上行人很少,虧本有國家承擔,比如很多大型民生基建都有國家負擔!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那美國是如何處理這種事情呢?多建機場,辦廉價飛機服務民眾。所以它的基建在本世紀內將落後′中國100年!


江南書院


一個國家基礎建設不是為了建設也不僅僅為了市容好看而建設。一個國家的和平年代發展一般通過外貿,內需及政府投資三駕馬車進行驅動。但是政府大規模投資,是需要大量資金的。政府沒錢,最保險及高效的方式是從老百姓那邊拿錢進行經濟建設。與老百姓相關的社會性大筆投資直接聯繫的就是房地產。通過吸收老百姓積蓄作為國家流動資金,進行大量建設。拿老百姓的錢建房再賣給老百姓,老百姓反過來還欠國家的錢。同時整個社會性工業,比如水泥,鋼鐵,機械等等全部被帶動,產生了大量溢價。政府再通過所收各行業稅收及百姓積蓄對交通如高速路,高鐵,市政公建進行投資。反過來繼續起到刺激整個整個社會各行業發展及對房地產的發展延伸刺激。這是一個循環。社會發展不是無限制的,比如西方發達國家。它有一個高峰期也會有個緩降期最後是一個停滯期。西方基礎建設停滯一是因為通過依靠房地產刺激的作用已經遇到瓶頸,人少。二是通過刺激房地產使政府有錢及行業初級發展目的達成,同時不能無限期超越現實刺激,會導致整個社會資金流入房地產,不僅產生大量泡沫,而且國家社會性發展將止步在初級行業發展階段,因為高精尖行業是需要錢和時間的。所以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在經歷房地產發展達到國家及社會資本充足情況下大力發展高科技,而不願在花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房地產及基礎建設原因也就在這裡。我國目前就處於這個過度階段,但是想跨過去,也很難。


律立達


廢話,因為拆遷費太貴了!最早搞拆遷的就是西方國家,而最早的拆一代就是現在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最早的洛克菲勒就是藉助於鐵路徵地的賠償款發家的,洛克菲勒認準了美國西部大開發肯定是要進行大規模徵地,所以他把所有身家大約7萬美元全部用來買地,這讓他獲得了200多萬美元的賠償,足足翻了30多倍收益,好在當時只有一個洛克菲勒這麼幹,整個美國西部大部分是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不然美國也無法把建設搞下去,當時的200多萬美元可比現在的20億美元還值錢得多。而反過來看,由於經濟的發達,現在歐美各國基本上是沒有無主之地了,這使得一旦他們要開始徵地必然是鉅額花費。

其次,作為運輸大動脈的開發沒有最好的只有合適的。比如以西伯利亞鐵路為例,列車經過的幾千公里的無人區,像這樣的情況去開發高鐵明顯就沒有必要,趕時間就坐飛機,不趕時間就坐普列,高低搭配完全能夠滿足需求,沒必要另外花費錢來建新基礎設施。

第三,歐美國家的法律以及研發系統非常健全,他們在投資建設各種民生基建的時候十分謹慎,在沒有得到充足的考證之時是不會輕易投建,這也是對民生資本的負責任。反倒是某國經常會出現國有資產壞死現象。比如以磁懸浮列車為例,這種技術起源於德國幾十年了,但是最終被認定為不合理,這時候就得幸虧沒有投入基建了。


優己


美國里根時代搞過基礎建設,那時候負債不高資金相對充裕,為了拉動經濟和就業,其他國家也都在各自低迷期一樣做基礎建設,發達國家低迷期主要是上世紀中期(戰後重建),基建完成之後只需要定期維護就可以了,而基建資金來源於財政稅收,說白了也是要回報的,只不過回報期很長,同時需要增加貨幣流動供給,在沒有完全回收成本的情況下,繼續基建就可能掏空國家金庫,導致醫療,教育,軍事等其他發展投入滯後。

德國二戰之前就可以通過大量基建,改變低迷的經濟環境,但在當時高負債壓力之下,輸出戰爭就成了一條捷徑,希特勒準確把握了這個大勢,結果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持續投入基建,導致財政負擔加大,經濟壓力加重傳導到民間財稅和市場中去,產生國內矛盾,而矛盾和壓力如果沒有宣洩渠道,就會陷入內部混亂。

所以持續大規模基建,勢必會影響其他各方面資金投入力度拖慢某些方面的發展進度,西方搞完基礎建設後,至今有些成本還沒收完,如果繼續更新基建,投入十分巨大,而眼下經濟環境不佳,特別是高福利導致財稅負擔加重,資金不充裕,不容許花太多錢,即便有點閒錢,也都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思,捨不得外包,這就涉及其國家戰略考量的方面了。


