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場上的“香餑餑”,變了!“鐵飯碗”不再……

“眼光太高,圈子太小,磨磨唧唧,孤獨終老。

這句話是網友“習慣著孤單”對自己獨身經歷的形象寫照。他是一名公務員,5年前剛工作時,他滿心歡喜,以為會有不少姑娘傾心於自己颯爽的英姿、筆挺的制服。然而,事與願違。

“都說公務員是旱澇保收,可如今女孩們越來越現實。”他說,自己的工作性質特殊,加班常態化,令相親對象望而卻步。“有個女孩曾對我說:‘每次你不回我微信,我都覺得自己是狗不理。’我也想有時間好好談場戀愛,可外勤要出、臺賬難平,只好向她報以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記者採訪發現,當前體制內相親活動雖多,成功率卻有限,近年來還出現了參加人數下滑的趨勢。

相亲场上的“香饽饽”,变了!“铁饭碗”不再……

“鐵飯碗”就是相親場上的“香餑餑”?

28歲的小陳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某事業單位上班,2019年開始頻繁參加婦聯、工會組織的各類集體相親活動。她說,以前從不關注相親,覺得參加相親像“嫁不出去了”似的,但因為工作繁忙、圈子狹小,自己很難認識同齡的異性。因此,最近開始轉變想法,通過相親活動擴展朋友圈

小陳和幾位一起參加相親活動的同單位女職工都表示,她們更樂於接受“體制內”單位組織的集體相親活動,這類活動“靠譜,有安全感”。“人都是市裡各個機關事業單位的,條件和自己相仿,比社會相親更靠譜。”小陳說。

體制內人員工作穩定,相親具有一定優勢,用新疆某廳局機關公務員小牧的話來講,就是“國家替你選拔考察管理”。但新疆烏魯木齊市海關公務員小加則認為,由於公務員收入不高,目前在相親市場上的熱度其實下降了不少。“如果是男性公務員,還要承擔買房的壓力,那就更難了。”

個個都是“寶寶”,誰還沒點兒“小性子”

30歲的玩哥在江蘇一家國企黨政辦工作,從2018年開始相親,至今沒遇見心目中的“真命天女”。“比如我和相親對象聊到‘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這個話題,她甚至不知道馬裡亞納海溝!可能我比較‘直男’吧,像這種問題在我這裡就會減印象分。”

26歲的瑤瑤供職於南京市某街道辦,買房後爸媽便開始張羅相親。“雖然自己嘴上說沒要求,但其實要求還挺高的。比如和男生看電影,他如果蹺二郎腿,我就會很反感。”

“奇葩天天有,相親特別多!”27歲的露露說。她是某官媒的一名編輯,秉持“門當戶對”的看法,擇偶基本在“體制內”考慮。“本以為‘體制內’的相親對象能成熟點兒,沒想到個個都是難伺候的‘寶寶’。”一提起自己的相親故事,她就氣不打一處來:“去年我相了一個86年的公務員,非說我屬猴跟他屬虎命裡犯衝,他媽媽覺得會影響他高升,最後這事就黃了。”

85後的菲菲供職於東部某市某銀行,每週都有相親局。她把相親當作談生意,像對待乙方客戶一樣或把相親對象看成一支待選股票,然後給每支股票打分,分高者得。“相親就是一場談判,能成交就成交。”菲菲說。

相亲场上的“香饽饽”,变了!“铁饭碗”不再……

主辦方給力,相親更易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相親活動年年辦,成功率卻十分有限,近年來還出現了參加人數下滑的趨勢。有些單位因為無人報名相親活動,只能由活動組織者“親自上陣”填補空缺。

據中央某事業單位團委書記張寧介紹,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聯誼活動已有95後男生出現,他們較羞澀,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不高;另一方面,部分85後女生一直沒相到心儀的對象,因此也漸漸不願再參加了。

記者瞭解到,主辦方活動組織方式和個體參與方式對相親成功與否有重要影響。每年組織十幾場相親活動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婦聯主席娜仁花認為,一次相親活動參與的人不宜太多,以50人以內最合適,人太多的話交流不充分,人少一點兒,工作人員能充分照顧到每位參與者,鼓勵他們參加活動。

“儘量別出現‘聯誼’字樣,減少‘尬’的感覺。”張寧說。

多人結伴參加相親活動成功率相對高。“同單位來的人多,大家相互鼓勵,再起起鬨、開開玩笑,和對方接觸起來就沒那麼尷尬了。”28歲的中鐵呼和浩特局職工小孫說。(文中受訪對象除娜仁花以外均為化名)

你相過親嗎?

留言說出你的相親故事吧~

終審:馬力 張曉陽

相亲场上的“香饽饽”,变了!“铁饭碗”不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