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偏關縣----因偏頭關而名,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

山西忻州偏關縣----因偏頭關而名,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

偏關縣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處於黃河南流入晉的交匯處。總面積1682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偏關為“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

一、歷史沿革

1、五代迄宋曾置偏頭砦。元大德三年(1299年)改為關。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築關城於西原河坪,屬鎮西衛;成化十一年(1475年)置偏頭關守禦千戶所,老營守禦千戶所。

2、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偏關縣,屬寧武府。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3、1949年屬興縣專區。1952年屬忻縣專區,1958年併入河曲縣。1960年復為原制,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忻縣專區,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屬忻州地區。2000年屬忻州市。

二、地名來歷

《天下郡國利病書》(注:明朝介紹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歷史地理著作,顧炎武撰):“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據《偏關縣誌》,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

三、古蹟名勝

山西忻州偏關縣----因偏頭關而名,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

1、偏頭關。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現存關城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順、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慶年間均有修建。

山西忻州偏關縣----因偏頭關而名,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

2、明長城。山西偏關號稱中國長城博物館,這裡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偏關明長城全長數百華里,現存300多個峰燧臺墩。東南部的九窯十八洞,是長城上設置功能最全的軍事堡壘,既是戎邊將士的住所和武器庫,又是阻擋和打擊敵人的軍事陣地。

山西忻州偏關縣----因偏頭關而名,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

3、老牛灣。是黃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由於地形條件的獨特性,這裡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錯狀。長城在這裡沿陡峭突兀的山巒延伸,與黃河並行向南,似兩條巨龍攜手飛舞。古時候,長城沿線上的軍事要塞——老牛灣堡就坐落在這裡。

山西忻州偏關縣----因偏頭關而名,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

4、護城樓。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護城樓,曾為偏頭關2000多座烽堠的統領,發現外敵入侵,此樓遂發出山西鎮的第一個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