寡言的夜月


基礎設施落後了,不代表不能用了,而且大規模投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是要花大錢的,西方發達國家多是所謂的“民主國家”,是否拿出納稅人的大量資金去改修、擴建甚至新建都需要其國內議會(國會)批准。

這一點不像我們,走在祖國各地的馬路上,四處可見圍欄內的基建施工。有些馬路是今年修了明年再翻修,反正一年又一年總有修不完的工程。說句實話,我認為很多地方修路缺乏長遠規劃方案,總是修修補補圖一時,這或許是各地政績工程的一部分,也有利益因素考慮。

前幾年很多城市都在搞“海綿城市”的建設,但是發生了幾次大雨大雪後,很多又被“打回原形”了,我記得曾有網友就說過,當年德國人在青島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等系統”至今還在發揮作用。對不起,我沒有具體去青島考察過無法準確,但我相信並非空穴來風,如果有知道的網友們歡迎留言評論。

其實,德國人的嚴謹是全世界出了名的,我親眼目睹他們在修建下水井蓋時的那份認真,哪怕是一點不平都要重來。由此可見,他們在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與我們的想法與規劃設計大相徑庭。我們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往往都是與不同階段的“市政主管們”的心情有關係。

當然了,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不同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入資金肯定是不同的。比如說印度作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同時也是13億多人口的地區大國,但至今為止並沒有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而我們則是抓住機遇,利用近幾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大好環境下,大規模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說高鐵。這與同階段,西方發達國家確實不同,它們甚至投入到幾場對外戰爭中,比如美國近二十年以來僅僅是對外戰爭就花去了7.6萬億美元。

總之,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國家必須要走的過程,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作用。但發達國家早已在幾次工業革命後完成了這個階段,而且它們的設計理念是長遠的,對上百年的體系建設不會輕易動工的。


東震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經過一百多年的建設,發達國家的基礎建設已經趨於完善,能用就湊合著用,翻新重建的成本實在是太大

經歷過裝修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要裝修一個毛坯房,房子裡面什麼設施、硬裝都沒有,那麼裝修起來要容易很多。而如果你翻新一個二手房,裡面已經完成了硬裝,甚至還有許多傢俱,那麼你的裝修時間和裝修成本就會高很多。舉個例子,工人拆除原有地板瓷磚的價錢說不定要比鋪設新瓷磚的價格還要高。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目前就處於一種裝修完畢的狀態,你要再想翻新是非常困難的。

其實對於中國來說,對於老舊基礎設施的翻新也是非常困難。例如一些老舊的高速公路非常狹窄,交通運輸部門希望將原先的雙向四車道改為雙向八車道,這種擴建和翻新就非常困難。因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許多高速公路兩旁都有不少建築,擴建帶來的牽扯方方面面太多了,很麻煩,光協調統籌的時間就比建設的時間還要長。

當然,有些高速在當初修建的時候很有遠見,在高速的兩旁種了很多樹。而現在擴建的時候直接把樹砍了就行,擴建阻力就會小很多。但如果要在東部的人口密集地區修建一條新高速,那還是非常棘手的。

目前中國大興土木主要還是因為之前的基礎建設太薄弱了,現在屬於補課狀態。而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基建已經比較完善了。

以美國為例,美國現有的基礎建設已經基本夠用了,例如作為一個車輪上的國家,美國人的日常出行十分依賴於汽車,因此美國建有極為發達的公路網。 截止到2016年全美公路總里程達到了666.29萬公里,目前仍舊是排名世界第一。

而且由於美國特別依賴公路運輸,在最近的50年內,美國人還是新修公路90多萬公里,可見美國人並非停止了所有的基礎建設,他們對自己剛需的基礎設施是非常捨得下血本的。(美國的高速公路網)

除了公路運輸以外,美國還十分仰仗空運,在每年聖誕節前夕美國民航也會迎來類似於中國春運的客流高峰。當然,美版的春運規模肯定不能和國內相比。

對美國人而言,飛機是他們長途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其地位類似於我們的鐵路運輸。為此美國也是修建了大量機場,目前美國光民用機場就有2萬個,這個數量真是無人能敵。

(美國的民用機場數量冠絕全球)

所以說不是美國人不願再進行基礎建設投資,而是這些美國人剛需的這些基礎設施都比較完善了。別的不說,美國光核電站就104座,電力是絕對不缺。因此對美國人而言,非常缺乏投資基建的動力。(美國核電站的數量也是世界第一)

再例如高鐵建設,美國加州建高鐵已經嚷了好幾年了了,可現在環境評測還沒過關呢!等州議員們討論完畢,估計還得在過個十年八年。再者說美國人也不是很關心這玩意兒,因為美國人對高鐵的需求遠沒有中國人這麼強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