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第二炉香》:原来有些人,比故事还脏

“一个脏的故事,可是人总是脏的;沾着人就沾着脏。”

小说《第二炉香》发表于1943年,是继《第一炉香》后张爱玲的又一出道之作。细读不难发现,故事出发点是爱情和婚姻,落脚点却是符合当时历史的大环境的。

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个性解放、摒弃封建思想旧道德旧观念,但同时部分五四时期作家将情爱过分幻想化,即他们既提倡情欲的合理性,又将所谓的“情欲”局限于精神意识层面。

故而,冷眼旁观的张爱玲,写下这篇小说。没有温度,冷得让人心寒,因为摆在读者面前的,是被她撕开的赤裸裸的人性。

张爱玲《第二炉香》:原来有些人,比故事还脏

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四十岁的大学教授罗杰与二十一岁的纯情美女愫细相爱。罗杰对幸福婚姻满怀憧憬,谁知甜蜜的新婚之夜,却被一场“意外”打破——新娘不懂夫妻床笫之欢,将罗杰的“亲密”视为“禽兽行为”。她跑到学校揭发,人畜无害的愫细赢得了广泛同情,罗杰的名誉也因此毁于一旦。最终,舆论压力之下,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毁掉一个人,很难吗?愫细对性爱的无知、蜜秋儿错误的家庭教育、师生群体不遗余力的攻击,都是罗杰死亡的幕后杀手,杀人于无形,却刀刀致命。

看来,谁都逃不开人性脏的一面,不分角色、阶层,脏的人心随处可见。

这些人,比故事还脏。

01.愫细之脏:你的纯洁,是杀人不见血的利刃

一个是四十岁的大学教授,一个是二十一岁的纯情美女,他们的结合,多少有点匪夷所思。按理讲,愫细本该找一个年龄相仿的军官,志趣相投,可她偏偏看不上,而是选择职业相当优美但是没有多大前途的罗杰。

愫细觉得,她比那些军官们的智力年龄高太多。

对于爱人杨绛,钱钟书曾说:“我遇见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之后,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老的这番表白,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而愫细亦是如此,遇到罗杰前,她从未动过结婚的念头;认识之后,突然想嫁了。

只是,她留给读者更多的是一种匪夷所思,而不是感动。

“他的新娘的头发是轻金色的,将手放在她的头发里面,手背上仿佛吹过沙漠的风,风里含着一蓬一蓬的金沙,干爽的、温柔的,扑在人身上痒痒地。她的头发的波纹里永远有一阵风,同时,她那蜜合色的皮肤又是那么澄净,静得像死。”

再怎么用纯良的纸包装,一句“静得像死”终究还是暴露了所有。罗杰只看到了表面的“纯洁”特质,美丽背后的荒凉和死寂,他不得而知。这个罗曼蒂克的傻子,心甘情愿维系着那份天真,维系着愫细内心一方“纯洁”的净土。

而很快,这种“纯洁”的残忍的杀伤力就显露无疑。

张爱玲《第二炉香》:原来有些人,比故事还脏

新婚之夜,“纯洁”的愫细无法理解丈夫的亲密行为,视其为禽兽,并逃离家中。先是跑到学生宿舍哭诉,在这群自认为满怀正义的青年簇拥下,又向学校各级主管控诉,闹得人尽皆知。

一件夫妻间的闺阁私事,被她成功升级为公共风化事件,身为妻子,愫细亲手给罗杰贴上“变态狂”的标签,而她在事发之后,心安理得享受着受害者的特权。甚至,为了坐实丈夫的罪名,愫细不惜损害学校的名誉。

“学校的名誉!那么个破学堂!毁了它又怎样?罗杰——他把她所有的理想都给毁了。”

为了自己所谓的“纯洁”,她可以牺牲除己之外任何一方的利益,毫无愧疚,包括新婚的丈夫罗杰。

这,能叫“纯洁”吗?

相比直接伤人,戴着一具天然无公害的脸,以“纯洁”之名博取同情,才是人性真正的丑恶。

02.蜜秋儿之脏:对子女缺失的性教育,是导致悲剧的元凶

如果说愫细的残忍是源于无知,那么显然,母亲蜜秋儿是绝对清醒的,她明白对与错的界限,可还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去了。那里,她能得到她想要的。

因为她的自私,所以才教育出了顶自私的愫细。

蜜秋儿早年守寡,一个人拉扯三个女儿长大,在这种情况下,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中的全部。而问题也在于,她有的是三个女儿。

是女儿,就要嫁为人妻;是女儿,早晚都要离开这个家;是女儿,最后逃不过只剩蜜秋儿一人独守空门的结局。

她看透了这一点,当然也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身边,于是设下一个巧妙无比的局:蜜秋儿的家庭教育,根本不包含性教育这一项。

张爱玲《第二炉香》:原来有些人,比故事还脏

“你告诉我,你的事,你母亲自然是知道得很清楚,你妹妹呢?”

“她不知道。你想我母亲会容许她知道么?连我们所读的报纸,也要经母亲检查过才让我们看的。”

为了留住女儿,蜜秋儿提供了一个被消毒液洗过的纯洁环境,不告知她们任何关于婚后性行为的信息。确实,她也达到目的了,大女儿靡丽笙“遇人不淑”,在舆论的悠悠之口下逼死了丈夫。自然,她回到了自己初始的家。

相同的戏码,再次在愫细身上上演。蜜秋儿精心挑选着合适的对象,在她的安排下,愫细答应了罗杰的求婚。

她以为自己爱上了他;他也以为她是爱自己的。只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不过是蜜秋儿设计的一个局;他们,只是其中重要的一枚棋子而已。

甚至在事发后,接回新婚之夜狼狈出逃的愫细,蜜秋儿也没有及时弥补所欠下的教育,反而带着女儿到处走亲访友,哭诉着她们婚姻的不幸。

是啊,她们只有对爱情绝望了,对外面的世界才会不抱有任何希望。从希望到绝望,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张爱玲《第二炉香》:原来有些人,比故事还脏

杰弗逊说:“情感丰富固然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但也是酿成许多灾难的始因。”同样作为母亲,《半生缘》的顾太太也舍不得女儿曼桢嫁人,只不过,她是为了全家的生计。而蜜秋儿,长期生活的空虚加剧着她对女儿的依赖,为了保全“圆满”,她可以不择手段。

当爱演变成距离上的捆绑,这爱,诚然已经变了质。我们无法指责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但就像柯罗连科说的,“任何感情只有在自然的时候才有价值”,真正合格的母亲,会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和教育。

同样,也会在该放手的时候轻轻放手。

03.群众之脏:相信谣言,是对受害人最大的迫害

在明白愫细爱的无知后,罗杰很豁达,他甚至包容了一切,想用一场蜜月来把它化解;在认清蜜秋儿一家人的本性后,罗杰放弃了婚姻,但没想过死,他大可以把愫细还给蜜秋儿,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真正让罗杰放弃生命的原因,无关当事人,而是身边人的态度,那些围观群众。

他们佯装出正义感的样子,对不明真相的事情点头论足,是造成罗杰生命悲剧的罪魁祸首。

愫细深夜跑到男生宿舍,这群学生也是最早得知这件事的一批人。看着愫细哭得梨花带雨,他们甚至不问缘由,就口头宣判了老师的罪责。

“越是道貌岸然的人,私生活越是不检点。我早觉得安白登这个人太规矩了,恐怕要发生变态心理。”

“安白登太太,我们陪您见校长去,管教他香港立不住脚!”

“这种人,也配做我们的教授,也配做我们的舍监!”

昔日在罗杰面前温顺的学生,此刻,他们化身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勇士,站在弱势群体一方,坚定地向恶势力抗争。

可是,谁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呢?他们自己都没搞明白,出发点错了,再怎么满腔热血也是徒劳无功。好人被恶语凌迟,坏人在一旁偷偷笑着,最大的讽刺莫过于此了吧。

张爱玲《第二炉香》:原来有些人,比故事还脏

原本是一件夫妻间的闺阁私事,却被一再放大,不断发酵着。罗杰遭受到周围那些“纯洁道德”的人们施加的无所不在的压力,人人都在消费着他的私人生活。学生们出言不逊,甚至公开嘲笑;男同事貌似体贴避讳,实则不断回味他的丑史,放大他的难堪;女同事闻风丧胆,个个避之唯恐不及……

靡丽笙的丈夫因过于压抑而自尽,这个消息成为压垮罗杰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明白,辞职远走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幻觉,走再远,他也摆脱不了现实可怕的一切。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当初的罗杰,而是被众人塑造为色情狂的变态,像靡丽笙的丈夫一样,是一个道德带菌者,一个道德破产者,标榜道德纯洁的社会里,是容不下这样一个他的。

他们只给罗杰留下一条路,路的尽头通向了死亡。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所谓的正确观念去对待异类,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没有人关心真相,更不会去探求,他们只相信当下,相信大家相信的。

张爱玲《第二炉香》:原来有些人,比故事还脏

因为于己无关,所以不在乎,可以更加肆无忌惮。谣言是真是假不重要,这只是他们的一份饭后谈资,然而,正因这些人的推波助澜,才成为毁灭一个受害者的关键所在。


“这是一个脏的故事,可是人总是脏的,沾着人就沾着脏。在这图书馆的昏黄的一角,堆着几百年的书——都是人的故事,可是没有人的气味。悠长的岁月,给它们薰上了书卷的寒香;这里是感情的冷藏室。”

所有人都是事件的加害者,是他们染脏了整个故事;同时他们也可能成为受害者,保不准谁会是下一个罗杰。

人性脏的一面,谁都逃不开。或许,这就是所谓“纯洁”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